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6篇
基础医学   21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1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01.
检验分析仪通信接口程序在LIS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编制检验分析仪通信接口程序,实现检验分析仪数据的单工传输或者双工控制,确保检验数据准确。方法:以PowerBuilder 9.0为开发平台,通过对微软标准控件MSCOMM.OCX编程,连接计算机和检验分析仪,并设置相应的通信参数。结果:该软件在LIS中运行多年,数据传输稳定,采集数据准确,完全替代了检验人员手工录入结果数据。结论:检验分析仪通信接口程序的开发及应用,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自动化采集,保证了检验数据的准确性,使实验室工作流程更加合理,数据管理更加规范。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自行开发血液分析仪语音数据管理程序,应用门诊血液分析仪检测数据的审核、查询、打印及患姓名中发音等事务管理.方法:采用Microsoft Access 2000建立相关数据库/表,在可视化编程语言Visual Basic 6.0环境中.通过标准串口通讯控件MsComm,接收仪器检测数据,调用Windows API中语音函数,计算机自动患姓名中发音,将所有编写的源代码生成单独可执行程序及其安装程序.结果:该程序应用于临床,检测了100000份样本,其数据全部成功存储入库/表,语音清晰,运行未出现程序中断或错误信息,使用简单快捷.结论:计算机与血液分析仪联机,可有效地对检测数据进行灵活的管理,清晰的中发音,杜绝了报告单发放处的拥挤现象,提供一个井然有序的就医环境,为门诊血液学检验和报告单规范化提供极大方便.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检测尿液沉渣涂片中的一种细胞团——尿液混合细胞群(mix cell cluster,MCC),研究其对泌尿系统疾病的意义。方法观察596例泌尿系统疾病患者尿液沉渣,计算MCC出现率,并通过细胞荧光染色和瑞-姬染色的方法阐明与普通白细胞团的区别以及MCC的细胞组成。结果观察发现MCC由多种细胞聚集形成。有、无临床症状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MCC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肾小球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的MCC检出率有统计学意义。诊断肾盂肾炎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1%和98.0%。结论MCC是一群黏附成团的细胞群体,对肾盂肾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特殊型狼疮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108例SLE患者,检查特殊型狼疮细胞并与经典的生物标记抗体、补体及临床表现比较,分析研究其诊断价值.结果 SLE特殊型狼疮细胞检出率为59.26%;70例活动期SLE特殊型狼疮细胞检出率为(98.3±1.7)%、抗dsDNA抗体(85.2±4.8)%和AnuA(88.5±4.6)%,明显高于非活动期红斑狼疮患者[特殊型狼疮细胞未检出、自身抗体(13.5±2.5)%及(19.4±3.6)%];补体C3(0.24±0.05)g/L和C4(0.06±0.02)g/L与非活动期组补体(0.62±0.08)g/L及(0.25±0.06)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1).临床表现皮损、脱发、溃疡及神经系统损害发生率与特殊型狼疮细胞密切相关(P<0.01).结论 特殊型狼疮细胞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的判断具有独特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建立西安地区健康成人尿液有形成分参考区间。方法 参照临床实验室检验项目参考区间制定的行业标准WS/T 402~2012,组织西安地区6家医院(西京医院,唐都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应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仪Sysmex UF1000i检测健康查体人员1 487例(男性935例,女性552例)、孕妇体检人员随机中段尿液标本247例,共计1 734例,检测项目包含尿液红细胞(RBC)、白细胞(WBC)、上皮细胞(EC)、细菌(BACT)和管型(CAST)等参数。结果 西安地区尿液有形成分参考区间(单位:个/μl):男性:RBC: 0~9.4, WBC: 0~9.5,EC: 0~4.6, CAST: 0~1.68和BACT: 0~53.9; 女性:RBC: 0~20.2, WBC: 0~15.9, EC: 0~25.8, CAST: 0~1.26和BACT: 0~722.0; 孕妇: RBC: 0~37.4, WBC: 0~40.5,EC: 0~55.7,CAST: 0~3.59和BACT: 0~2 201.2; 其中,尿液有形成分RBC,WBC,EC,BACT和CAST男性、女性、孕妇间统计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该次实验建立了西安地区健康成人尿液有形成分参考区间,为西安地区各医院尿液参考区间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尿液红细胞荧光检查方法及其在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免疫荧光方法对尿中红细胞膜进行荧光定位,以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方法:以荧光标记兔抗人免疫球蛋白为抗体.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176例肾病患和163例非肾病患,观察尿中红细胞膜上荧光着色程度.从而建立红细胞荧光定位检查.用于肾病的鉴别诊断;同时作尿沉渣形态学对比检查。结果:用荧光标记的免抗人Ig抗体(抗IgA、IgG、IgE、IgM抗体)分别对176例肾病组患尿中红细胞膜上4种Ig抗体染色检查,总阳性率为97.2%(171/176);形态学检查总阳性率为64.2%(113/176);对163例非肾病患尿中红细胞作Ig染色检查,总阳性率为1.2%(2/163)。结论: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是在尿沉渣检查的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染色法.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特异性强.是鉴别肾性与非肾性血尿的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7.
