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6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01.
目的评价肺癌患者血CEA、CA199及ACTH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00例肺癌患者、8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30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其血CEA、CA199及ACTH水平。结果肺癌患者组血CEA、CA199及ACTH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组及肺部良性疾病组(P<0.01)。结论肺癌患者血CEA、CA199及ACTH检测对肺癌的辅助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探讨鼻内镜术后下肢静脉血栓(LEVT)及肺栓塞(PE)的发生情况,旨在提高耳鼻喉科医生对术后LEVT和PE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7月该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5例鼻内镜术后并发LEVT及P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鼻内镜术后均出现LEVT和PE,经抗凝治疗后安全出院。结论 急性PE起病急,死亡率高,鼻内镜术后并发PE的发生率较低,以往没有得到耳鼻喉科医生的足够重视,通过分析病例和回顾文献,提高耳鼻喉科医生对鼻内镜术后患者血栓的预防和重视,降低血栓发生率,并及早进行干预,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全喉切除后寻找最佳发声位置与可行的措施。方法:全喉切除安装发音管健在的33例患者,有12例不能发声,选择10例作为失声组;在发声病例中选择10例性别、年龄、病理类型、手术方式较接近者为发声组。分别进行食管上端测压、充气发声试验、吞钡检查及纤维喉镜检查。结果:前鼻孔至食管入口、最佳发声位置、发音管水平距离两组均无差异。发声充气试验显示,发音管水平失声组无一例发声阳性;发声组7例阳性,3例阴性。最佳发声位置,失声组在发音管水平上方3.6cm,发声组在2.0cm处。食管上端测压显示,食管入口下1.0cm与发音管水平下2.0cm压力较低,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音管水平压力较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失声组4例简易型食管音发声器试用均可发声,发声组中1例应用亦能发声。结论:发音管平面、失声组压力明显高于发声组,是不能发声的主要因素。2组在食管入口下方可找到最佳发声位置,该位置下方是压力最高的发音管平面,可有效阻止气流向下进入胃内,从而解决了失声组不能发声的问题,提高了发声成功率。若使发声气流到达该处,可通过手术;发音管改革;食管音发声器均可将气流引入该处。  相似文献   
104.
针刺、推拿是国内外指南首推治疗疼痛的非药物疗法。针推治痛效果除可缓解疼痛等状态结局外, 还可改善精神、情绪等非状态结局。针推治痛疗效评价存在特异性效果评价不足、特色结局评价不清等问题, 基于定性叙述和定量测量方法构建针推治痛效果特色结局的评价模式(STEAM-A&T)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通过患者叙述接受针推治疗的经历、体验、感受和需求, 构建针推治痛效果的条目库, 筛选针推治痛的特色结局, 进而构建、优化针推治痛结局关系模型, 从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体现针推治痛特点, 揭示针推治痛效果的结局间关系, 为以患者为中心构建中医疗效评价体系提供新理论、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TT)对糖尿病足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2Ang-2、CD34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6月我院骨科中心收治的行TTT手术治疗的Wagner 3、4期糖尿病足患者28例,分别于术前第1天,术后第1、7、14、21、28、35天应用ELISA试剂盒检测患者血清中VEGF、Ang-2、CD34水平,观察术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术前第1天,术后第1、7天患者血清中VEGF、Ang-2、CD34水平较低,术后第14天上述指标均升高,术后第21、28、35天各因子血清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TT可以使糖尿病足患者血清VEGF、Ang-2水平升高,促使微血管再生,治疗糖尿病足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6.
古今中医方药数量甚多,中药多达七、八千种,方剂则有数十万之众。但就中医功用分类看,亦不外乎解表、泻下、清热、补益、温里、消导、涌吐、安神、开窍、收涩等门类。我们将这些门类分析归纳为:扶正、祛邪和调理脏腑三纲,并试就这三纲对其作用原理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建立加速溶剂萃取甘草中有机氯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加速溶剂萃取仪在100℃,10.35mPa压力下,用丙酮和正己烷(1:9,)静态萃取样品5min,2个循环。用DB-1701毛细管柱分离样品,GC—ECD测定有机氯的残留量。结果:本方法的回收率在83%~10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7%~9.8%之间。结论:本方法所用时间短,所需溶剂少,检测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8.
蒲公英活性成分T—1的药理学研究及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辉 《天津中医》2002,19(4):59-60
目的:探讨蒲公英活性成分T-1的药理及临床作用。方法:用PCR法检测病毒,投与蒲公英T-1、对照水及维生素E,显示小鼠腹膜毛细血管红细胞流量;投与蒲公英T-1及对照水,检测大鼠粪便中胆汁酸(BileAcid);使用大鼠脑垂体培养系,添加蒲公英T-1,显示其有否促进脑垂体分泌作用。结果:实验确认蒲公英活性成分T-1有抗丙型肝炎病毒。促进毛细血管循环,促进胆汁分泌,促进脑垂体分泌,抑制癌细胞生长及增加利尿的作用。结论:蒲公英被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由于其有效成分T-1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109.
110.
盆腔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当患者突然发病后,首诊往往是外科或内科,其临床表现因酷似阑尾炎症状而易被误诊。为总结盆腔疾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原因和教训,我们对2009年4月—2013年4月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的20例盆腔疾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