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12篇
内科学   31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11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10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整合素α5β1/FAK信号通路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以及中药肝复康对此通路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肝复康大剂量、中剂量和小剂量治疗组,皮下注射10%CCl4制备肝纤维化模型,自第9周起,给予肝复康灌胃治疗至第20周。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肝组织整合素α5和整合素β1的表达情况;采用RT-PCR法检测FAK mRNA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肝组织整合素α5表达水平(0.50±0.01)比正常对照组(0.23±0.13)明显增高(P<0.01),而肝复康治疗后(大、中、小剂量治疗组分别为0.35±0.03、0.33±0.01、0.38±0.02)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大鼠肝组织整合素β1表达水平(0.44±0.02)比正常对照组(0.27±0.01)明显增高(P<0.01),肝复康治疗后(大、中、小剂量治疗组分别为0.37±0.01、0.34±0.01、0.39±0.01)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动物FAK mRNA水平(0.73±0.01)比正常对照组(0.11±0.02)明显增高(P<0.01),而肝复康治疗后(大、中、小剂量治疗组分别为0.33±0.03、0.28±0.01、0.18±0.01)比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整合素α5β1/FAK信号通路的激活在肝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肝复康治疗肝纤维化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整合素α5β1/FAK通路的信号转导有关。  相似文献   
52.
目的探讨中药肝复康通过Raf/ERK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治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应用肝复康干预;采用RT-PCR法测定肝组织及HSC-T6细胞Raf、ERK和Ⅲ型胶原mRNA水平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ERK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肝组织Raf、ERK和Ⅲ型胶原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1),而肝复康治疗组则明显下调(P<0.01);模型组肝组织ERK蛋白的表达上调,而肝复康治疗组表达则下调。结论肝复康对肝纤维化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ERK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中药肝复康对大鼠肝组织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及其对胶原合成的调节作用。方法制备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应用肝复康干预;测定各组大鼠血清白蛋白、球蛋白、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PDGF表达;采用RT-PCR法测定肝组织及HSC-T6细胞Ⅰ型胶原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球蛋白水平均降低,白蛋白及白/球比例则升高(P<0.01);模型组肝组织PDGF的表达上调,而肝复康治疗组表达则下调(P<0.01);模型组肝组织及HSC-T6细胞Ⅰ型胶原mRNA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1),而肝复康治疗组则明显下调(P<0.01)。结论肝复康通过降低PDGF的表达,抑制Ⅰ型胶原的合成,对肝纤维化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54.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在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目前基础医学的教学仍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大课堂讲授,教学的重点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上课时可以完全依靠教师的组织、安排和要求进行学习,就可以达到掌握或学会了这些知识的目的。进入临床基础课病理生理学学习后,上课时学生不主动思考,表现在课上及课后不敢质疑或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交流,教师在讲课的同时可随时向学生提问;  相似文献   
55.
单一剂量美法仑治愈荷瘤C57BL/6小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单一剂量化疗药物治愈荷瘤小鼠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在体内化疗药物治愈肿瘤与机体免疫力和肿瘤细胞耐药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用MTT法在体外检测小鼠淋巴瘤EL4细胞对化疗药物美法仑的敏感性.野生型C57BL/6小鼠皮下接种小鼠淋巴瘤EL4细胞建立荷瘤小鼠模型,不同剂量的美法仑单次腹腔内注射,观察不同剂量的美法仑体内治疗的效果及其毒、副作用,找出美法仑可发挥最大抑瘤作用、并能使荷瘤小鼠的肿瘤消退、不再复发的最小治疗剂量.[结果]体外美法仑对EL4细胞的直接杀伤作用与所用美法仑的剂量呈正相关.接种1×105EL4细胞可使C57BL/6小鼠肿瘤进行性生长,接种后12 d平均肿瘤直径为6 mm,动物致死时间平均为(17.7±1.0)d.接种后12 d的荷瘤小鼠腹腔单次注射不同剂量的美法仑,观察发现:应用0.75 mg/kg~30 mg/kg的美法仑,肿瘤结节缩小的速率与所用美法仑的治疗剂量呈正相关;在肿瘤结节完全消退后,肿瘤的复发率与所用美法仑的治疗剂量呈负相关.7.5 mg/kg美法仑单次腹腔内注射后不但使野生型C57BL/6荷瘤小鼠的肿瘤完全消退,治疗后2个月内无肿瘤复发,并且再次接种等量肿瘤细胞无肿瘤生长.[结论]单一剂量(7.5 mg/kg)的美法仑腹腔内注射是可以治愈野生型C57BL/6荷瘤小鼠的最低有效剂量.该动物模型的建立为研究化疗药物治愈恶性肿瘤的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6.
