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胃肠道类癌的内镜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镜下诊治胃肠道类癌。经内镜检出胃肠道类癌11例,内镜结合活检确诊8例,占73%;误诊为直肠癌、横结肠癌、回肠息肉各1例,占27.3%。本组11例中经内镜高频电摘除病变者8例,3例病变小于1.0cm者定期内镜随访8~16个月,未见复发;其余5例,3例补行局部楔形切除,2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术后标本均未发现残留类癌灶。3例误诊病例2例行局部扩大切除术,1例行胃次全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类癌。经8个月~13年追踪,全部患者均存活。表明消化道内镜检查配合活检是诊断和治疗胃肠道类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2.
长、短节段Barrett食管胃镜表现与病理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长、短节段Barrett食管胃镜表现和病理特征的异同.方法 回顾分析128例经胃镜和病理学诊断确诊的Barrett食管,其中长节段Barrett食管(LSBE)40例,短节段Barrett食管(SSBE)88例,重点分析两者在年龄分布、性别构成、胃镜表现及病理诊断的异同点.数据行t检验及u检验.结果LSBE组与SSBE组在年龄分布、性别构成上无差异(P>0.05).胃镜下LSBE组以全周型最多见,占62.5%;SSBE组以岛型最多见,占85.2%.LSBE组特异型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比SSBE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5%比14.8%,P<0.01).在特异型肠上皮化生中,LSBE组轻、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的发生率(15.0%,12.5%,5.0%)较SSBE组(4.5%,3.4%,0.0%)高,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LSBE较SSBE更易发生不典型增生,应充分认识胃镜表现结合病理诊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3.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以食管与胃黏膜交界的连接线(齿状线)为界。在齿状线2cm以上出现柱状上皮者即为Barrett食管(BE)。由于本病与食管腺癌的关系密切而作为癌前病变引起高度关注。目前普遍认为BE是一种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24.
目的 评价不同起始剂量利奈唑胺联合贝达喹啉治疗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1年4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门诊及住院部予贝达喹啉联合利奈唑胺抗痨并已完成疗程的MDR-TB患者51例,根据利奈唑胺起始剂量不同分为2组,其中1 200 mg/d组23例,600 mg/d组28例,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治疗、不良事件及预后。结果 在联合贝达喹啉治疗耐多药结核的患者中,利奈唑胺起始剂量1 200 mg/d与起始剂量600 mg/d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相当,分别为82.6%(19/23)和96.4%(27/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为100%,不同起始剂量患者QTc间期延长、骨髓抑制、周围神经炎、视神经炎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利奈唑胺起始剂量1 200 mg/d患者中因不良事件需调整利奈唑胺治疗的比例为73.9%(17/23),高于起始剂量600 mg/d的46.4%(13/28)(P=0.047)。其中,利奈唑胺起始剂量1 200 mg/d组中因不良事件中断使用利奈唑胺的比例为65.2%(15/23),高于利奈唑胺起始剂量600 mg/d组中的25.0%(7/28)(P=0.004)。结论 利奈唑胺起始剂量600 mg/d与起始剂量 1 200 mg/d联合贝达喹啉治疗耐多药结核病的疗效相当,但起始剂量600 mg/d耐受性更好。建议在使用利奈唑胺联合贝达喹啉治疗耐多药结核病时,剂量可优先选择600 mg/d。  相似文献   
25.
目的:评价法莫替丁(高舒达)、羟氨苄青霉素、替硝唑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疗效。方法:将85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和/或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①法莫替丁组,42例,每次口服法莫替丁20mg、羟氨苄青霉素1000mg、替硝唑500mg,均每日2次,;②兰索拉唑(达克普隆)组43例,每次口服兰索拉唑30mg、羟氨苄青霉素1000mg、替硝唑500mg,也均为每日2次,进行对照观察。均2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达4周时复查Hp。结果:兰索拉唑组有3例因过敏性皮疹终止治疗,余下40例用于统计学分析。法莫替丁组和兰索拉唑组Hp根除率分别为88.1%和90.0%;十二指肠溃疡和/或胃溃疡的愈合率分别为90.5%和92.5%。结论:法莫替丁组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与兰索拉唑组相比较,两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明两种三联疗法对根除Hp和治疗消化性溃疡均有良好效果,均是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但前者有副作用较少,价格较低廉的优点  相似文献   
26.
为了解变异株临床特征,为疫情防控及治疗提供依据,通过对成都市首次在2021年3月收治的2例输入型VOC 202012/01变异株临床特征总结发现:1)流行病学:均未接种疫苗,成为感染变异株的可能重要因素;基因测序结果未提示新的突变.2)临床特点:明显炎症反应伴肺部病灶进展,且与新冠肺炎典型肺部影像学改变有差异.3)转归...  相似文献   
27.
深部脓肿包括腹(盆)腔脓肿、腹膜后脓肿以及手术后伤口深部形成的包裹性脓肿,临床表现为:大多数患者发热,脓肿周围压痛;临床上应用大量抗生素后,患者体温可恢复正常,但脓肿周围仍有压痛。我科采用B超引导下穿刺并甲硝唑注射液冲洗治疗108例深部脓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8.
目的分析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患者使用奥美拉唑治疗前后食管pH值的变化,探讨24h食管动态pH值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2007年2月至2008年4月对我院20例食管GERC患者(治疗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40mg/d,晚上顿服,连服8周)。治疗前后动态监测其24h食管pH值,采用Johson和Demeester6种参数指标进行评价,进行治疗前后比较,并与文献报道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pH〈4的总时间百分比、立位pH〈4的总时间百分比、卧位pH〈4的总时间百分比、pH〈4的反流次数、反流持续〉5min次数、最长反流时间(min)分别为13.5±8.5,12.2±4.0,15.8±4.1,56±13,4.15±1.87,26.2±16.5,治疗后分别为2.7±1.3,3.9±1.9,1.9±1.0,18±11,1.24±0.65,7.4±2.1。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各参数诊断阳性率采用配对资料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4h食管pH值的监测显示,奥美拉唑治疗能降低食管pH值,从而有效地治疗GERC。  相似文献   
29.
<正>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7岁。因“跌伤致颈部疼痛、四肢感觉活动障碍10 h”于2021年7月7日急诊收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我院”)骨科。入院前10 h患者从约2 m高处坠落致头颈部外伤,后感颈部疼痛,伴四肢麻木、无力,伤后于外院行头、颈、胸部CT提示“颈椎骨折”,予以颈托固定,为进一步诊治来我院急诊科就诊,并收入我院骨科。自受伤以来,患者清醒后再昏迷,小便自导尿管排出,大便未解。患者患高血压病2年,平时不规律口服降压药(具体不详),未监测血压。20年前患者曾因肾结石行左肾切开取石手术。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索耐多药结核病患者接受以贝达喹啉及利奈唑胺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期间,视神经病变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及影响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收治的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贝达喹啉、利奈唑胺联合背景方案抗结核治疗,收集利奈唑胺相关视神经病变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自变量的筛选,将P<0.1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完成治疗的68例患者,14例(20.6%,14/68)发生视神经病变,以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畏光为主要表现,停用或减量利奈唑胺后好转,均考虑与利奈唑胺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治疗史为初治(OR=7.686,95%CI=1.152~51.265,P=0.035)、体重<50kg(OR=8.295,95%CI=1.511~45.523,P=0.015)可能是利奈唑胺相关视神经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