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5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正>原发性IgA肾病(primary IgA nephropathy,IgAN)是以IgA为主的免疫复合物在肾小球系膜区或(和)毛细血管襻沉积为主要特征的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IgA肾病于1968年被首次提出,现全球范围内,属于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在亚洲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0%。IgA肾病是一种进展性肾病,肾活检病理诊断约10年后有15%~20%的患者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30%~40%的患者在20年内达到ESRD~([2])。IgA肾病在临床、病理形态上  相似文献   
172.
目的:分析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案治疗IgA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1年间收治的150例IgA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中药及中西医结合两组,对相关临床指标、疗效及病理类型进行分析。结果:从基线比较中西医结合组在尿蛋白及病理类型上较中药组为重,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GFR)、24h尿蛋白、尿红细胞及中药组治疗前后的尿素氮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治疗起始时肌酐正常与升高患者总缓解率的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理划分,两组中局灶节段增生、系膜增生及系膜增生伴硬化三组治疗前后的24h尿蛋白明显下降,中西医结合组局灶增生伴硬化与FSGS组的24h尿蛋白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本研究表明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方案对IgA肾病均有一定疗效,均能改善疾病相关临床指标,单纯中药治疗亦可改善部分病理类型患者的24h尿蛋白。但由于中西医结合组尿蛋白基线水平更高,病理类型更重,提示中西医结合方案适用于较重的IgA肾病,而单纯中医方案则适用于相对较轻的IgA肾病。  相似文献   
173.
肾华片治疗IgA肾病(气阴两虚证)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观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福辛普利为阳性对照药,评价中药复方肾华片治疗IgA肾病气阴两虚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双盲双模拟、随机对照试验设计方案,将131例IgA肾病气阴两虚证患者随机分为福辛普利组(66例)和肾华组(65例),治疗12周,观察尿蛋白定量、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中医主症积分等疗效指标以及肝功能、不良事件等安全性指标。结果两组的基线人口学特征及肉眼血尿、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发生率、总病程、尿蛋白、中医主症积分、肾脏病理Kata—fuchi积分、肾小球积分、肾小管间质积分、血管积分、Lee分级情况等临床特征无统计学差异。治疗12周后福辛普利组和肾华组的24h尿蛋白分别较治疗前下降(0.26±0.92)g/24h和(0.26±0.95)g/24h(P〈0.0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福辛普利组和肾华组中医主症积分分别下降1.74±2.12和2.52±2.34(P〈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基线比较,两组的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兼症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过程中两药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且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与阳性对照药福辛普利相似,肾华片可以降低IgA肾病气阴两虚证患者的尿蛋白,明显改善临床证候,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4.
IgA肾病中医证型与病理关系研究——附112例临床资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gA肾病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它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亚洲是它的多发地区之一。最初人们认为本病是一个良性病程.但长期的观察发现约20%的IgA肾病患者经20年临床演变后将进展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得到了医家广泛的认可.而将中医治疗规范化、找出辨证施治的规律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疗效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观察了我院收治的IgA肾病患者112例.将他们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时进行肾活检明确其病理分型.以期进一步分析中医证型与肾活检病理之间的关系.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75.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脏病3~4期湿浊证患者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科门诊及病房,收集符合辨证分型为湿浊证的CKD3~4期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慢肾衰一体化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治疗后对中医证候积分、有效性、生化指标等实验室指标进行观察,判定疗效。并采用血清代谢组学技术对健康组及CKD3~4期湿浊证患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单变量统计分析、多元变量统计分析、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及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30.00%,观察组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肌酐、尿素氮较治疗前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及肾小球滤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鉴定出6个生物学标志物,涉及2条主要代谢通路。结论:中药结肠透析可以提升CKD3~4期湿浊证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延缓疾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