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69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1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72篇
内科学   98篇
皮肤病学   24篇
神经病学   32篇
特种医学   51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99篇
综合类   365篇
预防医学   100篇
眼科学   30篇
药学   149篇
  5篇
中国医学   129篇
肿瘤学   2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经尿道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上尿路上皮癌的临床效果。方法:上尿路上皮癌患者68例,男23例,女45例,平均年龄63(43-78)岁。肾盂癌55例,输尿管上段肿瘤4例,输尿管下段肿瘤9例。其中输尿管下段肿瘤合并膀胱肿瘤1例。经尿道膀胱镜患侧输尿管逆行插入输尿管导管引流肾盂尿,用电切镜针状电极距输尿管口周围约0.5cm环形切透膀胱壁,分离出输尿管开口及膀胱壁内段。拔除输尿管导管,电凝输尿管开口,使开口封闭,减少肿瘤细胞种植机会。采用腰部3个穿刺套管针人路,行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输尿管尽量向下游离,如果是肾盂癌或输尿管上段肿瘤,用腹腔镜分离钳可以将下段输尿管提拉出来,扩大套管切口,将肾输尿管全长完整取出,避免了下腹部开放切口;如果是下段输尿管肿瘤,则需下腹部行5-7cm切口,先取出。肾标本,再行输尿管下段切除术。结果:68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20(90-240)min,术中出血量平均60(40-500)ml,1例需输血。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4(3-7)d,导尿管留置时间平均8(7-15)d。拔除尿管后均行B超检查无膀胱漏尿。术后病理报告均为尿路上皮癌。65例患者获随访平均18(3-38)个月。58例患者无瘤生存,3例死于心脑血管及肺部疾病。4例术后患膀胱肿瘤而行电切治疗。结论:后腹腔镜下肾输尿管全长切除加经尿道膀胱袖状切除治疗上尿路上皮癌,手术安全易行,用电切镜环状切除输尿管开口及膀胱壁内段可完整切除输尿管,对输尿管开口进行电凝封闭可减少肿瘤细胞种植。对肾盂癌及上段输尿管肿瘤患者可避免行下腹部开放切口的输尿管下段切除术,有效减少创伤,疗效可靠,无肿瘤种植转移。  相似文献   
42.
骨巨细胞瘤多发于四肢长骨骨端,发生于脊柱者少见.我院于2011年2月收治1例胸椎骨巨细胞瘤并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24岁,因"右胸背疼痛2个月,加重伴行走不稳6d"于2011年2月21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人院前2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有胸背部隐痛,于我院门诊就诊口服中药等治疗后,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入院前6d因胸背痛在当地医院行推拿治疗后逐渐出现双下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稳,胸部有束带感,症状持续不能缓解并逐渐加重,小便有便意但排尿迟缓,便秘.近期体重无明显减轻.查体:T4、T5棘突叩击痛(+),双侧乳头以下皮肤感觉减退,腹壁反射消失,提睾反射消失,双下肢髂腰肌、股四头肌肌力3级,左(足母)背伸肌肌力3级,右弹背伸肌肌力2级,双膝腱及跟腱反射亢进,双侧巴氏征(+).  相似文献   
43.
目的:比较分析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摄影术联合同机CT扫描图像融合技术(SPECT-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 1年10月~2012年4月因OVCF就诊而又同时接受了胸腰椎MRI、SPECT及SPECT-CT检查的20例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12例,男8例,年龄60~80岁,平均73.5岁,平均病程21d.根据MRI表现确定最终诊断,MRI上出现骨髓水肿像的椎体定义为新鲜骨折椎体,椎体形态有压缩改变但MRI信号无异常者定义为陈旧骨折.由2位核医学医师分别评估SPECT及SPECT-CT检查,记录出现核素浓集的椎体,并给出疾病诊断意见.采用Kappa检验对比MRI与SPECT-CT判断新鲜骨折及陈旧骨折的一致性以及定性诊断能力.参考MRI发现,采用卡方检验分析SPECT与SPECT-CT定位病椎能力的异同.结果:根据MRI或SPECT-CT,20例患者均确诊为新鲜OVCF,其中MRI发现32个椎体存在新鲜OVCF,SPECT-CT发现34个椎体存在新鲜OVCF;根据SPECT诊断新鲜OVCF 12例,疑似新鲜OVCF但难以与肿瘤、感染相鉴别8例,共发现34个椎体存在核素浓集.MRI发现新鲜OVCF 32个椎体、陈旧OVCF 10个椎体,SPECT-CT发现新鲜OVCF 34个椎体、陈旧OVCF 8个椎体,两者之问具有良好的一致性(Kappa=0.0577,P<0.05).在对病椎定位的准确性上,以MRI定位的病椎节段为参考,SPECT与MRI定位相同24个椎体,SPECT-CT与MRI定位相同30个椎体,SPECT-CT定位准确性优于SPECT(P<0.05).SPECT-CT检查还发现了MRI未能显示的骨骼病损,其中骶尾椎骨折1例,肋骨骨折2例,骶髂关节炎1例,胸锁关节良性病变1例.结论:SPECT-CT在OVCF的定位、定性诊断上与MRI的价值相似,其准确定位病椎的性能优于传统SPECT检查;SPECT-CT还可以发现一些MRI未能显示的合并骨骼病损.SPECT-CT是患者不能接受MRI时的可靠选择.  相似文献   
44.