目的 探讨草酸钙、非晶形盐、细菌、酵母菌在UF 10 0型尿沉渣全自动检测仪分析中对红细胞检测的干扰。方法 采用UF 10 0型尿沉渣全自动检测仪分析法、干化学分析法、镜检法共分析了 2 6 34份住院患者尿液标本 ,并将三者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 单纯或混合性草酸钙、非晶形盐尿液标本 ,UF 10 0检测红细胞结果假阳性率为 95 % ;菌尿UF 10 0检测红细胞结果的假阳性率为 2 8% ;含酵母菌尿液UF 10 0检测红细胞结果假阳性率为 4 0 % ;正常对照组UF 10 0检测红细胞结果假阳性率为 5 %。与对照组相比 ,三者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在UF 10 0型尿沉渣全自动检测仪分析中 ,草酸钙、非晶形盐、菌尿、酵母菌对红细胞检测的结果干扰很大 ,这对尿液检测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将这 3种方法联合应用 ,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8.
UF-100型尿沉渣检测仪测定红细胞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草酸钙、非晶形盐、细菌、酵母菌在UF-100型尿沉渣全自动检测仪分析中对红细胞检测的干扰.方法采用UF-100型尿沉渣全自动检测仪分析法、干化学分析法、镜检法共分析了2 634份住院患者尿液标本,并将三者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单纯或混合性草酸钙、非晶形盐尿液标本,UF-100检测红细胞结果假阳性率为95%;菌尿UF-100检测红细胞结果的假阳性率为28%;含酵母菌尿液UF-100检测红细胞结果假阳性率为40%;正常对照组UF-100检测红细胞结果假阳性率为5%.与对照组相比,三者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UF-100型尿沉渣全自动检测仪分析中,草酸钙、非晶形盐、菌尿、酵母菌对红细胞检测的结果干扰很大,这对尿液检测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将这3种方法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9.
SE—9000型血液分析仪在检测外周血干细胞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SE 90 0 0型血液分析仪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SE 90 0 0型血液分析仪与流式细胞仪 (FCM)对 1例脐带血干细胞和 2例骨髓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造血干细胞连续 6d进行检测。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所得数据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r =0 .92 3,P <0 .0 1)。结论 SE 90 0 0型血液分析仪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快速简捷、费用经济的造血干细胞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10.
器官移植受者外周造血干细胞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器官移植受者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我们采用SE-9000型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及其HPC分析软件分别检测了24例应用大量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前、后(治疗后第7天)的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39例器官移植无排斥反应受者及40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液中的造血干细胞数量,并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检测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以-x±s表示,各组间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1者为具有显著性差异。结果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冲击治疗前、后的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分别为(1·252±0·162)×109/L和(0·0198±0·008)×109/L,阳性率分别为100%和20·8%;器官移植无排斥反应受者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为(0·012±0·007)×109/L,阳性率为7·69%;正常人检测结果为0×109/L,阳性率为0%。与正常人、器官移植无排斥反应受者和冲击治疗后的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相比较,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受者(治疗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明显增高(P<0·01)。结论利用血液分析仪检测移植受者外周血液中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可作为急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早期筛选和辅助诊断的指标,而且检测方法简便、迅速、经济,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