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15篇
肿瘤学   9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21.
目的:探讨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乳腺肿块的准确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0ml7号针头一次性注射器针吸乳腺肿块4384例,其中1100例有病理组织学诊断对照。结果:细针吸取细胞学阳性确诊率92.26%,假阳性率0.27%;阴性确诊率99.19%。结论: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乳腺肿块准确性较高,10ml7号针头一次性注射器取材对组织损伤极小,一次取材成功率98.49%,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发病中的意义.方法:2005-03/2007-11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及外院住院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38例, 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 CD)患者18例, 其他结肠炎患者23例, 健康体检者20例. ELISA检测受试者血清MIF含量, LAB-SA免疫组化测定肠黏膜组织MIF蛋白表达.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 UC、CD及其他结肠炎患者的血清MIF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者(10.599±1.895, 8.981±1.409, 8.498±2.242 μg/L vs 5.363±1.841 μg/L; 均P<0.01); hs-CRP阳性的UC患者MIF水平高于hs-CRP阴性的UC患者(11.025±1.863 μg/L vs 9.408±1.485 μg/L, P<0.05), 而hs-CRP阳性的CD患者MIF水平未见显著升高, CD患者的血清MIF水平与其他结肠炎患者的血清MIF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UC患者的肠黏膜MIF表达与其他结肠炎、CD患者和正常对照者比较, 均具有显著差异(100.00% vs 66.67%, 78.26%, 65.00%; P<0.01).结论:MIF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过程, 可能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的指标, 控制MIF的产生可能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3.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实验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对其的影响和意义。方法9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NP组和IL-10治疗组。腹腔注射左旋-精氨酸制作ANP模型。治疗组于末次精氨酸注射后第2、5、8h腹腔内注射IL-1010000U。各组再分4h、12h、24h和36h点。检测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水平以及胰腺和肺组织的MIF表达。结果ANP组MIF在造模后4h已升至高值,并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波动于(117.82±15.73)μg/L至(120.97±11.24)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血清MIF浓度(P<0.01或P<0.05);治疗组各时点血清MIF浓度低于ANP组(P<0.05)。对照组大鼠胰腺组织的外分泌部、肺组织的支气管上皮细胞及肺泡细胞有MIF弱表达,ANP组和治疗组胰腺及肺组织MIF阳性细胞数增加、染色明显增强。结论(1)MIF水平在ANP早期明显升高,ANP时肺及胰腺组织中MIF表达增强,提示MIF参与了大鼠ANP及肺损伤的发病;(2)抗炎细胞因子IL-10对血清及胰腺和肺组织的MIF水平有抑制作用,IL-10可能减轻实验性ANP的胰腺及肺的损害,对胰腺及肺组织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4.
患者女,62岁,因剑突下持续性胀痛3个月余入院.疼痛可忍受,无阵发性加重及放射痛,与饮食、体位无关,伴畏寒、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无发热、黄疸,无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25.
邱小芬  李凡彩 《华夏医学》2002,15(4):575-576
CD44基因及其产物CD44蛋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中起一定作用,CD44V可作为一项预测胃癌转移潜能的生物学指标。检测血清CD44蛋白浓度对指导术后综合治疗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6.
甲状腺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少见,占所有NHL的2%~3%及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2%~8%[1],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而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不足1%,在头颈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却居首位.关于甲状腺同时存在上述两种恶性肿瘤迄今未见文献报道.近年,我院诊治1例男性甲状腺原发性乳头状癌及弥漫性大B细胞恶性淋巴瘤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7.
增殖细胞核抗原在鼻咽癌中的表达(摘要)李西融,麻承勋,贾太昌,姚春宝,张增峰,邱小芬人体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与肿瘤细胞的增殖状态密切相关。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是真核细胞DNA合成时必需...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CD44v6和nm23-H1在鼻咽癌的表达及其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1例鼻咽癌组织中CD44v6和nm23-H1蛋白产物.结果81例鼻咽癌中CD44v6和nm23-H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8%和29.6%.51例颈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D44v6蛋白表达率(82.4%)高于30例阴性组(56.7%)(P<0.05),而nm23-H1蛋白表达率(21.6%)低于阴性组(43.3%)(P<0.05).CD44v6阳性表达伴nm23-H1阴性表达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能性大.结论CD44v6和nm23-H1基因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检测CD44v6和nm23-H1基因的表达可作为临床预测淋巴结转移和估计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核苷酸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RCC1)在鼻咽癌(NPC)组织中表达及其与顺铂(DDP)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82例经鼻咽部肿物活检确诊为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接受DDP为基础化疗,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鼻咽部癌组织ERCC1基因蛋白表达,并设34例NPC癌旁上皮组织为对照组。结果:在NPC癌旁上皮组织中ERCC1的阳性率为88.2%,明显高于NPC组织中ER-CC1阳性率(63.4%),P<0.05;ERCC1基因蛋白表达阳性患者化疗有效率为36.5%,ERCC1阴性患者有效率为63.3%,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C1表达与NPC患者年龄有关(P<0.05),与性别、T分期、N分期及M分期无关,P>0.05。结论:ERCC1异常表达是NPC DDP化疗耐药的一个重要因素,检测ERCC1基因有助于预测NPC患者对顺铂化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30.
Menetrier病1例     
病例:患者女,34岁,因“腹胀、乏力1月余”于2011年9月19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上腹饱胀,餐后明显,伴纳差、乏力,偶有心悸、胸闷,无反酸、嗳气,无胸痛、气促,无腹泻,无尿少和浮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