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15篇
肿瘤学   9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女性乳腺小叶增生症高危因素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50例20-40岁女性患乳腺小叶增生症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其高危因素同时提出综合治疗方案。方法:对我院普外科就诊的女性患150例,均为已婚,绝经期前妇女,年龄20-40岁。经专科检查确诊为乳腺增生症。有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依据,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肿块穿刺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受体阳性组应用西药他莫昔芬(Tamoxifen)片治疗,受体阴性组应用中药乳增宁胶囊治疗,疗程均为3-6个月并随访。结果:受体阳性组织疗有效率为91.1%;受体阴性组治疗有效率为80%。均达到满意效果。结论:(1)乳腺小叶增生症治疗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依受体表达结果采用不同治疗措施。(2)肥胖,焦虑等情感失调,月经不调,多孕多产,多次人流,口服法避孕是年轻女性患本病的高危因素。(3)综合治疗方案应包括中,西结合治疗及心理治疗。(4)预防的关键在于健康宣教;教会患自查,力争早发现早诊治;提倡晚婚晚育,少孕少产,避免多次人工流产和口服避孕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在实验性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肺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ANP早期应用抗炎细胞因子白介素-10(IL-10)对肺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 9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NP组和lL-10干预组,腹腔注射左旋-精氨酸制作ANP模型,干预组于末次精氨酸注射后第2、5及8h腹腔内注射IL-10 10 ku.各组再分4、12、24和3 h点.观察并比较ANP组与IL-10干预组胰腺、腹腔及肺的大体及组织学改变,检测各组血清MIF水平以及肺组织的MIF表达.结果 ANP时MIF明显升高,应用IL-10干预后各时点血清MIF明显下降(P<0.05).正常对照大鼠肺组织的支气管上皮细胞及肺泡细胞MIF仅为弱表达,ANP时肺组织MIF阳性细胞数增加、染色明显增强,IL-10干预组的肺组织病变程度较ANP组明显减轻.结论 ANP时MIF明显升高,肺组织MIF表达明显增强,提示MIF参与了大鼠ANP相关肺损伤的发病;IL-10对血清及肺组织的MIF水平有抑制作用,可减轻实验性ANP相关肺损伤的损害程度,早期给药对肺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乳腺肿瘤细针穿刺细胞学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乳腺肿瘤细针穿刺细胞学涂片进行激素、孕激素检测,作为内分泌治疗和预后的评估指标。立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在细针穿刺新鲜涂片检测乳腺良恶性肿瘤中ER、PR的表达。结果:226例乳腺肿块标记成功率为88.05%(199/226),ER/PR阳性率为41.21%(82/199)。其中ER、PR的阳性表达为:乳腺小叶增生37.69%(49/130),纤维腺瘤48.65%(18.37),乳腺癌48.6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r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对83例不同分化的脑星莆细胞瘤组织进行MVD和VEGF检测。结果:VEGF在Ⅰ、Ⅱ级、Ⅲ-Ⅳ级星形细胞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9.1%、48.6%、74.1%,阳性率  相似文献   
15.
