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23篇
口腔科学   14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9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44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1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51.
电话传输心电图监测系统对心律失常的监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云 《医师进修杂志》1996,19(11):25-26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双重围刺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气阴两亏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气阴两亏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予双重围刺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对照组50例予加巴喷丁胶囊口服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连续睡眠时间变化;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 0%,对照组总有效率66. 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连续睡眠时间增加(P 0. 05);且治疗组疼痛VAS评分降低更明显(P 0. 05),连续睡眠时间增加更明显(P 0. 05)。结论双重围刺法联合刺络拔罐治疗气阴两亏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明显缓解患者疼痛,延长连续睡眠时间,且操作简便,安全无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3.
1996年2月-1998年12月,我们采用中药配合复方安息香酊蒸气吸收治疗慢性喉炎86例,效果颇佳,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4.
55.
目的探讨伴发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帕金森病(PD)患者的睡眠结构及其与快速眼动睡眠障碍(RBD)的关系。方法收集48例PD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皮肤交感反应(SSR)检查,将患者分为SSR正常组及SSR障碍组。应用统一PD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Hoehn-Yahr(H-Y)分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_(14))、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_(24))、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自主神经症状量表(SCOPA-AUT)评估患者的运动、非运动症状及自主神经功能;RBD筛查量表(RBDSQ)评定患者RBD症状;多导睡眠监测(PSG)记录睡眠参数。结果与SSR正常组比较,SSR障碍组病程显著延长,H-Y分级及HAMA_(14)、HAMD_(24)、PSQI、SCOPA-AUT、RBDSQ量表评分显著升高(P0.05~0.01)。与SSR正常组相比,SSR障碍组患者睡眠效率及非快速眼动期(NREM)-Ⅱ期睡眠百分比显著下降,觉醒指数、NREM-Ⅰ期睡眠百分比、周期性腿动指数(PLMI)显著增高(P0.05~0.01)。SSR障碍组周期性腿动和RBD比率均显著高于SSR正常组(χ~2=4.463,P=0.035;χ~2=8.889,P=0.003)。RBDSQ与SCOPA-AUT评分、NREM-Ⅰ期睡眠百分比、REM期睡眠百分比、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PLMI和觉醒指数呈正相关(均P0.01),与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REM潜伏期、睡眠效率、NREM-Ⅱ期睡眠百分比、NREM-Ⅲ期睡眠百分比呈负相关(均P0.01),与总觉醒时间无相关性。结论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PD患者病程长,病情重,容易存在焦虑、抑郁情绪,客观存在睡眠结构紊乱,RBD发生率高。PD患者RBD的严重程度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6.
 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在化疗期婚姻质量、社会支持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将77例乳腺癌患者分为化疗初期组、化疗中期组和化疗末期组采用Olson婚姻质量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患者婚姻质量的总分及各因子分在化疗中期组最低。3组相比,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的均数均逐渐增高,化疗初期组与化疗末期组的客观支持分呈显著性差异(P=0.009),化疗末期组的客观支持分高于化疗初期组。在整体研究对象中,乳腺癌患者婚姻满意度与客观支持呈显著性正相关(r=0.248,P=0.036),婚姻质量总分与主观支持呈显著正相关(r=0.286,P=0.015)。结论化疗期乳腺癌患者婚姻质量差,化疗中期组最差。主观支持、客观支持能改善患者的婚姻质量。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对癌痛规范化治疗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自我管理、疼痛程度、焦虑及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90例癌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45例)予以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和癌痛规范化治疗,观察组(n=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医护一体化"管理,2组干预时间均为3个月。比较2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疼痛程度、焦虑抑郁状态、自我效能、自我管理水平。结果 2组干预后总体健康、健康角色受限、躯体功能、躯体疼痛、生命活力、社交功能、情感角色受限、精神健康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干预后自我效能与自我管理、治疗依从性、与医护人员交流、认知性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每周锻炼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2组干预后疼痛评分(VAS)、焦虑评分(SAS)、抑郁评分(SDS)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管理模式可明显提高癌痛规范化治疗患者生活质量、自我效能及自我管理,并缓解疼痛程度、焦虑及抑郁状态。  相似文献   
58.
目的:检测恶性肿瘤患者UGT1A1*28基因多态性的分布情况,探讨其与伊立替康所致不良反应的关系。方法对63例恶性肿瘤外周血标本采用PCR扩增和基因测序的方法检测 UGT1A1*28的基因型 TA(6)/TA(6)纯合子、TA(6)/TA(7)杂合子、TA(7)/TA(7)纯合子。结果迟发性腹泻的发生上一般临床特征如患者的年龄、性别、ECOG评分、复发转移灶、合并疾病史、剂量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上,剂量强度是危险因素(P<0.05),余各项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6)/TA(6)正常野生型48例(76.19% ),TA(6)/TA(7)杂合基因型15例(23.81% ),TA(7)/TA(7)纯合突变型0例;基因TA(6)/TA(6)野生型与TA(6)/TA(7)杂合型在患者的性别、年龄、ECOG评分、合并疾病、原发灶的部位与复发转移灶临床特征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GT1A1*28基因TA(6)/TA(6)野生型最为常见,TA(6)/TA(7)杂合型次之;迟发性腹泻的发生与剂量强度无明显相关性,UGT1A1*28基因多态性是腹泻危险因素,TA(6)/TA(7)型基因患者迟发性腹泻的发生率增加;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与剂量强度呈正相关,剂量强度越大的患者可能越易发生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malignant solitary fibrous tumor,MSFT)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预后。方法:对4例MSFT回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2例,女性2例,发病年龄43~64岁。肿瘤部位分别为胸腔内、乙状结肠系膜、右肩部、左足。镜下肿瘤呈细胞丰富区与稀疏区相间的特点,局灶形态类似血管外皮瘤。瘤细胞梭形或短梭形,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局灶可见坏死。免疫组化:瘤细胞表达Vim、CD34、CD99、Bcl-2,不表达CK、S-100。结论:MFST少见,确诊依靠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需与血管外皮瘤、纤维肉瘤、滑膜肉瘤、恶性间皮瘤及恶性外周神经鞘瘤相鉴别。MFST易复发和转移,手术完整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0.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探讨K-ras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71例结直肠癌石蜡组织,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K-ras基因状态。结果:结直肠癌中K-ras基因突变率为35.22%(25/71),发现7种突变(Gly12Asp,Gly12Val,Gly12Cys,Gly12Ser,Gly12Ala,Gly12Arg和Gly13Asp),其中1例为Gly12Val和Gly12Arg双突变,其中56.00%(14/25)的突变发生在第十二密码子的第二位碱基,且最常见类型为Gly12Asp。K-ras基因突变率在男性组中低于女性组(χ2=7.904,P=0.005),在无淋巴结转移组中低于有淋巴结转移组(χ2=5.851,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K-ras基因突变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年龄、肿瘤位置、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及Dukes’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或有淋巴结转移结直肠癌患者K-ras基因突变多见,可作为筛查是否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