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91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1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09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1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基因芯片诊断技术最新进展及市场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因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生物高新技术,把数以万计的基因片段以显微点阵的方式排列在固体介质表面,可以实现基因检测的快速、高通量、敏感和高效率检测,将可能为临床疾病诊断和健康监测等领域,带来全新的技术并开拓广阔的市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Agilent2100 Bioanalyzer芯片分析系统(以下简称Bioanalyzer)在基因差异表达研究中的应用。方法:应用限制性显示技术分别从正常和热休克处理后的酿酒酵母细胞中分离出cDNA片段,然后再用Bioanalyzer和传统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对RD-PCR产物进行检测分析。结果:Bioanalyzer能更快速、敏感地分离和显示差异表达的基因片段,并且通过对差异片段进行定量比较,发现了数个表达有明显差异的基因片段。结论:Bioanalyzer在基因差异表达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癌胚抗原重组痘苗病毒(rV-CEA)转染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后在外体诱导的抗CEA分泌性肿瘤免疫。方法:分离晚期结肠癌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在体外用人重组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及白细胞介素4(IL-4)培养成DC,再用rV-CEA转染DC后激发自体T细胞,观察其体外激发自体T细胞的增殖能力及其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自体CEA分泌性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并与野生型痘苗病毒(W-VV)及无病毒转染的DC所激发的T细胞进行比较。结果:经rV-CEA转染的DC能显著刺激自体T细胞的增殖,其激活的T细胞对CEA分泌性自体肿瘤细胞具有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rV-CEA转染的DC可以诱导体CEA分泌性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14.
全反式维甲酸(RA)的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调控细胞分化的作用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而p53基因是一个重要的肿瘤抑制基因,在RA的作用中是否涉及到p53的作用尚有待阐明。本文用低浓度的RA(10 μmol/L)作用于SH-SY5Y细胞,每2d换一次液,在作用9 d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SH-SY5Y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并提取细胞质总RNA进行RT-PCR反应半定量检测p53基因表达。结果显示,SH-SY5Y细胞经RA诱导后,细胞生出较长的突起,具有神经元的形态;而对照组保持成纤维细胞的形态、无明显的形态学变化。RT-PCR半定量显示,在细胞诱导后,p53基因表达明显下调。本文结果提示,RA的作用可能独立于p53基因途径,p53基因的表达变化可能是继发于RA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血管生成素 (angiogenin ,ANG)是存在于正常血浆及实体肿瘤组织中的一种属于核糖核酸酶超家族[1] ,分子量为 14 1kD、pI9 5的蛋白质 ,基因定位于染色体 14q11。ANG是一种能有效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的刺激因子 ,具有很强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因此开展ANG的相关研究在损伤修复及组织工程学中极有意义。本文旨在构建ANG真核表达载体 ,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 ,研究其在HUVEC中的表达情况 ,为进一步研究ANG对HUVEC生长状况的影响以及ANG在组织工程学中的应用奠定基础。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EcoRⅠ、BamHⅠ为Promega产品 ,…  相似文献   
16.
抗SARS-CoV抗原的人源Fab段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利用抗SARS冠状病毒IgG抗体阳性的SARS康复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 ,构建人源Fab段抗体文库。方法 :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 ,逆转录成cDNA。以其为模板 ,利用针对家族特异性Ig基因的引物扩增重链Fd段和轻链基因 ,并重组到噬菌粒载体pComb3中 ,将重组噬菌粒载体电转化大肠杆菌XL 1Blue,酶切鉴定抗体库的重组率 ,并测定噬菌体抗体库的库容量。结果 :构建了源于SARS康复患者血清中抗Fab段的抗体文库 ,轻链、重链Fd段基因的重组率分别为91%和 75 % ,库容量为 7.2 3× 10 7。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抗SARS CoV抗原的人源Fab段噬菌体抗体库  相似文献   
17.
HIV—1基因限制性显示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克隆并分析经限制性显示-聚合酶链反应(RD-PCR)扩增的HIV-1基因片段。方法:将所有HIV-1基因片段分成10组并进行RD-RCR扩增,纯化各组PCR产物后将之克隆至T载体上并快速鉴定。从阳性克隆中提取质粒,扩增靶片段并测序。结果: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的片段均属于HIV基因。结论:改良了一种多片段的克隆及鉴定方法并用于限制性显示扩增片段的克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探索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的毒力全局性调控机制,对GBS中的双组分信号传导调控系统PhoR—PhoB的成分之一PhoB的功能进行了初步研究。方法首先应用计算机软件对GBS基因组进行分析,寻找PhoB同源基因,接着通过同源交换法在GBSⅠa515和V2603菌株中构建PhoB缺失突变株,并通过Southem杂交分析对其基因型进行了确证,通过RT—PCR法、菌落印迹分析、生长曲线测定等方法对其表型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在GBS中发现了PhoB同源基因并成功地在GBSⅠa515和V2603菌株中构建了PhoB缺失突变株ΔPhoB,对其基因型、表型特性及功能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此突变株为非极性缺失突变株,其缺失突变不影响其下游基因的表达;此缺失突变不影响GBS在THY及CDM培养基中生长速度的改变。结论在GBS中构建并确证了非极性PhoB基因缺失突变株,为GBS中毒力全局性调控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利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制剂赛福思口服液(简称SFS)治疗失眠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观察测定SFS对实验小鼠自发活动情况及对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阈剂量小鼠睡眠时间和对硝酸士的宁致小鼠惊厥的影响,研究SFS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结果SFS口服液能抑制小鼠自发活动,对小鼠睡眠的影响与戊巴比妥钠有协同作用,有对抗硝酸士的宁导致惊厥发作的作用,且剂量越大,作用越明显.结论SFS口服液有明显的镇静、催眠、抗惊厥作用,为SFS的临床运用提供了药效学方面实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20.
霍乱弧菌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检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霍乱弧菌至少被分为 1 90多个血清群 ,霍乱弧菌新菌株不断产生、并被发现 ,使流行情况变得复杂。此外 ,针对霍乱弧菌的不同生存状态 ,采用过去的免疫学和生物学方法不能很好检测、鉴别。目前 ,分子生物学和核酸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快速检测、鉴别霍乱弧菌提供了可能。现就霍乱弧菌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基因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一、分子遗传学特征目前 ,引起霍乱暴发流行的主要菌株为O1群的CVC、EVC流行株ESEVC和O1 3 9群 ,其他非O1群、非O1 3 9群一般不致病或仅引起散发腹泻或肠道外感染。能造成霍乱流行的菌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