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3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21.
降低失功能心脏生物瓣再手术死亡率的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1981年10月至1994年12月60例生物瓣膜失功能病人再次行瓣膜替换术的经验。病人年龄16~62岁(平均36.1±7.3岁)。两次换瓣间隔时间为26~168个月(平均102.9±24.6个月)。手术死亡7例,手术死亡率11.7%。前期(1981年10月至1985年12月)死亡率57.1%(4/7);后期(1986年1月至1994年12月)死亡率5.7%(3/53)(P=0.0001)。结论:对生物瓣失功能病人应及早行再换瓣术、术前应积极改善心功能、术中勿过多游离心包粘连、注意心肌保护、术后重症低心排者积极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等。上述措施可有效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22.
成人二尖瓣关闭不全与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尖瓣成形术是外科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MR)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明显低于置换术。随着对二尖瓣解剖、生理功能认识的深入和手术技术的提高,目前,二尖瓣成形术在治疗MR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STS资料显示二尖瓣成形术现已占二尖瓣类手术的41%[1]。  相似文献   
23.
目的:总结53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2006年1月至2011年4月共收治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患者53例,其中男39例,女14例,年龄1d~65岁,右冠状动脉动脉瘘28例,左冠状动脉瘘25例,漏入右房、右室、肺动脉、左房、左室分别为16、13、16、1、7例。单纯性冠状动脉瘘26例,余27例合并有其他心脏外科疾病,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结果:死亡2例,1例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少量残余漏,2例心电图检查仍存在ST-T改变,余48例痊愈。随访2个月~5年,仅1例患者有轻微劳累后气促症状。结论:外科治疗先天性冠状动脉瘘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当合并有其他严重基础疾病和复杂心脏畸形时,手术适应证的选择需谨慎。  相似文献   
24.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的经验教训,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11例二尖瓣置换术后发生左心室破裂的诊治经验。结果:本组11例,其中男3例,女8例,属于Ⅰ型破裂4例,Ⅱ型破裂3例,Ⅲ型破裂4例;其中9例属于早期破裂,1例系迟发性破裂,1例为晚期破裂。长期存活1例,死亡10例,死亡率90.9%。结论: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破裂,死亡率高,一旦发生,应迅速建立体外循环,积极抢救,但术中、术后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更为重要,包括重视高龄妇女、小左室,提高手术操作技术,选用合适的人工瓣膜及其型号,术后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控制血压)等。  相似文献   
25.
心脏移植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式可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随着供体保存及抗排斥反应治疗等医疗技术的发展,心脏移植的手术例数及手术效果较前有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针对“合并有肺动脉高压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否适合接受心脏移植”这个问题尚未有统一的结论。由于大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常会合并有肺动脉高压,而术前患者的肺动脉压力与术后右心功能不全、并发症发生和死亡密切相关[1]。故对拟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肺动脉压力的监测及综合的降肺动脉压力治疗变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针对以上3个热点话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瓣膜手术的经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同期施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瓣膜手术的方法,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1995~1998年间15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同期行二尖瓣置换或成形、主动脉瓣置换、联合瓣膜置换、Bentall术。结果 瓣膜病病因中,风湿性8例,退行性4例,缺血性3例,手术病死率为6.7%(1/15)‘4例发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其中3例需行主动脉内球反博;5例二尖瓣成形术后,反流面积从6.5~15.0cm^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总结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28例不同部位的冠状动脉瘘患者采用超声心动图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瘘发生位置,全部采用外科治疗,统计其疗效。结果 单纯冠状动脉瘘20例,合并其他心内畸形8例;右冠状动脉瘘18例,左冠状动脉瘘8例,双冠状动脉瘘2例。瘘入右心室13例,瘘入右心房12例,瘘入左心室1例,瘘入肺动脉2例。心腔内双瘘口及三个瘘口各有1例,余26例为单一瘘口。所有病例行手术治疗,8例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同期矫治。全组无死亡及残余瘘,效果满意。结论 心脏直视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瘘效果肯定,合并其他心内畸形应同期矫治。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明确冠状动脉瘘发生位置和(或)瘘人心腔的位置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8.
目的通过分析心脏术后反应脑功能损害的指标神经特异性烯醇(NSE)与术前、术后各个因素的相关性,探寻导致心脏术后发生脑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方法,分析心脏术后反应脑功能损害的指标NSE与术前、术后各个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心脏术后NSE水平与气管插管时间(r=0.366,P=0.001)、术前氧合指数(r=0.921,P=0.011)、术前ALT有相关性(r=0.193,P=0.008)、术后1 h血肌酐水平(r=0.188,P=0.005)、术后第1天血肌酐水平(r=0.407,P=0.001)、术后第2天血肌酐水平(r=0.370,P=0.001)及术后第3天血肌酐水平(r=0.324,P=0.003)呈正相关,与术后12 h氧合指数(r=?0.421,P<0.01)呈负相关关系。结论术前氧合指数下降、肝功能不全、术后12 h缺氧、术后出现肾功能障碍、年龄、术前心功能不全是心脏术后发生脑损伤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9.
目的:总结心血管白塞病的外科治疗经验及教训,探讨改进心血管白塞痛的外科治疗的方法.方法:2004年10月至2010年11月,我院心血管外科共收治了主动脉辩关闭不全心血管白塞病的患者10例,有4例进行了1次手术,6例进行了2次手术.结果:10例患者第1次行主动脉瓣置换术后,1例患者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9例出院继续药物治疗.第1次手术治疗出院后的9例患者中,有6例出现了术后辩周漏,其中1例经过第2次行心脏原位移植,术后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另5例经过第2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其中4例术后,再出现瓣周漏,最终因为严重低心排出量综合征而死亡;本组共4例长期存活.结论:外科治疗心血管白塞病,易并发瓣周漏,病死率高,故手术治疗应慎重,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
二尖瓣成形术6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总结631例14岁以上二尖瓣成形术患者的手术方法 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8年5月,14岁以上二尖瓣成形术631例,其中男362例,女269例,平均年龄为(41.86±14.59)岁.病因:先天性二尖瓣关闭不全306例(48.49%),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123例(19.49%),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82例(12.99%),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41例(6.50%),原发性感染性心内膜炎34例(5.39%),升主动脉瘤24例(3.79%),左房粘液瘤18例(2.86%),白塞氏病2例(0.32%),缩窄性心包炎1例(0.17%).手术在体外循环中低温下施行,采用瓣叶裂隙修补、瓣叶部分切除缝合、腱索折叠或转移成形、人工腱索成形、交界成形、双孔法成形、人工瓣环成形等方法 ,术中以注水试验和经食道及胸内心表超声检查,术后超声检测成形效果.结果 术后早期因成形失败改行二尖瓣置换3例;术后早期死亡16例,死亡率2.53%,死亡原因为:重度低心排综合征、多脏器功能衰竭13例,心脏骤停、恶性心律失常2例,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其余患者出院.结论 二尖瓣成形术应选择合适的患者,根据二尖瓣病变不同的特征,采取相应的成形方法 ,有时还需要多种方法 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