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11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5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烧伤后血清中造血刺激活性组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检测烧伤血清中是否有异常的造血刺激活性组分出现,并对其性质作初步鉴定。方法 采用离子交 换层析分离正常及烧伤血清,用CFU -E、CFU- GM集落培养法检测各分离组分在烧伤前后造血刺激活性的变化,并对其进 行热、酸、碱和酶处理后进一步检测造血活性。结果 小鼠烧伤血清经离子交换层折后得到A、B、C、D4个组分,其中A、B 组分红系造血刺激活性增高;C组分对红系和粒系造血刺激活性增高;且活性最强。D组分不具有造血刺激活性。A、B、C 3组分经酸处理和胰酶消化后活性消失,A、B组分经碱处理和热处理后活性消失,而C组分加热70℃以及经碱处理后仍 保持部分活性。结论 ①烧伤后血清经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得到的A、B、C、D4组分中,A、B组分具有红系刺激活性,C组 分活性最强,对红系和粒系均有刺激。②A、B、C3个活性组分均为蛋白质,C组分对酸不稳定,对热和碱具有一定的稳定 性,而A、B两组分既不耐热,对酸碱均不稳定。  相似文献   
102.
烧伤小鼠血清中促造血成分的毛细管电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烧伤后血清中造血刺激活性成分.方法毛细管电泳分析烧伤血清及经离子交换层析所得造血活性组分A、B、C.结果①烧伤血清经毛细管电泳后发现有6个主要变异峰不同于正常血清.②经离子交换分离后得到的具有造血活性的3种中的各亚组分(除33.6×103外),均与全血清毛细管电泳图谱中相应未知的变异峰的变化趋势相吻合.③A、B、C 3种组分经毛细管电泳分析,其主要成分分子量A为10×103、B为33.6×103、83.9×103、C为41.2×103、48.2×103.④10×103和48×103蛋白与目前已报道的造血活性细胞因子分子量不一致.结论烧伤后血清中产生了某些促进造血的物质.10×103、48×103蛋白的分子量与已报道的造血刺激因子的分子量不一致,其性质及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研究周细胞在创面修复肉芽组织血管生成过程中出现、分布规律与意义.方法 采用常规免疫组化、双重免疫组化染色,电镜技术及形态定量分析方法观测小鼠皮肤全层切割伤模型(1~9 d),特别是早期1、3、5、7 d创面修复肉芽组织内血管生成过程中,周细胞的出现、分布规律.离体采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诱导分化的周细胞前体细胞10T1/2模型,观察其在细胞外基质胶立体培养的变化.结果 周细胞可见于肉芽组织血管生成早期(1~7 d),且周细胞阳性染色的细胞数较内皮细胞多.肉芽组织内毛细血管和周细胞的数量在伤后持续增加,直到伤后5 d达峰值.周细胞在肉芽组织中还可形成条索状、腔样结构;离体培养的周细胞在细胞外基质胶内能够形成管腔样结构.结论 周细胞参与了肉芽组织早期血管生成过程并可形成腔样结构,可能在血管生成中具有主导或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4.
肌肉特异性microRNAs在失神经肌肉萎缩中表达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iR-1、miR-133和miR-206等3种肌肉特异性microRNAs在失神经支配所致骨骼肌萎缩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坐骨神经离断术建立小鼠腓肠肌失神经支配模型,采用失神经前后腓肠肌湿质量、肌纤维横截面积百分比对模型进行评价,应用Northern blot方法检测失神经支配不同时间点肌肉特异性microRNAs的表达变化.结果 成功建立小鼠腓肠肌失神经萎缩模型,在该过程中,随着失神经支配时间的延长,骨骼肌特异性miR-206表达明显上调,miR-1、miR-133表达先快速下调后逐渐回升.结论 随着失神经支配时间的延长,骨骼肌特异性microRNAs表达发生明显变化,骨骼肌特异性microRNAs可能在失神经介导的骨骼肌萎缩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5.
为了进一步阐明放射损伤复合烧伤(放烧复合伤)时骨髓造血基质细胞支持粒-巨噬系祖细胞造血能力的变化,采用小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融合培养和粒-巨噬系祖细胞集落(CFU-GM)培养的方法,观察了5Gy照射复合15%Ⅲ度烧伤时基质细胞对支持CFU-GM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单纯5Gy照射,单纯烧伤及放烧复合伤后,其骨髓基质细胞支持正常粒-巨噬系祖细胞造血的能力明显下降,以伤后3-5天最为显著,伤后10天仍未恢复至正常;②当骨髓基质细胞和粒-巨噬系祖细胞均受到致伤因素作用时,单纯照射及放烧复合伤组的CFU-GM形成能力下降更为明显,至正常对照组的10%以下,单纯烧伤组也有明显下降,但恢复较快;③在本研究所涉及的各种情况下,损伤的效应均有伤后3-5天达最低值的规律,之后可不同程度地恢复。实验结果提示,在上述损伤因素的作用下骨髓基质细胞的功能确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在治疗由此所引起的造血功能障碍时,同时加强促进基质细胞修复的措施,可能会取得更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6.
孙慧勤  邹仲敏  陈意生  史景泉  卞修武 《解剖学报》2000,31(4):359-363,I014
目的 观察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DGA)对胶质瘤细胞诱导的内皮细胞成型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理。方法 采用在I型胶原凝胶上的细胞立体培养和内皮-胶质瘤细胞的联合培养法,观测人恶性胶质瘤细胞系SHG-44细胞或其条件培养基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CV-304细胞形成管腔样结构的影响,同时以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像分析的方法检测SHG-44细胞VEGF、bFGF蛋白的表达。结果 100μmol/L的NDGA作用1  相似文献   
107.
近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资助的项目中,以研究中心承担主要任务,但各有侧重,可以满足转化医学研究的条件需求,也体现了NIH的先进管理理念。对糜烂性毒剂损伤和救治的研究包括损伤机制、药物研发、疗法评估等重要环节。目前在研的候选药物主要有抗炎药多西环素水凝胶、抗氧化剂(单/双硫醇、水飞蓟宾、AEOL10150)、亲核性清除剂(二硫嘌呤类和柔花酸)等。  相似文献   
108.
系统回顾了高原化学毒剂伤伤情特点和发生机制研究进展。高原环境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是低压缺氧。在既往的20年内,国内外建立了一系列模拟高原缺氧的实验技术和模型。利用这些技术进行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原缺氧复合化学中毒时,缺氧和中毒两种因素同时作用于机体,使病理生理反应、毒物代谢过程、中毒表现及药物效应等发生变化,常规的救治方案是否合适,值得进行更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09.
110.
随着几次近代局部战争的进行,美军的观点是,目前化学、生物、放射和核( chemical, biological, radiological and nuclear, CBRN )恐怖事件、工业事故、严重传染病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CBRN威胁日益突显[1].因此,关注 CBRN 的综合威胁日趋紧迫.世界上有数十个国家曾经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