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2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51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 用双向凝胶电泳-质谱法(2.DE/MS)分析人CD4^ CD25^ T细胞和CD4^ CD25^-T细胞表达的蛋白质组,建立二者之问的差异表达谱。方法 提取人脾脏源CD4^ CD25^ T细胞和CD4^ CD25^-T细胞总蛋白质,双向电泳分离蛋白,比较两种细胞的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对差异蛋白质点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问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fion/ionization time of flying maass spectrometry,MAIDI-TOF-MS)进行鉴定。结果 胶图差异分析发现25个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的蛋白质点,其中17个点在CD4^ CD25^-T细胞上调,8个点在CD4^ CD25^ T细胞上调。质谱初步鉴定出15个差异蛋白质点。结论 CD4^ CD25^ T细胞和CD4^ CD25^-T细胞表达蛋白质组存在差异,这种蛋白质组的差异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调节性T细胞功能相关蛋白质。  相似文献   
82.
细胞因子及胸腺微环境影响Treg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体系添加细胞因子和在体细胞因子胸腺注射的方法,探索扩增低比例低增殖活性的Treg细胞的有效体内外方法.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细胞因子IL-10和TGF-β1作为诱导剂,分析二因子体外诱导Treg细胞增殖的有效性及最适浓度,同时以二因子胸腺注射的方法,分析在成年鼠体内诱导Treg细胞增殖的可能性.结果 150 ng/ml IL-10浓度能够明显诱导Treg细胞增殖,经48、96、144 h诱导后,其增殖比例分别达到10%、18%和20%,而TGF-β1的使用浓度需达到300 ng/ml;IL-10胸腺注射后同样可提高Treg细胞的比例[第7天(5.50±1.38)%,P<0.05;第10天(6.65±2.54)%,P<0.01];TGF-β1诱导后第5天的比例为(5.19±1.69)%,较对照组也有明显升高(P<0.05).结论体外培养体系添加诱导因子增殖的方法是扩增低比例低增殖活性Treg细胞的首选方法,IL-10体内外诱导Treg细胞增殖的效能均强于TGF-β1.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在小鼠背部移植异体皮后局部使用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抗原 4 Ig(CTLA4 Ig)重组腺病毒载体 ,观察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 6 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手术对照(A)组、CTLA4 Ig转染 (B)组及正常对照 (C)组 ,每组 2 0只。A、B组小鼠制作 1 .5cm× 1.5cm创面 ,移植同创面大小的C57BL小鼠皮肤后 ,A组小鼠创面涂抹不含腺病毒的交联聚丙烯酸树脂 (卡波姆霜 )0 .1g;B组小鼠创面涂抹含腺病毒的卡波姆霜 0 .1g,病毒滴度 5× 1 0 9/L。C组小鼠不作任何处理。术后 1d分别向 3组小鼠腹腔内注射体积分数 1 0 %绵羊红细胞 (SRBC)1ml。术后 7、1 4、2 1、2 8d收集血清进行凝集试验 ,检测SRBC抗体的效价 ,同时取BALB/c、C57BL及昆明小鼠的脾淋巴细胞作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MLC),观察CTLA4 Ig对脾淋巴细胞的抗原识别特异性及再次应答的影响。结果3组小鼠抗SRBC抗体效价组间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0 5 )。术后 1 4d内与A组比较 ,B组小鼠脾淋巴细胞与对C57BL小鼠脾淋巴细胞表现出特异性低反应 (P <0.0 5);1 4d后 ,A、B组的再次应答达到或超过C组 (P >0.0 5 )。结论 局部使用CTLA4 Ig重组腺病毒不影响小鼠的体液免疫功能 ,但可能引起系统性的特异性细胞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84.
