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9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09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RT-PCR检测CEA分泌性肿瘤患者血中的CEAmRNA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荔霞  王晓怀  郑文岭  王捷  林金容 《癌症》2000,19(3):222-225
建立一种外周血循环中肿瘤微转移检测的方法。方法:20例CEA分泌性肿瘤患者及8例健康对照,用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ricption-Polymerase ChainReaction,简称为RT-PCR)方法检测血中的CEAmRNA,同时用放免法检测血甭CEA水平。  相似文献   
32.
自从1990年首例植入前遗传学诊断(PGD)应用于临床以来,这项技术在多个临床生殖中心迅速的开展起来,对于辅助生殖技术(ART)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主要得益于人类对遗传性疾病认识的深入和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综述了这些遗传学检测技术的新进展,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前景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展望。  相似文献   
33.
目的:将外源基因通过重组然后在宿主细胞中表达,以研究其功能.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l997-01/2004-12与外源基因重组表达产物亚细胞定位的相关文献,检索词“foreign recombined gene,subcellure location”等分别进行检索提炼,限定文献语种为English.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500余篇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有关外源基因重组策略.②与表达产物定位检测方法相关.排除标准:文献中重复研究、综述、Meta分析类文章.未排除文章中资料是否应用了随机、对照和盲法.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0余篇关于外源基因重组表达后定位相关的文章.其中研究内容相似的,以近5年内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对符合标准的38篇文献进行分析.资料综合:外源重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表达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亚细胞定位,如报告基因,免疫电镜,免疫荧光技术等,且大规模的外源重组基因亚细胞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结论:因为外源重组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与其在宿主细胞中的定位有重要的关系,所以研究其在宿主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对研究外源重组基因表达产物的功能或未知新基因的功能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
背景: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神经元的生长、存活、分化、保护神经元的退行性改变及神经损伤的自我保护与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NGF保护神经元的分子病理学机制还有许多需要深入探讨的。目的:观察脑缺血老年大鼠部分脑区及小脑内源性神经生长因子的变化。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与材料:本研究的地点为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实验科:材料为36只SD大鼠2~2.5年龄,雌雄不限。干预:用夹闭两侧颈总动脉法建立不完全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缺血30min再灌注6h(C组)、12h(D组)、24h(E组)、48h(F组)、7d(G组)和14d(H组),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法检测部分脑区神经元及小脑NGF的表达。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各组神经元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各组神经元NGF表达定性及定量观察。结果:除A、B组外,各组顶叶皮质神经元均有NGF表达,其中E组和G组中量表达,神经元数量分别为(58.4&;#177;9.18)mm^2和(56.2&;#177;10.87)mm^2;除A组、B组、F组和H组外各组海马均有少量表达,神经元数量C组为(28.8&;#177;6.42)mm^2、D组(30.4&;#177;12.12)mm^2、E组(24.2&;#177;5.18)mm^2、G组(15.6&;#177;4.39)mm^2;小脑均没有表达;再灌注超过48h组海马神经元和小脑蒲肯野细胞损伤较重,顶叶皮质神经元轻度水肿;结论:老年大鼠在受到缺血性脑损伤时,内源性NGF在大脑皮质和海马有部分表达,小脑始终没有表达。内源性NGF对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早期注射外源性NGF可能对脑组织损伤后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目的:构建ECHO克隆系统构建人生长激素的哺乳动物表达载体,以克服原核生物表达系统生产人生长激素存在的缺陷。方法:实验于2002-08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进行。①先把人生长激素基因片段克隆到ECHO系统的供载体中,构建供载体pUni/Lox-HGH。②让该供载体与具Lox位点的受载体在Cre重组酶的作用下融合,构建出人生长激素的哺乳动物表达载体pcDNA4.1/pUni-HGH,使人生长激素基因处于CMV启动子的调控下,EcoRI单酶切及BamHI/EcoRI双酶切鉴定重组质粒。结果:由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序列测定证实,用ECHO克隆系统构建的融合质粒中,确实含有人生长激素带内含子的基因序列。结论:用ECHO克隆系统可以构建人生长激素的哺乳动物表达载体,且方便、快捷,为取代原核生物表达系统生产人生长激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6.