美法仑体内的抗肿瘤作用与IFN-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探讨单一剂量的美法仑对荷瘤野生型C57BL/6小鼠的疗效与IFNγ的关系。方法:以3种遗传背景相同、基因型不同的IFNγ / 、IFNγ /-和IFNγ-/-C57BL/6小鼠为模型,皮下接种数量相同的小鼠淋巴瘤EL4细胞。接种瘤细胞后12d,给基因型不同的各组荷瘤小鼠腹腔内单次注射7.5mg/kg的美法仑。以野生型C57BL/6荷瘤小鼠(IFNγ / )为对照,观察美法仑对IFNγ /-C57BL/6荷瘤小鼠和IFNγ-/-C57BL/6荷瘤小鼠的治疗效应。结果:7.5mg/kg的美法仑单次腹腔内注射治疗后,可使IFNγ / 和IFNγ /-C57BL/6小鼠的肿瘤完全消退并治愈,而对IFNγ-/-荷瘤C57BL/6小鼠无治疗作用。结论:IFNγ与美法仑化疗的效果密切相关,即美法仑的抗肿瘤作用需要IFNγ参与。  相似文献   
57.
榄香烯、丝裂霉素C和NDV对瘤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榄香烯、丝裂霉素C、NDV对Hca-F和L615瘤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将Hca-F、L615细胞分别用50 μg/mL或100 μg/mL榄香烯(elemene,E)、50 μg/mL丝裂霉素 (mitomycin C,MMC)处理,未处理的细胞为对照组,观察细胞存活率;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的改变;将Hca-F、L615瘤细胞处理后,流式细胞仪观察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Hca-F细胞在50 μg/mL E处理的0~6 h,存活率从(99.8±0.2)%变为(30.8±5.8)%,100 μg/mL E处理2 h时已无存活的Hca-F细胞(P<0.01);L615细胞经50 μg/mL E处理2 h,存活率即为0(P<0.01).在Hca-F细胞内可见染色体边集、核固缩及凋亡小体;L615细胞各组凋亡细胞率分别为(17.70±0.85)%,(32.72±1.32)%,(55.13±1.09)%(P<0.01),而Hca-F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15±0.08)%、(3.76±0.34)%、(5.60±0.57)%、(8.00±1.20)%(P<0.01);E单独处理L615细胞时其S期细胞百分率增加为(45.6±8.9)%(P<0.01),但单用MMC或E-MMC复合处理却使L615 细胞的S期比率减少为0(P<0.01).[结论]榄香烯与丝裂霉素C在细胞毒效应方面存在协同作用,使肿瘤细胞阻滞在S期,减少进入G2-M期的细胞数目.  相似文献   
58.
胰腺炎时胰腺细胞反应性的变化及栀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9.
60.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夜间酸突破现象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观察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夜间酸突破 (NAB)现象 ,以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NAB的控制效果。方法 将 2 0 0 2 - 0 6~ 2 0 0 3- 0 4大连医学院附属二院消化科 4 0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10例 ,A组 :口服奥美拉唑 2 0mg ,每日 2次 ,法莫替丁 2 0mg睡前口服 ;B组 :口服奥美拉唑 2 0mg ,每日 2次 ;C组 :口服奥美拉唑 2 0mg ,每日 1次 ,法莫替丁 2 0mg睡前口服 ;D组 :口服奥美拉唑 2 0mg ,每日 1次。用药 5d ,于第 5天监测 2 4h胃内pH值。结果  (1)A组患者没有NAB发生 ,B、C组均分别只有 1例发生 ,D组发生 6例。A、B、C 3组显著低于D组 (P <0 0 5 )。 (2 ) 4组患者的平均胃内 pH值、平均中位pH、夜间平均胃内 pH、和夜间平均中位 pH比较 ,A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 (P <0 0 5 ) ;而B组与C组明显高于D组 (P <0 0 5 ) ,B、C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D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其他各组 (P <0 0 5 )。 (3)A组 pH <4 0的时间占总检测时间的百分比、夜间 pH <4 0的时间占夜间检测时间的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其它各组 (P <0 0 1) ,而B组与C组均明显低于D组 (P <0 0 5 ) ,B、C组之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D组明显高于其它各组 (P <0 0 5 )。结论 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治疗过程中单用奥美拉唑多发生NAB ,改变奥美拉唑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