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1篇
口腔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胸导管在解剖学和临床上均有重要意义。胸腔和颈根部手术 ,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淋巴—静脉分流术、胸导管逆行造影术等常涉及到胸导管颈部的解剖。以往文献对胸导管颈部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入口处等进行了观测。关于胸导管壶腹尚缺乏详细资料。本文对 5 2例尸体的胸导管末端及其瓣膜进行了观测 ,以期为胸导管解剖学和临床有关手术积累资料。本文 5 2例尸体中 ,37例胸导管末端出现胸导管壶腹 ,壶腹的长度平均为 9.5± 2 .5 mm;管径平均为 4.8± 1.4mm。15例无胸导管壶腹的入口处管径平均为 2 .7± 1.2 mm。 37例胸导管壶腹处有瓣膜者 2 8…  相似文献   
22.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与肾血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腔内肾盂切开术治疗肾盂输尿管连接部(UPJ)狭窄时切口部位和方向提供解剖学依据,并探讨狭窄的解剖学原因。方法:观测34具成人防腐尸体(死因均非泌尿系统疾病)的68侧UPJ跨越血管的类型、走行方向、位置及与UPJ的毗邻关系。结果: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至肾下极水平面的距离:左侧均数为(2.85±1.53)cm(-1.0 ̄4.5cm),右侧均数为(2.85±1.45)cm(-1.5 ̄5.5cm),(P>0.05)。UPJ前方有血管跨越者,占57.3%(39侧);UPJ后方有血管跨越者,占22%(15侧)。结论:(1)UPJ跨越血管的存在并不完全是UPJ梗阻的必然因素。(2)行腔内肾盂切开术时应根据UPJ是高位型还是低位型,高位型应选择沿侧壁切开,低位型若UPJ后方无血管时应沿后壁或后侧壁切开,若UPJ后方有血管时应沿侧壁切开。  相似文献   
23.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动脉的解剖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介入栓塞治疗Graves病的疗效,降低并发症.方法 对16具成人尸体(尸体组)甲状腺动脉进行解剖研究,并对8例甲状腺功能正常(正常组)及17例Graves病患者(甲亢组)的甲状腺动脉造影片进行影像学研究.结果 甲状腺动脉发出较多非腺体支.尸体组与正常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甲亢组甲状腺动脉延长,主干及腺体干支内径明显增粗,甲状腺动脉与颈动脉的角度增大,与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体支之间的吻合和腺体内外的危险吻合支丰富.结论 Graves病甲状腺动脉改变有利于进行介入栓塞.避开非腺体支和危险吻合支是降低介入栓塞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4.
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动脉栓塞治疗Graves病的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2具(44侧)成人尸体甲状腺动脉进行解剖研究(尸体组),8例(16侧)甲状腺功能正常(正常组)及17例(34侧)Graves病患者(甲亢组)的甲状腺动脉造影进行影像学研究。结果从介入治疗的角度得到了甲状腺上、下动脉起点位置及方位,非腺体支与腺体血管内径、长度、角度等的解剖及影像统计学资料,并对腺体支的吻合和危险吻合进行了观察。结论①Graves病具有介入栓塞治疗的血供基础,其甲状腺动脉改变有利于介入栓塞治疗。自动塑形软头导管可超选择插入甲状腺动脉腺体支。甲状腺下动脉的袢状走行是识别它的重要影像学标志。栓塞应达到腺体小叶动脉,并避开非腺体支和危险吻合。②尸体组所测值可作为正常人甲状腺动脉的参数。  相似文献   
25.
师生角色互换在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传统教育是教师讲,学生听.从预定的目标出发,经过预定的过程,得出预定的结论,确定的轨道造成了学生思维的直线性.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是消极的、被动的,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真正得到体现.学生受讲课教师能力和水平的限制,而缺乏生机和发展[1].教研室以改变教学方法为切入点,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开拓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学习由感知与记忆的低水平提高到想象、思维的高度做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6.
肝右动脉和胆囊动脉的起源行程及分布的应用解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62具成人体尸体上,对肝右动脉和胆囊动脉的起源,行程及分支分布进行了观察,有58例胯右动脉起源于肝固有动脉(93.5%),多经胆囊三角(Calot三角)分出胆囊动脉入胆囊,终支入肝右叶,胆囊动脉起于肝右动脉占76.2%,起于肝固有动脉占9.5%,胆囊动脉以单支型为主,多经Calot三角入胆囊。  相似文献   
27.
目的 :为经皮穿刺L5 S1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前入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观察L5 S1椎间盘前方的毗邻关系。结果 :L5 S1椎间盘前方存在一个由左、右髂血管和骶岬上缘平面围成的“△”相对安全区 ,该区的面积是 11.5 9± 3.34(7.40~ 17.42 )cm2 ,在该区内没有大的血管和神经干。结论 :用穿刺导管从腹前壁经腹膜直抵椎间盘前面 ,椎间盘前方的小肠被“T”型杵状压腹器自动推开 ,从而可经双侧髂血管之间由前面较安全地穿入椎间盘中点。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颏下岛状皮瓣在修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利用5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国人成人男性标本,对颏下动脉相关解剖进行观测,并结合我院2005-09—2008-06使用颏下岛状皮瓣修复的9例舌癌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结果:颏下动脉走行恒定。9例颏下岛状皮瓣均成活,2例皮瓣远端表面部分坏死。修复后的舌黏膜表面光滑,运动受限不明显,吞咽功能良好。结论:颏下岛状皮瓣供血血管恒定,制备简单,成活率高,供区并发症少,且能够耐受放疗,是修复舌癌术后组织缺损较理想的皮瓣。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部分背根切断与脊髓中央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染色。结果:部分背根切断后3d,中央管上皮出现大量细胞凋亡,10d时凋亡细胞又明显减少,但总细胞数术后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部分背根切断可致脊髓中央管上皮细胞凋亡,且随损伤时间延长凋亡细胞数有明显减少,提示细胞凋亡可能在损伤的间接影响下发生,且同时伴有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30.
目的了解腹壁下动脉的走行及其与腹直肌的关系,为临床使用下腹直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0具经10%甲醛溶液固定的中国人成人标本,模拟手术方法制备下腹直肌皮瓣,同时对腹直肌及腹壁下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并摄像,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测量。结果腹壁下动脉的起始外径为(2.58±0.60)mm,主干长度为(85.87±14.90)mm,穿支血管向脐周方向集中。结论腹壁下动脉走行恒定,起始外径较粗,下腹直肌肌皮瓣和穿支皮瓣均较适合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