pEGFP-bFGF重组质粒转染成骨细胞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旨在优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重组质粒转染成骨细胞的条件以获得较高效率,为进一步研究bFGF基因转移在骨组织工程的应用提供基础。方法;将带有EGFP的bFGF重组质粒转染成骨细胞,改变DNA,脂质体的量以及转染时间,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并计算转染效率。结果:在24孔培养板中,2μL脂质体介导1μg重组质粒转染10h既可获得较满意的转染效率。结论:通过优化转染条件可提高转染效率,可炒下一步基因工程细胞移植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样品在流动态和静置态两种杂交环境下分别与基因芯片进行杂交,比较两种方法对杂交信号的影响。方法: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mRNA经限制性荧光标记后在循环流动的杂交环境和传统静置的杂交环境中分别与K562表达谱芯片杂交,在同等条件下进行杂交后的清洗和芯片扫描检测。结果:流动态的样品相对于静置态的样品与芯片杂交产生的杂交信号荧光背景低,灵敏度和信噪比高,并且杂交点的同一性好。结论:样品在流动态与芯片杂交得到的杂交效果要好过传统的杂交方法,从而为基因芯片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8.
背景: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是以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殖为特征。慢性期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如果不予以有效的治疗,必然演进为急变期。其预后往往非常差。因而,从全基因组水平上阐明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目的:应用Applied Biosystems表达芯片系统对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进行观察。设计:观察对比分析。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对象:两例骨髓样品(1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1例健康者)来自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9在南方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完成。分别从一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与一例健康人的骨髓样品中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纯化mRNA。通过逆转录体外线性扩增的方法对mRNA样品进行标记,将标记好的cRNA样品与芯片杂交。利用ABI1700化学发光芯片分析仪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差异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同一样品不同芯片间的数据信息,对芯片结果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估。主要观察指标:①总RNA及标记后的cRNA质量的评定。②芯片可重复性验证。③芯片杂交结果。④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结果:①利用统计学数据分析工具,通过比较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人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总共发现了6706个差异基因。其中,与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密切相关的差异基因为68个,上调的有17个,下调的有51个。③位于C/EBPalpha信号通路和CD40受体信号通路中的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其表达水平降低。③通过对重复实验结果的相关性及检测一致性分析,证实了芯片结果的可重复性较好。而两组重复实验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组为0.991,健康组为0.988。④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验证了芯片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论:通过比较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人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发现了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数据将为寻找可用于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疾病治疗的分子靶标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39.
背景: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是以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增殖为特征。慢性期的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如果不予以有效的治疗,必然演进为急变期,其预后往往非常差。因而,从全基因组水平上阐明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生机制显得尤为重要,目的:应用AppliedBiosystems表达芯片系统对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进行观察。设计:观察对比分析。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对象:两例骨髓样品(1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1例健康者)来自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9在南方医科大学基因工程研究所完成。分别从一例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与一例健康人的骨髓样品中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纯化mRNA。通过逆转录体外线性扩增的方法对mRNA样品进行标记,将标记好的cRNA样品与芯片杂交。利用ABI1700化学发光芯片分析仪对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差异情况进行分析。通过比较同一样品不同芯片间的数据信息,对芯片结果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估。主要观察指标:①总RNA及标记后的cRNA质量的评定。②芯片可重复性验证。③芯片杂交结果。④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结果:①利用统计学数据分析工具,通过比较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人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总共发现了6706个差异基因。其中,与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密切相关的差异基因为68个,上调的有17个,下调的有51个。②位于C/EBPalpha信号通路和CD40受体信号通路中的大部分差异表达基因,其表达水平降低。③通过对重复实验结果的相关性及检测一致性分析,证实了芯片结果的可重复性较好。而两组重复实验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组为0.991,健康组为0.988。④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验证了芯片分析结果的可靠性。结论:通过比较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与健康人单个核细胞的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发现了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这些数据将为寻找可用于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疾病治疗的分子靶标提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40.
目的 构建Has-mir-196b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对其进行鉴定.方法 以正常人外周血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目的基因.通过却Hpa I/Xho I双酶切及其后的连接将其插入Lentilox 3.7(pLL-3.7)质粒中.PCR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用pLL-3.7-mir-196b、pCMV-VSV-G和pCMV-dR8.91三质粒系统共感染HEK-293FT细胞,包装生产慢病毒.将所得病毒悬液梯度稀释后感染HEK293FT细胞,以检测病毒滴度,并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慢病毒感染后Has-mir-196b的表达变化.结果 PCR及测序结果证明成功构建了pLL-3.7-mir-196b重组质粒.所得慢病毒上清滴度为(7.2±101)×107TU/ml.感染慢病毒的239FT细胞中,Has-mir-196b的表达量相对于未感染细胞提高了约24倍.结论 成功构建Has-mir-196b慢病毒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