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984篇 |
免费 | 1062篇 |
国内免费 | 63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40篇 |
儿科学 | 269篇 |
妇产科学 | 81篇 |
基础医学 | 958篇 |
口腔科学 | 182篇 |
临床医学 | 3039篇 |
内科学 | 1685篇 |
皮肤病学 | 224篇 |
神经病学 | 295篇 |
特种医学 | 619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144篇 |
综合类 | 6214篇 |
预防医学 | 2819篇 |
眼科学 | 286篇 |
药学 | 2646篇 |
32篇 | |
中国医学 | 2405篇 |
肿瘤学 | 5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8篇 |
2023年 | 458篇 |
2022年 | 580篇 |
2021年 | 720篇 |
2020年 | 499篇 |
2019年 | 490篇 |
2018年 | 512篇 |
2017年 | 344篇 |
2016年 | 421篇 |
2015年 | 444篇 |
2014年 | 1121篇 |
2013年 | 887篇 |
2012年 | 1166篇 |
2011年 | 1197篇 |
2010年 | 1216篇 |
2009年 | 1203篇 |
2008年 | 1096篇 |
2007年 | 1164篇 |
2006年 | 1121篇 |
2005年 | 1047篇 |
2004年 | 1005篇 |
2003年 | 903篇 |
2002年 | 758篇 |
2001年 | 772篇 |
2000年 | 656篇 |
1999年 | 543篇 |
1998年 | 467篇 |
1997年 | 402篇 |
1996年 | 403篇 |
1995年 | 417篇 |
1994年 | 373篇 |
1993年 | 252篇 |
1992年 | 214篇 |
1991年 | 181篇 |
1990年 | 177篇 |
1989年 | 192篇 |
1988年 | 160篇 |
1987年 | 133篇 |
1986年 | 119篇 |
1985年 | 113篇 |
1984年 | 108篇 |
1983年 | 104篇 |
1982年 | 90篇 |
1981年 | 73篇 |
1980年 | 50篇 |
1979年 | 43篇 |
1978年 | 19篇 |
1977年 | 19篇 |
1976年 | 17篇 |
1959年 | 1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 总结胆囊小细胞癌(gallbladder small cell carcinoma,GSCC)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00-2012年收治的5例GSCC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男1例,女4例,初次就诊年龄在42 ~ 67岁(中位年龄57岁),均以非典型的右上腹疼痛、不适为初始主诉;肿瘤位于胆囊底部3例,胆囊体部2例;4例患者伴有胆石症.2例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术后辅以EP(依托泊苷+顺铂)方案化疗6个周期,1例行放射治疗1次,2例患者分别随访至术后45和32个月,生存良好;3例行姑息性胆囊切除术,术后行辅助性化放疗,分别于术后8、11及30个月死于肿瘤广泛播散转移.结论 GSCC为临床少见的恶性肿瘤,初期症状不典型,确诊率低,病情进展迅速且预后相对较差;肿瘤根治切除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GSCC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真核细胞翻译起始因子5A-2(eIF5A-2)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上皮间质化(EMT)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通过Westrn-blotting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型变化,利用siRNA转染下调eIF5A-2表达后再以Western-blotting和免疫荧光检测细胞表型的改变.用TGF-β1刺激诱导NSCLC细胞系NCI-H358和HCC827发生EMT后并利用Western-blotting检测eIF5A-2的表达.结果 NCI-H358和HCC827细胞系低表达eIF5A-2,为上皮表型,而NCI-H1299细胞高表达eIF5A-2,为间质表型.eIF5A-2 siRNA干扰后可以改变NCI-H1299细胞的间质表型.NCI-H358和HCC827细胞经TGF-β1诱导后可发生EMT变化,而eIF5A-2 siRNA干扰后则可防止这种变化的发生.结论 在不同的NSCLC细胞系中,间质表型细胞较上皮表型者高表达eIF5A-2.TGF-β1可诱导上皮表型细胞发生EMT,而干扰eIF5A-2则可阻止EMT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3.
994.
目的探讨持续胃肠道低负压引流在抢救经口服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中的效果.方法将36例AOPP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9例)采用传统洗胃、导泻法;研究组(17例)于常规洗胃、导泻后,行胃肠道间断(4~6 h1次)甘露醇或生理盐水灌洗加持续胃管及肛管低负压吸引.比较两组阿托品及解磷定用量、胆碱酯酶上升至正常50%时间、昏迷时间及腹胀便秘、反跳、中间综合征发生率.结果研究组阿托品及解磷定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5),胆碱酯酶上升时间、患者昏迷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持续胃肠道低负压吸引能有效清除AOPP患者胃肠道毒物,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995.
996.
目的探讨黄芪对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成活率的影响。方法建立新西兰大白兔自体脂肪移植动物模型,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予以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的黄芪注射液。检测血液中VEGF含量,脂肪移植体剩余重量,计算移植脂肪的存活率;HE染色后镜下观察脂肪移植组织细胞形态和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免疫组化法观察新生血管生长情况及密度。结果实验组移植脂肪组织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血清VE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E染色及血管内皮细胞Ⅷ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实验组在脂肪细胞数量、形态、脂肪移植体纤维化程度及新生毛细血管密度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注射液能够显著提高新西兰大白兔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98.
999.
不同部位皮内注射DC疫苗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树突状细胞(DC)疫苗在腹股沟和腋窝淋巴结富集区皮内注射对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接受DC疫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30例,按入院治疗先后分成腹股沟组和腋窝组各15例,分别在腹股沟淋巴结富集区和腋窝淋巴结富集区皮内注射DC疫苗。均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DC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4+、CD8+、NK细胞及CD4+/CD8+比值,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注射后的不良反应及疼痛程度。结果注射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时腹股沟组疼痛程度显著轻于腋窝组(P<0.01)。两组DC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8+、NK细胞及CD4+/CD8+高于注射前(均P<0.01)。结论DC疫苗两种部位皮内注射均能提高恶性肿瘤患者的免疫功能,但腹股沟淋巴结注射可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000.
研究肾移植患者术后长期应用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研究对象为2001年10月至2012年5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长期随访(5年以上)的64例首次肾移植术后患者.应用钙神经蛋白抑制剂(CNI)+LEF+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的患者32例(LEF组),应用CNI+吗替麦考酚酯(MMF)+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的患者32例(MMF组).比较两组患者肾移植后1、3、5年人、肾存活率,肾功能变化、排斥反应、感染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LEF组与MMF组患者术后1、3、5年的人存活率分别为100%、97%、81%和100%、94%、88%;两组术后1、3、5年的肾存活率分别为97%、91%、75%和97%、91%、8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EF组患者术后1、3、5年的血清肌酐水平和24 h尿蛋白定量分别为(101±14)、(112±21)、(132±26)μmol/L和(896±98)、(1 232±126)、(1 458±110)mg;MMF组分别为(98±16)、(108±23)、(127±21)μmol/L和(912±101)、(1 275±117)mg、(1 483±133)mg(均为P>0.05).LEF组患者中,41%(13/32)出现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给予抗排斥反应治疗后,逆转5例(38%,5/13),移植肾失功8例;MMF组患者中,34%(11/32)出现不同程度的排斥反应,给予抗排斥反应治疗后,逆转5例(45%,5/11),移植肾失功6例.LEF组和MMF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3%(4/32)和19%(6/32)(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亦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肾移植患者术后长期应用LEF进行免疫抑制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