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1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1.
目的遵照国家和军队的统一部署,第三军医大学多支卫生防疫队赴汶川特大地震重灾区之一的理县进行灾后卫生防疫工作,以确保灾区“大灾之后无大疫”。方法在认真分析、充分把握灾区乡村卫生防疫形势的基础上,依照地震后各时期不同的防疫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结果在短时间内恢复了灾区乡村防疫体系,并对灾区乡村防疫体系工作能力进行了强化和提升。结论在确保地震灾区无疫情的同时,也推动了灾区乡村卫生防疫事业的进步,为地震灾区乡村的灾后重建提供了重要的卫生防疫保障。  相似文献   
92.
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及粒系造血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观察烧伤血清对正常小鼠骨髓红系、粒系造血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常规制备小鼠骨髓细胞(BMC),用其分别建立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培养体系和粒-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培养体系.在两体系中均加入15%TBSAⅢ度烧伤小鼠伤后12 h及1、3、5、7、10 d的血清(烧伤血清组)和小鼠正常血清(正常血清组),另设阳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检测各血清对两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烧伤血清中红细胞生成素(EPO)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浓度的变化,并将此二指标分别与烧伤血清对CFU-E、CFU-GM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作对数线性拟合相关分析. 结果 (1)烧伤血清对CFU-E、CFU-GM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明显升高,均在伤后1 d达峰值[(384±60)、(127±16)CFU](P<0.01),此后逐渐下降,到伤后7 d[(125±14)、(34±20) CFU]接近正常血清组水平(P>0.05).(2)烧伤血清中EPO浓度在伤后12 h-7 d较正常值显著升高(P<0.01); GM-CSF浓度在伤后12 h、1 d显著高于正常值(P<0.05).(3)烧伤血清EPO浓度与烧伤血清对CFU-E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呈显著对数正相关(r=0.857 0,P=0.013 7);GM-CSF浓度与烧伤血清对CFU-GM培养体系的刺激活性无显著相关性(r=0.704 9,P>0.05). 结论小鼠烧伤后早期的血清对骨髓红系、粒系刺激活性较强,其中EPO水平增高是烧伤血清对骨髓红系刺激活性较强的重要原因,GM-CSF水平增高可能与烧伤血清对粒系刺激活性较强无关.  相似文献   
93.
放射损伤,烧伤和放烧复合伤心功能的早期改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离体工作心脏装置(isolated working heart preparation,IWHP)研究放烧复合伤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实验大鼠分成对照组(C)、烧伤组(B)、放射损伤组(R)和放烧复合伤组(RB)。经~(60)Co γ线照射和/或5KW溴钨灯光辐射致放射伤和/或30%TBSA Ⅲ度烧伤,伤后不补液、测定伤后1、3、8、16和24h离体灌流心脏的LVSP、±dp/dtmax、CO、HR、CF和AP,并计算心脏干湿重比Rw。RB组LVSP、±dp/dtmax、CO和AP,伤后8h降低最为明显(P<0.05),分别为C组的79.8%、63.7%、59.4%、88.0%,且均较B组下降为轻,较R组重。CF和Rw无明显组间差异。结果提示:放烧复合伤早期已有心肌固有收缩能力(intrinsic contractility)的抑制,该抑制作用在伤后24h时内表现为加重-恢复过程,且抑制程度较单烧伤为轻。  相似文献   
94.
不同条件下体外扩增造血细胞促造血恢复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研究不同条件下体外扩增的造血细胞回输体内后促进造血功能恢复作用的差异,方法 在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液体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几种细胞因子组合和/或基质细胞层存在的条件下进行体外扩增,然后将不同条件下扩增的细胞经尾静脉回输至经致死量照射的小鼠体内,动态观察小鼠的外周血象变化及其一般状况和生存率。结果 ①单纯细胞因子介导BMMNC体外扩增后并不能增进这些细胞促造血恢复的能力;②含有骨髓基质细胞底层的体外扩增,无论是否加入细胞因子,均有明显的促进移植受体造血功能迅速恢复的作用。结论 骨髓基质细胞支持下的造血细胞体外扩增可能有助于维持扩增后造血干/祖细胞造血重建的功能,值得深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95.
