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4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55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23篇
妇产科学   28篇
基础医学   9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95篇
内科学   115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21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131篇
综合类   544篇
预防医学   245篇
眼科学   12篇
药学   444篇
  1篇
中国医学   300篇
肿瘤学   4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70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37篇
  2006年   121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认知行为与安眠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认知行为、安眠药物和安慰剂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48名慢性失眠症男女患者自愿受试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接受认知行为、安眠药物、安眠药物和认知行为结合、安慰剂治疗。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主观和客观(夜间多导睡眠图,简称PSG)指标。结果:治疗开始后第8天,药物组和结合组的主观记录睡眠潜伏期分别为20分钟和27分钟,睡眠效率80%和82%,睡眠总时间分别为381分钟和356分钟,睡眠状况显著改善,效果好于认知行为组。经8周疗程治疗结束时,认知行为组上述睡眠3项指标好于治疗前,安慰剂组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结束8个月时,认知行为组PSG记录睡眠潜伏期26分钟,睡眠效率84%,睡眠总时间378分钟,睡眠状态好于药物组和结合组,后两组较治疗刚结束时睡眠指标变差,药物组睡眠又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结论:药物对睡眠改善起效快,短期效果好,认知行为治疗对睡眠改善有主观和客观(PSG记录)证明的长期效果,对与患者失眠相关的睡眠心理状态也有改善。安眠药物与认知行为结合治疗远期效果不如单纯认知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102.
病例:先证者为28岁已婚男性,因妻子两次不良生育史来作遗传咨询.本人表型、智力正常,为职业司机.妻也多次作过妇科检查未发现异常,曾两次妊娠足月剖腹产:第1次女儿生后6个月"先心病"死亡,自认为无什么明显畸形,两年后又剖腹产1女婴,出生体重2400g,面容与第1个女孩相似,产科医生和本人都认为是"正常女婴".  相似文献   
103.
穿刺血管的选择对血管CT成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义改  梁启堂  钟向阳 《当代医学》2010,16(19):116-117
目的对比通过左右上肢注射造影剂得出的2组CTA图像,探讨穿刺血管的选择对血管CT成像的影响,提高成像的成功率和影像质量。方法对40例无明确器质病变患者行64排螺旋CT头颈动脉成像,以右上肢静脉注射为A组,其中50岁以下为A1组,50岁以上为A2组,以左上肢注射为B组,其中50岁以下为B1组,50岁以上为B2组,分别以4ml/s进行高压团注,对血管造影剂峰值浓度,峰值时间,颈静脉返流情况,静脉高浓度伪影进行对比。结果以A组者血管造影剂峰值浓度高于B组,A组峰值时间短于B组,A组颈静脉返流情况少于于B组,A组静脉高浓度伪影少于B组。结论以右上肢静脉在头颈动脉CTA成像成功率及影像质量明显优于左上肢静脉,尤其在年龄〉50岁患者。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分析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的细胞学形态特点,探讨涎腺MEC与涎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PA)的细胞学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7年7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存档的21例头颈部涎腺MEC及190例涎腺PA的细胞学...  相似文献   
105.
目的了解当前产妇首次分娩方式,为育龄妇女的生殖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904例产妇的首次分娩年龄分布、首次分娩方式及不同职业的首次分娩方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首次分娩年龄集中在25~28岁之间;年龄愈大,选择剖宫产比例愈高;在教师、干部、工人3类不同职业产妇中,选择阴道分娩的比例均高于剖宫产。结论应加强育龄妇女的生殖保健和优生优育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06.
目的实验研究靶向转染survivin的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对膀胱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设计1对survivin编码基因序列特异的siRNA,用脂质体转染T24膀胱癌细胞株。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和细胞凋亡;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干扰前后survivin的mRNA表达;用survivin的siRNA片段插入空载体后建立重组载体pRNAT-U6、1/Neo-survivin。结果脂质体转染T24细胞后的转染效率为92.3%;survivin编码基因序列特异的siRNA能有效下调survivin基因的表达,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最大效应浓度为100nmol/L,此时survivin表达水平下调了75.91%,并显著地抑制了细胞生长,抑制率达5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细胞凋亡率亦增至45.70%,与对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限制性内切酶将空载体线性化,T4DNA连接酶将siRNA片段插入空载体中,对该重组表达载体进行鉴定,获得RNA干扰质粒载体pRNAT-U6.1/Neo-survivin。结论siRNA.survivin能显著下调膀胱癌细胞survivin基因表达水平,促进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可能成为膀胱癌基因治疗的新工具。成功构建的靶向survivin基因表达的RNA干扰质粒载体为进一步应用RNA干扰技术进行survivin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DN)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一氧化氮(NO)与内皮素(ET)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93例2型糖尿病(DM)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SDM)患者组(31例)、隐性糖尿病肾病(IDN)患者组(30例)及显性糖尿病肾病(ODN)患者组(32例)。同时将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取上述各组的血清标本,用ELISA法检测IL-18和TNF-α的水平;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的水平;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ET的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IL-18、TNF-α与ET水平SDM患者组、IDN组患者组、ODN患者组明显升高(P<0.01),升高的水平依次为ODM患者组>IDN组患者组>SDN患者组;血清NO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降低的水平依次为ODM患者组相似文献   
108.
紫外线消毒登记内容多、重复、琐碎,记录过程也较复杂,快速、准确、清晰地体现消毒信息,规范紫外线消毒记录是护理工作和医院感染监督的重要内容。我院在原有的紫外线消毒登记本基础上设计紫外线消毒记录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考察前列安颗粒的急性毒性,验证其疗效,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进行前列安颗粒急性毒性实验和主要药效学实验。考察前列安颗粒对1.5%角叉菜胶所致大鼠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影响,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0.6%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结果急性毒性实验LD50无法测出,最大给药剂量为96 g&#8226;kg 1&#8226;d 1,相当于成人临床用量224.3倍。药效学实验表明,前列安颗粒可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前列腺非细菌性炎症,增加前列腺组织内卵磷脂小体密度,并可明显抑制棉球肉芽肿形成;对二甲苯所致小鼠炎症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可明显抑制0.6%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结论前列安颗粒临床用药安全,具有明显抑制前列腺炎作用。  相似文献   
110.
慢性盆腔炎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敬改 《河北医药》2008,30(8):1231-1233
慢性盆腔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经久不愈反复发作.现代医学认为盆腔炎是因产后或流产后感染、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良、感染性传播性疾病、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宫内节育器等原因所致.由于本病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且病程长、治愈率低,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目前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因而就目前的治疗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