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7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9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1.
玉米须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须是禾本科玉蜀黍植物玉米(Zea mays L.)的花柱和柱头。它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中国药典》1977年收载。玉米全国均广泛栽培,主产北方各省,玉米须资源十分丰富。玉米须能利尿、泄热、平肝、利胆等,不仅“入阳明胃经”,而且归肾、肝、胆经。功能利水消肿,清肝利胆。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于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糖尿病及哮喘等多种疾病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玉米须有利尿、利胆、降血压、降血糖、抗癌、止血等作用。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玉米须资源,我们对玉米须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前文报道了从其脂溶性部位分离得到三萜和甾醇类成分,本文报道从其非脂溶性部位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木通Clematis armandii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复硅胶柱色谱分离,Sephadex LH-20及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解析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小木通的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豆甾醇(Ⅰ)、3β-羟基豆甾-5,22-二烯-7-酮(Ⅱ)、5α-豆甾烷-3β,6α-二醇(Ⅲ)、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Ⅳ)、胡萝卜苷(Ⅴ)、葡萄糖(Ⅵ)、正二十二烷酸(Ⅶ)、5-羟甲基-2-呋喃醛(Ⅷ)、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Ⅸ)和阿魏酸(Ⅹ)。结论除Ⅴ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葱属植物化学及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百合科(Liliaceae)葱属(Alium)植物约有500种,我国有110种(包括变种和引进的外来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及西南地区[1]。本属的不少品种既可食用也可药用,如小根蒜、蒜、韭、葱等[2]。对葱属植物的研究始于上世纪,国内外学者...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对小鱼眼草Dichrocephala benthamii全草的三萜类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并运用质谱、核磁等波谱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从小鱼眼草中分离得到9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甲酸酯(1),β-香树脂醇乙酸酯(2),β-香树脂醇(3),β-香树脂酮(4),3β-羟基, Δ11,13(18)-齐墩果二烯(5),Δ12-齐墩果烯(6),木栓酮(7),达玛烷二烯醇乙酸酯(8)和表木栓醇(9)。化合物 1~8 为首次从鱼眼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9 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 1 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西松烷型二萜天然产物新巴豆瑞士松酸进行结构修饰,并对得到的衍生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方法以新巴豆瑞士松酸为起始原料,通过缩合反应、点击化学反应得到目标化合物。采用噻唑蓝(MTT)法考察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对HeLa、K562和K562A/02肿瘤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结果合成了11个文献未报道的新巴豆瑞士松酸衍生物,其结构经~1H-NMR、~(13)C-NMR及HR-MS确定。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衍生物表现出一定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化合物2f对HeLa细胞表现出良好活性,化合物2e对K562和耐药的K562A/02细胞表现出良好活性。结论部分衍生物对耐药的K562A/02细胞表现出抗肿瘤活性,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裂叶铁线莲Clematis parviloba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HPLC等色谱手段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裂叶铁线莲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东莨菪内酯(Ⅰ)、4,7-二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Ⅱ)、4,6,7-三甲氧基-5-甲基香豆素(Ⅲ)、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Ⅳ)、boehmenan(Ⅴ)、erythro-carolignan E(Ⅵ)、threo-carolignan E(Ⅶ)。结论化合物~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他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对紫杉烷类化合物进行转化可以获得一系列新的衍生物,其中一些衍生物具有潜在的药理活性,另外,生物转化还是制备药物代谢产物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文综述了1996年至2010年紫杉烷类化合物生物转化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血三七抗氧化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民间药材血三七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学方法及与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并利用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测定方法评价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胡萝卜苷(1,槲皮素-3-O-α-D-呋喃阿拉伯糖苷(2,根皮苷(3,没食子酸(4,(2R,3R-5,7,2',5'-四羟基-黄烷-3-醇(5,儿茶素(6,原儿茶酸甲酯(7,没食子酸甲酯(8,lyoniresinol(9,反式阿魏酸(10,原儿茶酸(11和绿原酸甲酯(12。化合物2~7,9~12的抗氧化活性强于抗坏血酸(VitC,化合物8的抗氧化活性较弱。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2~3,5和12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12均有一定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选苦参-甘草药对的提取工艺,并对其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方法: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甘草酸的转移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次数、提取时间和液料比对苦参-甘草药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利用UPLC-Q-TOF/MS对苦参-甘草药对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在线鉴定。结果:苦参-甘草药对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加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2 h,提取前浸泡1 h;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总转移率93.92%,甘草酸转移率99.23%。苦参-甘草药对提取物共鉴定出49个成分,其中28个来自于苦参,21个来自于甘草。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苦参-甘草药对配伍提取具有相互促进溶出的作用,为阐明其他药对的药效物质基础及配伍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从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根80%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位中分离得到14个单体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2-(4-hydroxy-3-methoxylphenyl)-3-methoxylbenzofuran-6-ol(1)、mucodianin C(2)、羟基二甲氧苯基苯并呋喃醇(isopterofuran,3)、芒柄花素(formononetin,4)、阿夫罗摩辛(afromosin,5)、毛蕊异黄酮(calycosin,6)、刺槐素(acacetin,7)、3-O-甲基山柰酚(3-O-methylkaempferol,8)、甘草素(liquiritigenin,9)、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10)、variabilin(11)、白藜芦醇(resveratrol,12)、浙贝素(zhebeiresinol,13)、2,3-dicarboxy-6,7-dihydroxy-1-(3',4'-dihydroxy)-phenyl-1,2-dihydronaphthalen(14)。其中化合物1是新化合物(苯并呋喃衍生物类化合物),命名为mucodianin S,化合物2,3,11,13,14为首次从锦鸡儿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10为首次从狭叶锦鸡儿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比色法对部分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对人类肿瘤细胞系Hep G2,He La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活性,其IC50分别为(16.18±0.95),(3.75±0.08)μmol·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