张纪卫  晋秀明 《浙江医学》2016,38(19):1575-1578
目的探讨2%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在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对术后早期干眼症状和泪膜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于术前1d及术后1、10和30d对每位受试者依次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自觉症状评价、泪膜破裂时间(TBUT)、ShirmerⅠ试验(STI)和角膜荧光素染色(FL)评估检查。结果两组患者不同时点OSDI评分值、自觉症状评分及STI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和10d试验组TBU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d对照组FL值明显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应用2%HPMC保持角膜湿润能改善术后早期眼表状态,利于术后早期泪膜功能的恢复,并促进角膜上皮的修复。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肺癌根治术单肺通气患者术侧肺组织自噬相关蛋白LC3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46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3例。实验组于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负荷量右美托咪定1.0 μg·kg-1,用时15 min,然后以0.5 μg·kg-1·h-1的速度维持至手术结束前30 min;对照组静脉输注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单肺通气即刻(T1),单肺通气30 min(T2)、60 min(T3),术毕(T4)时分别采集动脉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TNF-α和IL-6浓度。切取拟切除肺肿瘤周边正常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标志蛋白LC3表达水平,计算LC3-Ⅱ/LC3-Ⅰ比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血浆TNF-α、IL-6的浓度降低,LC3-Ⅱ/LC3-Ⅰ比值和氧合指数升高(P<0.05)。2组患者单肺通气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双腔支气管插管带管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以增强肺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期间术侧肺组织的自噬,减轻全身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同期后内侧角(posterior medial corner,PMC)修复或重建联合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重建治疗膝关节KD-ⅢM型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9年7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5例膝关节KD-ⅢM型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男9例,女6例;年龄22~61岁,平均40.3岁。均为屈膝、外翻、外旋暴力致伤,其中交通事故伤10例,砸伤3例,绞伤1例,爆炸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 d~6个月,平均18.5 d。10例急性期(伤后3周内)患者行PMC修复联合PCL+ACL重建手术(包括3例不可复位性脱位);5例陈旧性患者行PMC+PCL+ACL重建手术。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2000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使用KT-3000评估膝前向稳定性(计算双膝胫骨前移距离差值),膝关节应力位X线片评估膝关节外翻(计算双膝内侧关节间隙宽度差值)及后向稳定性(计算双膝胫骨后移距离差值),采用屈膝30°胫骨外旋、屈膝90°胫骨内旋试验评估内、外旋转稳定性(分别计算双膝内旋和外旋角度差值)。结果患者手术时间120~240 min,平均186.5 min。术后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8个月,平均27.4个月。未发生切口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血管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者Lysholm评分和IKDC2000评分以及双膝内侧关节间隙宽度差值、胫骨前移距离差值、胫骨后移距离差值、胫骨内旋角度差值及胫骨外旋角度差值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根据IKDC2000外翻稳定性分级标准,术前C级3例、D级12例,末次随访时为A级10例、B级5例,较术前显著改善(Z=-4.930,P=0.000)。末次随访时15例患者轴移试验均(-),10例患者的前、后抽屉试验(-),5例患者存在轻度前后向不稳,前、后抽屉试验均为(+)。结论膝关节KD-ⅢM型脱位可导致膝关节后内侧及前向不稳定。脱位急性期合并"酒窝征"者需尽早手术复位,修复PMC并重建PCL+ACL;陈旧性患者PMC修复困难,建议一期手术重建PMC+PCL+ACL改善膝关节稳定性,可获得满意近中期临床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47.
健康教练技术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健康教练技术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等中文数据库及英文数据库PubMed、Springer、Cochrane图书馆等,获得已公开发表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关于健康教练技术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经文献质量评价、资料提取后,采用RevMan 5.0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健康教练技术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空腹血糖降低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练技术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水平,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8.
为合成铂配合物顺式-草酸-正丁胺/环戊胺合铂(Ⅱ),以顺式-二碘-正丁胺/环戊胺合铂(Ⅱ)为原料,先后与硝酸银和草酸钾反应合成标题产物。采用元素分析、MS-ESI+、1H-NMR和IR分析其组成和结构,利用MTT体外检测法进行了初步的体外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合成的化合物结构与理论一致,具有一定的体外肿瘤生长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突发性耳聋患者116例,采用随机信封法平均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复方甘草酸苷,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以及炎症因子水平等。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4.83%)明显高于对照组(79.31%),纯音听阈值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血细胞比容)水平以及炎症因子(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C反应蛋白)水平均下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耳后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突聋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减轻炎症因子表达,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足内侧远端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及前足背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8月-2012年12月,采用足内侧远端筋膜蒂岛状皮瓣修复及前足背皮肤缺损29例,皮肤缺损面积为2.0 cm×3.0 cm~5.0 cm×8.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行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本组29例皮瓣全部顺利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外形及色泽良好,不臃肿,耐磨性好,恢复正常行走功能。供区植皮全部成活,愈合较满意。结论足内侧远端筋膜蒂岛状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简单、质地柔软、耐磨性好,是修复及前足背皮肤缺损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