烧伤后血清中造血刺激活性组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检测烧伤血清中是否有异常的造血刺激活性组分出现,并对其性质作初步鉴定。方法 采用离子交 换层析分离正常及烧伤血清,用CFU -E、CFU- GM集落培养法检测各分离组分在烧伤前后造血刺激活性的变化,并对其进 行热、酸、碱和酶处理后进一步检测造血活性。结果 小鼠烧伤血清经离子交换层折后得到A、B、C、D4个组分,其中A、B 组分红系造血刺激活性增高;C组分对红系和粒系造血刺激活性增高;且活性最强。D组分不具有造血刺激活性。A、B、C 3组分经酸处理和胰酶消化后活性消失,A、B组分经碱处理和热处理后活性消失,而C组分加热70℃以及经碱处理后仍 保持部分活性。结论 ①烧伤后血清经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得到的A、B、C、D4组分中,A、B组分具有红系刺激活性,C组 分活性最强,对红系和粒系均有刺激。②A、B、C3个活性组分均为蛋白质,C组分对酸不稳定,对热和碱具有一定的稳定 性,而A、B两组分既不耐热,对酸碱均不稳定。  相似文献   
96.
烧伤小鼠血清中促造血成分的毛细管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烧伤后血清中造血刺激活性成分.方法毛细管电泳分析烧伤血清及经离子交换层析所得造血活性组分A、B、C.结果①烧伤血清经毛细管电泳后发现有6个主要变异峰不同于正常血清.②经离子交换分离后得到的具有造血活性的3种中的各亚组分(除33.6×103外),均与全血清毛细管电泳图谱中相应未知的变异峰的变化趋势相吻合.③A、B、C 3种组分经毛细管电泳分析,其主要成分分子量A为10×103、B为33.6×103、83.9×103、C为41.2×103、48.2×103.④10×103和48×103蛋白与目前已报道的造血活性细胞因子分子量不一致.结论烧伤后血清中产生了某些促进造血的物质.10×103、48×103蛋白的分子量与已报道的造血刺激因子的分子量不一致,其性质及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7.
多年来 ,人们对骨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造血干细胞上 ,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骨髓除了有造血干细胞以外 ,还存在一类来源于中胚层的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 (mesenchymalcells) ,它具有能够分化形成至少 7种组织细胞如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脂细胞、成肌细胞、骨髓基质细胞等组织细胞的潜能 ,所以又被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esenchymalstemcellsMSC) [1 ] 。如同多能造血干细胞的存在赋予骨髓组织强大的造血功能以维持血液系统的新陈代谢一样 ,多潜能的MSC存在为骨、软骨、…  相似文献   
98.
本项目研究放射损伤、烧伤和放烧复合伤对造血实质细胞和造血微环境两方面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以及在损伤条件下两者之间有机联系的改变及相互影响。掌握放烧复合伤时造血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而探索促进造血重建的措施。  相似文献   
99.
Egr-1启动子基因调控FLT3配基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辐诱导基因调控序列启动造血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及观察其对造血恢复的作用。方法 本实验将逞有Egr-1调控序列启动的FLT3配基(FL)和EGFP双以子基因表达载体(Egr-EF)转染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称HFCL/EF),用RT-PCR鉴定细胞内目的基因的mRNA表达,采用FACS观察EGFP绿色荧光表达的阳悸细胞;用ELISA方法检测HFCL/EF细胞培养上清FL的含量;观察HFCL/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观察小鼠烧伤后早期类固醇受体辅活化子(SRC)蛋白表达的时相变化,初步探讨烧伤早期糖皮质激素抵抗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30只健康C57/129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与烧伤组,烧伤组给予背部TBSA 15%~20% Ⅲ°烧伤.分别于伤后1、6、12、24小时采用Western blot测定肝、脾组织SRC家族(SRC-1、GRIP-1、NCOA-3)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烧伤组肝组织SRC-1蛋白表达水平在烧伤后1小时即显著降低,6小时降至最低,以后逐渐恢复,至24小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正常脾组织SRC-1蛋白表达水平较低,测定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烧伤组肝组织GRIP-1、NCOA-3蛋白表达水平在烧伤后显著升高,12小时达到高峰,24小时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烧伤组脾组织GRIP-1、NCOA-3在烧伤后1小时显著升高,GRIP-1在烧伤后6小时达到高峰,24小时与正常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而NCOA-3在烧伤后12小时达到高峰,24小时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小鼠烧伤后早期SRC-1显著降低,GRIP-1、NCOA-3显著升高,烧伤后糖皮质激素抵抗的发生发展可能与SRC家族成员表达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