CD4+CD25+Treg细胞调节T细胞的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通过检测Treg细胞表达介导抑制性共刺激分子CTLA4和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并设置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共培养和分隔培养实验模型,分析Treg细胞对效应性T细胞形成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及各机制的主次要关系.方法对比分析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膜分子CTLA4、CD28表达和细胞因子IL-10、TGF-β1分泌水平;以TransWell Millicell-PCF分隔培养槽分隔培养Treg细胞与不同淋巴细胞组成的反应体系,采用向共培养及分隔培养体系加入与不加入IL-10、TGF-β1抗体的阻断方法,检测Treg细胞对不同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效率.结果 Treg细胞分泌IL-10和TGF-β1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效应性T细胞,Treg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和TGF-β1水平分别达到(380±36.3) pg/ml和(790±56.8) pg/ml,Treg细胞分泌IL-10和TGF-β1的浓度水平与效应性T细胞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共刺激分子CTLA4、CD28在Treg细胞和效应性T细胞膜表面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Treg细胞以表达CTLA4为主.Treg细胞对共培养体系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效率明显高于分隔培养,通过分泌IL-10对效应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亦明显强于通过TGF-β1.结论细胞接触机制是Treg细胞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主要作用机制,而细胞因子机制中,以通过分泌IL-10的方式对效应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85.
近年来,基于抗原抗体反应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传感器,以其鉴定物质的高度特异度、敏感度和稳定性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食品工业、环境监测、生物工程、化学制药和临床诊断~([1-2]).  相似文献   
86.
目的在体研究CD4^+ CD25^+调控T(Treg)细胞对小鼠胃癌的影响。方法检测荷瘤小鼠不同时相点Treg细胞比例的变化。并应用免疫磁珠法(MACS法)分选、纯化小鼠Treg细胞:以不同剂量的Treg细胞及Treg细胞拈抗剂Anti-GITR注入荷瘤小鼠,3周后观察小鼠移植瘤的体积及胃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结果正常小鼠脾脏Treg细胞为(3.86±0.07)%,在小鼠胃癌模型中Treg细胞比例逐渐升高,第3周时为(4.12±0.1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5)。在体应用Treg细胞达到2.0×10^5时,小鼠移植瘤的体积明显增大(P=0.013),胃癌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2)。当应用Treg细胞拮抗剂Anti-GITR剂量为100μg时,种植瘤的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08),其凋亡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21)。结论在胃癌小鼠模型中,随着胃癌的进展,Treg细胞的比例有增高的趋势。应用Treg细胞能促进小鼠胃癌生长。降低胃癌细胞的凋亡;相反、应用Treg细胞拈抗剂Anti-GITR可以提高小鼠机体的抗胃癌作用。  相似文献   
87.
目的采用多壁碳纳米管-壳聚糖-硫堇(MWCNT-CS-THi)纳米复合物及半胱氨酸盐酸盐共修饰于玻碳电极表面固载抗体制得高灵敏甲胎蛋白免疫传感器。方法先在玻碳电极表面滴涂一层MWCNT-CS-THi纳米复合物,随后利用壳聚糖和硫堇分子中大量的正电荷氨基固定纳米金(GNPs)并吸附半胱氨酸盐酸盐(CH),最后用戊二醛(GA)交联甲胎蛋白特异性抗体制得电流型免疫传感器。结果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传感器响应的峰电流值与甲胎蛋白抗原(AFP)浓度在0.1~200.0ng/ml的范围内保持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0.07ng/ml。结论成功建立了甲胎蛋白免疫传感器,该方法制备简单,线性范围宽,检测下线低。  相似文献   
88.
目的研究呼吸内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12月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的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的痰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并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以头孢曲松(97.2%)为最高,其次为复方新诺明(72.2%)、头孢噻肟(62.5%)、头孢唑肟(62.5%)、四环素(62.5%)、氨曲南(51.4%),有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达到了50%。结论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重耐药性,临床需要合理谨慎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9.
检验医学是利用细胞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技术,对人体的血液、体腔液、排泄物、分泌物和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查,为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等提供客观依据的学科,检验医学是联系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  相似文献   
90.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医学检验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检验教育体系,为中国社会主义医学检验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2].尽管中国医学检验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仍不相适应,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中国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生前在各种场合不止一次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一针见血的暴露出中国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不足.长期以来,中国医学检验甚至整体的医学教育,除研究生教育外,整个教学过程大都仍以应试教育为主,采取的方式主要为课堂教育,这种以记忆式为主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创新性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可见,要进一步促进医学检验教育的发展就急需解决这一问题[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