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3篇
肿瘤学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近年来研究表明,感染性休克患者在24h内完成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然而,大量补液会导致过多的液体聚集在组织间隙,液体正平衡时间过长,引起组织器官水肿,氧弥散距离加大,微循环障碍,继而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相似文献   
62.
目的:比较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和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PRDT)的实用性和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好的指导。方法:将2006年2月至2007年10月收住我院ICU需行气管切开术的68例患者分为两组:PDT组和PRDT组,将每组的手术时间、手术操作难易程度、患者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等进行评估。手术均由同一术者进行。结果:(1)两组患者术中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均未出现大幅度变化,手术安全性高。(2)PDT组术中、术后出血量分别为(7.2±2.5)、(5.3±2.0)mL;PRDT组术中、术后的出血量分别为(5.1±1.3)、(3.2±1.2)mL,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3)PDT组和PRDT组拔管后切口愈合时间分别为(7.0±2.1)d和(5.0±1.1)d,两组相比亦存在统计学差异。(4)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感染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5)PDT组有3例患者发生皮下气肿,1例患者发生气管狭窄,而PRDT组则尚未发现相关并发症。结论:PRDT与PDT相比、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在患者急救中具有更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3.
64.
妊娠晚期孕妇叶酸和同型半胱氨酸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期妇女血清叶酸(FA)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胎儿生长发育和妊娠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放免法及荧光标记免疫法检测162例妊娠妇女和32例正常非孕妇女(对照组)血清Hcy与FA含量,并测量新生儿出生时体质量、身长、头围指标。比较不同出生体质量组新生儿相关的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妊娠组血清Hcy和F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孕妇血清Hcy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F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妊娠期并发症组与正常孕产组的Hcy和F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测定妊娠期孕妇血清FA、Hcy水平对指导孕妇合理饮食,减少和预防妊娠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5.
医源性胆管损伤的原因分析与处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手术中胆管损伤与损伤性胆管狭窄的外科治疗是胆道外科的一道难题[1]。及时发现、选择合理恰当的修复或胆道重建方式、防止狭窄是胆道损伤后的关键问题,对疗效起决定性意义。总结我院1994年6月~2002年6月15例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15例胆管损伤病人中男6例,女9例,年龄35~68岁,平均47岁。胆管损伤发生于胆囊切除术1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例,胆总管探查2例。急诊手术5例,择期手术10例。15例均为肝外胆管损伤。2.手术方式本组病例术中发现胆管损伤9例:胆总管横断伤5例,其中4例行胆管端端…  相似文献   
66.
67.
目的观察红霉素或甲氧氯普胺对重症监护病房(ICU)肠内喂养失败的机械通气患者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效果,以及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单药治疗失败病例的效果,并筛选影响红霉素或甲氧氯普胺作用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肠内喂养失败的机械通气患者72例,肠内喂养失败后第1天10:00进行肠道营养。患者随机分为红霉素组和甲氧氯普胺组,共治疗6d。各组第1次给药均在第1天8:00,给药24h后,开始记录每日10:00,16:00,22:00和次日4:00胃液潴留量、患者基本情况和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比较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对于单药治疗失败者,直接纳入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时间6d,治疗24h后开始记录联合治疗组每日胃液潴留量及肠内喂养成功率。结果ICU机械通气患者肠内喂养失败的情况下,红霉素组每日平均胃液潴留量较甲氧氯普胺组少[d2:(75±19)1)S(130-4-23)ml;d3:(72±16)w(120±21)ml;d4:(71±22)VS(125±18)ml;P〈0.05】;红霉素组的喂养成功率较甲氧氯普胺组高[d2:65.7%US37.8%;d3:51.4%VS27.0%;d4:45.7%VS18.9%;d5:40.0%IJS16.2%;P〈0.05];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效果更佳,在第5天的喂养成功率高达64.3%,明显高于红霉素组(40%)和甲氧氯普胺组(16.2%);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血糖水平、入组时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I/)评分、是否存在休克与喂养失败显著相关。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肠内喂养失败的情况下,小剂量红霉素治疗胃排空障碍效果较甲氧氯普胺为佳;在单药治疗失败后,红霉素联合甲氧氯普胺补救治疗效果更佳;治疗前24h的胃液潴留量、高血糖水平、入组时高APACHEII评分、休克为喂养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针灸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71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且随机分2组,35例针灸治疗组和36例未做针灸对照组,同时均予常规对症治疗,疗程为每周3次,为期6周,分别观察临床疗效并作组间比较。结果:针灸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说明针灸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前各临床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均能显著降低24h蛋白尿、BUN、Scr,升高C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2种治疗都是有效的;2组治疗后数据比较,针灸组降低24h蛋白尿、BUN、Scr,升高Ccr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灸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中是有效的,是很好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9.
卢年芳  郑瑞强  林华  於江泉  邵俊 《江苏医药》2013,39(11):1356-1358
患者,女,42岁,因"畏寒、发热3d,四肢冰凉半天"入本院急诊科.患者入院3d前受凉后出现畏寒、发热,体温最高39℃,自服非甾体类药疗效不佳,且出现频繁恶心、呕吐伴腹泻10余次,无明显腹痛,至当地医院检查四肢冰凉,血压测不出,予以多巴胺静脉滴注后转入我院.入院时查降钙素原(PCT) 19.4 ng/ml,血常规:WBC 31.8×109/L,N 97%.入院后予以快速补液、扩容,比阿培南联合替考拉宁抗感染、抗休克等抢救措施.患者逐渐出现呼吸困难,体温持续在39℃左右,血压仍需升压药(多巴胺8μg·kg-1·min1和去甲肾上腺素15μg/min静脉泵入)维持,腹泻停止,伴有腹胀5d后转ICU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凶险型恶性疟的临床特征及青蒿琥酯联合血液净化治疗凶险型恶性疟的疗效。 方法对本院收治的2例凶险型恶性疟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例凶险型恶性疟患者均为境外输入,均有明确的疫区生活居住史,均为中年男性,主要临床症状为发热,病情进展迅速,快速出现神志改变,并伴随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及休克等。经给予青蒿琥酯联合血液净化并积极对症治疗,2例患者均治愈,其中1例间断使用血液净化治疗患者遗留肾功能不全,另1例患者出院时各指标均在正常范围;长期随访2例患者均未见再燃现象。 结论尽早诊断凶险型恶性疟,及时予以青蒿琥酯抗疟治疗的同时,早期、持续行血液净化治疗,并及时予以对症治疗,有利于凶险型恶性疟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