731例乳腺肿块细针吸取细胞学和组织学的比较分析邱小芬(广西南溪山医院病理科)关键词细针吸取细胞学;乳腺肿瘤细针吸取细胞学(FineNeedleAspirationCy-tology.FNAC)检查乳腺肿块早已在国内、外应用。现将我院用此法检查的2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p53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端粒酶与临床病理特点及p53,PCNA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 TRAP法检测59例肺癌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4例肺癌组织和3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p53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并对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p53PCNA蛋白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p53和PCNA蛋白阳性率分别为81.3%(48/59)、77.2%(34/44)、79.5%(35/44);癌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p53和PCNA蛋白阳性率分别为20.0%(7/35)、8.6%(3/35)、14.3(5/35),肺癌组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肺癌组织不同的病理类型之间、TNM各期之间以及不同的细胞分化程度之间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未发现明显的差异(P>0.05);端粒酶活性与p53,PCNA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活化参与各型、各期和不同分化程度肺癌的发生发展;端粒酶在肺癌组织高表达和正常肺组织低表达的特性,有望使端粒酶成为肺癌诊断的1种标志物;p53和PCNA均参与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端粒酶与p53和PCNA无明显相关性,提示肺癌是由多基因参与的疾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患乳腺良性疾病的女性患者应用细针穿刺免疫组化法测定乳腺良性肿块的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情况 ,临床上应用内分泌治疗 ,探讨乳腺良性疾病的病因学、发生学、诊断与治疗的规律性。方法 :2 0 0例患乳腺良性疾病的女性患者 (乳腺小叶性增生症 15 0例 ,乳腺纤维腺瘤 5 0例 )均有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依据 ,同时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乳腺肿块穿刺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分组 :绝经前组 (A组 ) ,绝经后组 (B组 ) ;组内再分 :受体阳性内分泌治疗组 (R+组 ) ,受体阴性内分泌治疗组 (R-组 ) ;小叶增生症组 (N1组 ) ,纤维腺瘤组 (N2组 )。治疗方法 :A组应用 Tam oxifen(三苯氧胺 ) ,10 m g,2次 /日 ,口服 ,从月经第 5天至第 2 0天服用为 1周期 ,连服 5个周期 ;B组应用 Tamoxifen,10 mg,2次 /日 ,口服 ,连服 5个月。随访时间 1~ 2年。结果 :(1)总的受体表达阳性率为 5 5 .5 0 % ,A组受体表达阳性率为 5 5 .6 3% ,B组受体表达阳性率为 5 5 .17% ,N1组受体表达阳性率为 5 9.33% ,N2组受体表达阳性率为 4 4 .0 %。N1、N2两组间的受体阳性率统计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A、B两组间受体阳性率统计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2 )总的内分泌治疗有效率为 5 9.5 % ,R+组内分泌治疗有效率为 90 .  相似文献   
18.
非小细胞肺癌CD44V6和C-erbB-2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CD44V6及C erbB 2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S P免疫组化法检测 132例非小细胞肺癌、6 6例淋巴结转移癌、95例癌旁肺组织和 2 0例正常肺组织CD44V6和C erbB 2表达的情况。结果 :非小细胞肺癌CD44V6阳性表达率为 48 4 8%,明显高于癌旁肺组织 16 84%和正常肺组织 2 0 0 0 %的阳性有效率。CD44V6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状况、TNM分期、肿瘤大小和组织学类型有显著相关性。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组、TNMⅢ期患者、直径>3cm的肿瘤和鳞癌CD44V6阳性表达率分别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TNMⅠ、Ⅱ期患者、直径≤ 3cm的肿瘤和腺癌。淋巴结转移癌CD44V6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肺原发癌。CD44V6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组织学分级无显著相关性。非小细胞肺癌C erbB 2阳性表达率为 6 1 36 %,明显高于癌旁肺组织 18 95 %和正常肺组织 10 0 0 %的阳性表达率。C erbB 2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D44V6阳性表达预示非小细胞肺癌具有较强的侵袭和转移能力 ,CD44V6可作为一项预测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潜能及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C erbB 2作为判断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指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9.
ERCC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顺铂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用自制的改良细胞冻存液冻存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观察冻存复苏后DCs的细胞存活率及体外诱导CIK(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从外周血分离、培养获得DCs,分别用3种冻存液冻存:(1)含10%二甲基亚砜(DMSO)、20%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2)日本ZENOAQ公司的Cellbanker细胞冻存液;(3)自制细胞冻存液(含DMSO、羟乙基淀粉及细胞稳定剂)。每组DCs分6管,于-80 ℃和-196 ℃各冻存3管,分别于冻存后第30、60和180 d复苏,用锥虫蓝染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用MTT法检测冻存复苏后DCs活化的CIK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每组3种冻存液冻存的DCs随着冻存时间的延长,冻存复苏DCs的存活率和活性均有轻度下降,但经统计学分析3种冻存液的冻存效果无明显差别。结论:自制的改良细胞冻存液能够替代传统冻存液和进口冻存液用于DCs的冻存,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