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口腔科学   8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3篇
外科学   51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6篇
  1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8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A9(HSPA9)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生存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外科手术切除治疗49例肝细胞肝癌患者临床及随访资料,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上述肝细胞肝癌及癌旁组织中HSPA9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HSPA9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肿瘤组织中HSPA9表达较癌旁组织高(t=6.601,P<0.01),并且过表达的HSPA9与淋巴结转移(P=0.005)、TNM分期(P=0.015)、肿瘤分化(P=0.033)、微血管侵犯(P=0.009)及有无复发(P=0.047)密切相关;在生存分析结果中过表达的HSPA9总体生存率更低(P=0.002),术后累计复发率更高(P=0.003);单因素总体生存率和累计复发率分析结果示TNM分期、微血管侵犯、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及HSPA9染色可预测患者预后(P<0.05).结论 HSPA9在肝细胞肝癌中过表达,过表达的HSPA9与侵袭转移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并可作为预测肝细胞肝癌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术前口服营养补充对存在营养风险的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围术期营养状况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江苏省中医院行食管癌根治术,术前NRS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评分≥3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术前给予普通半流饮食。实验组术前除给予普通半流饮食外,另给予1周的口服营养补充(热量900 kcal/d,蛋白质32 g/d)。 记录患者术前一般基线资料及术后恢复指标,包括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引流量、术后通气时间、输入白蛋白及输血的情况、住院时间及花费;观察围术期血清学营养指标的变化情况,包括术前、术后(1、3、5、7 d)的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的水平。结果: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6.7% vs. 40.0%, P<0.05),尤其是肺部并发症(6.7% vs. 30.0%,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白蛋白的输入量显著少于对照组[(58.0±14.9)mL vs. (76.5±37.9)mL, P<0.05)],术后住院时间[(15.7±4.3)d vs. (18.8±5.1)d, P<0.05]及总住院时间[(22.7±5.7)d vs.(25.8±5.1)d, P<0.05]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也显著少于对照组[(66 290.8±9 922.3)元 vs. (72 491.8±12 535.1)元, P<0.05]。两组患者的血清学营养指标包括白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均表现为术后较术前显著性下降(P<0.05),术后第3天达到最低点,此后出现缓慢上升,然而到了术后第7天仍显著低于术前水平(P<0.05)。实验组术后1、3、5、7 d的前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术后1、3、7 d的视黄醇结合蛋白水平亦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给予有营养风险的食管癌患者实施术前1周的口服营养补充可以显著改善其围术期营养状态,降低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43.
44.
目的探讨良性胆管瘢痕性狭窄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14例良性胆管瘢痕性狭窄的胆管瘢痕组织,用10例正常胆管作为对照,分别用光镜、SEM、TEM观察其形态学特点;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CD_(58)、TGFβ_1、α-SMA在两组中的表达及定位。结果胆管瘢痕存在以巨噬细胞(MΦ)为主的炎细胞持续浸润,缺血缺氧和MFB等特点。CD_(68)、TGFβ_1、α-SMA在胆管瘢痕中表达较强,与正常胆管有显著差异。CD_(68)主要表达于MΦ。α-SMA表达于MFB的胞浆、血管平滑肌组织、胆管平滑肌。胆管瘢痕中新生血管增多,部分管壁明显增厚。TGFβ_1主要表达于肉芽组织、FB、MΦ等炎细胞。结论胆管瘢痕中存在以MΦ为主的持续慢性炎症,MΦ通过分泌TGFβ_1导致胶原纤维过度沉积、改建不良和MFB的形成,引起胆管瘢痕性狭窄。胆管瘢痕的缺血可能是加剧良性胆管狭窄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
46.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联合大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05年8月~2012年8月本院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根据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EN)和观察组(EN+大黄),每组3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者肠内营养供给天数及住院天数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均明显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联合大黄有助于控制SAP患者炎症反应,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具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保留十二指肠升段与间置空肠Y形攀内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自2006年4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例胰头结石,2例胆总管下段恶性肿瘤,并行保留十二指肠升段与间置空肠Y形攀内引流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均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未发生胰漏、胆漏、消化道出血、腹腔感染及胃排空障碍等情况;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2 d,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1 a生存率100%,95%CI为7.82%~100.00%.结论保留十二指肠升段与间置空肠Y形攀内引流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能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 电灼损伤胆管致胆管瘢痕狭窄动物模型,观察大网膜脂肪组织对胆管瘢痕狭窄的作用.方法 25只日本大耳兔随机分为A、B、C3组,胆管电灼损伤处未用大网膜包裹A组、大网膜包裹B组及假手术C组,术后30 d通过观察胆管瘢痕大体形态和HE染色光镜下大网膜脂肪对胆管瘢痕狭窄的作用.结果 AB2组胆管在大体形态上均可见损伤处形成狭窄,狭窄以上胆管扩张,而C组胆管无改变;AB2组在HE染色光镜下观察均见胆管壁增厚,胶原纤维明显增生,纤维排列紊乱,其中B组还可见数个脂肪细胞进入致密的胆管瘢痕胶原纤维组织中并被其包绕,且脂肪组织和胆管瘢痕组织能很好的相互融合在一起.结论 大网膜脂肪组织对胆管瘢痕狭窄有融合、封堵的作用,为大网膜脂肪组织防治胆管瘢痕狭窄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9.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解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容易造成医源性胆管损伤的解剖因素,以期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9年8月期间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4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患者中术中记录有解剖变异因素导致胆管损伤的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胆管损伤按Bismuth分型分为Ⅰ型6例,Ⅱ型19例,Ⅲ型8例,Ⅳ型5例,Ⅴ型1例.解剖变异因素包括胆管变异15例,胆囊管异常10例,血管变异13例,肝门旋转1例.术中发现胆管损伤6例,术后24~72 h内发现16例,术后3个月~2年出现胆管狭窄17例.39例患者中2例因肝功能衰竭或心肌梗塞死亡,4例患者失访,其余患者均经对症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解剖因素是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重要客观因素,重视异常的解剖可有效防止医源性胆管损伤.  相似文献   
50.
EST后再发结石的原因分析和治疗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窥镜括约肌切开(EST)术后再发胆管结石的原因及最佳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自1999年2月至2009年2月期间收治的EST后再发结石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再发胆管结石的大小(术前MRCP提示结石的直径大小)将其分为手术组(再发结石直径≥1.0 cm)和非手术组(结石直径1.0 cm,再次行EST),比较2种治疗方法的再发胆管结石率。结果手术组79例(82.29%),均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横断胆总管、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非手术组17例(17.71%),即再次行EST。非手术组再发胆管结石率为70.59%(12/17),明显高于手术组的2.53%(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T术后再发胆管结石的主要原因是十二指肠乳头切开导致Oddi括约肌舒缩功能受损,引发返流性胆管炎所致。手术治疗是EST术后再发胆管结石的最佳处理方法,效果肯定。术式以胆总管切开取石、横断胆总管、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为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