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2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42篇
特种医学   9篇
综合类   6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与MRA、UCG和DS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颅内、外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继而狭窄日益受到重视。方法  2 8例确诊为颈内动脉系统TIA病人 ,于 1~ 7d内进行UCG、MRA检查 ,12例病人DSA检查。结果 动脉硬化斑块毛糙者 12例 (4 1.6 % ) ,血管狭窄 5例 (19.4 % )。 5 9%的病人存在颈部或者颅内血管狭窄 ,5例动脉狭窄病人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8.3% )。结论 UCG、MRA、DSA能提示动脉硬化、血管狭窄、血流量的变化和内膜、中膜增厚等。  相似文献   
42.
目的 对比分析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和单纯药物治疗的疗效 ,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 0 0 1年到 2 0 0 3年我科门诊及病房治疗的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2 6 5例 ,其中支架治疗组 16 0例 ,单纯药物治疗组 10 5例。结果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CAS)手术的技术成功率 10 0 % ,血管狭窄由术前平均 79.5 %± 14 .6 %降至术后平均 11.2 %± 7.8% (P <0 .0 1) ,血管直径由术前 1.5± 0 .6mm恢复至 4 .1± 0 .4mm。治疗 30d内支架组和药物组各有 1例大卒中 (0 .6 3%、0 .95 % ,P >0 .0 5 ) ,药物组死亡 1例 (0 .95 % ) ,支架组无死亡。平均随访 13.5个月 ,支架组无死亡 ,同侧卒中 1例(0 .6 3% ) ,总的卒中和死亡 2例 (1.2 5 % ) ,药物组同侧卒中 4例 (3.81% ) ,死亡 1例 (0 .95 % ) ,总的卒中和死亡 5例 (4 .76 % )。支架组再狭窄 1例 (0 .6 3% ) ,因患者临床没有脑缺血症状 ,未进行再次治疗。结论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外颈动脉狭窄和预防卒中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其围手术期总的卒中和死亡率低 ,1年随访卒中复发率和再狭窄率低 ,较单纯药物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43.
目的 通过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的 6 1例患者术后CT随访的结果 ,分析溶栓术后CT影像的特点 ,以期帮助识别术后的出血性转换。方法 全部患者均在动脉溶栓治疗前和溶栓后即刻进行头颅CT检查 ,发现有颅内出血可能者术后 2 4h、术后 3d再次复查 ,同时病情需要者随着复查。结果 全部 6 1例患者中有 4 1例术后即刻头颅CT发现高密度影 ,提示有出血可能 ;其中 2 9例高密影位于蛛网膜下腔 ,12例位于半球 ,提示颅内血肿可能。全部患者均于次日复查CT ,2 9例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的患者均恢复正常CT表现 ,3例颅内血肿患者于 3d后血肿消失 ,另外 9例仍有颅内出血。结论 脑梗死可以引起血 脑脊液屏障破坏 ,易使造影剂外渗 ,造成颅内血肿假象 ,因此需要将这一情况与出血性转换鉴别。出血性转换在术前CT即有缺血表现者中容易出现。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患者血清钙结合蛋白S100A12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74例CIS患者根据病因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31例(LAA组)、小动脉闭塞21例(SAO组)、心主动脉栓塞12例(CAE组),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单纯颈动脉狭窄患者12例(CAS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10例(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S100A12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结果血清S100A12、hs-CRP比较,LAA组>SAO组>CAE组、CAS组>对照组,P均<0.05。NIHSS评分比较,LAA组、SAO组>CAE组>CAS组、对照组,P均<0.05。LAA组和SAO组血清S100A12与hs-CRP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49、0.878,P均<0.01),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763、0.641,P均<0.01)。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所致CIS患者血清S100A12水平升高最明显,与炎性反应的发生和神经功能缺损有关。  相似文献   
45.
本文采用~(133)Xe吸入法测定三组(年龄≤30岁,31~49岁,≥50岁)90例大脑灰质脑血流量,分析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前支(A-MCA)、大脑中动脉后支(P-MCA)及大脑后动脉(PCA)供血区脑灰质血流量。实验结果表明,≤30岁组额区高灌流,其次为31~49岁组,≥50岁组此生理性高分布消失。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转诊对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救治效果的影响,并对影响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9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接受血管内治疗的AIS-LVO患者。按患者的就诊模式分成直接就诊组和转诊组,直接就诊组患者通过院前急救医疗服务体系或其他交通工具从发病地点直接至我院急诊就诊,转诊组患者从其他医院转至我院急诊就诊,分析两组的临床特征、疗效和预后。根据预后将患者分成预后良好组(术后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2分),单因素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就诊模式,并对其中P<0.1的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31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直接就诊组195例(61.7%),转诊组121例(38.3%)。与直接就诊组比较,转诊组患者既往缺血性脑卒中、桥接治疗的患者比例低(χ2=4.549,P=0.033;χ2=29.319,P<0.001)。转诊组患者的发病至入院时间(ODT)和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ORT)均长于直接就诊组[239(168,238)min vs 85(55,170)min,Z=1.779,P<0.001;397(306,472)min vs 285(214,364)min,Z=6.779,P<0.001],短期治疗有效率和预后良好率均较直接就诊组差[52.9%(64/121)vs 64.1%(125/195),χ2=3.903,P=0.048;46.3%(56/121)vs 57.9%(113/195),χ2=4.806,P=0.043]。预后良好组患者为169例(53.5%),预后不良组为147例(46.5%)。与预后不良组相比,预后良好组患者年龄小、高脂血症比例少、桥接治疗比例高[(64.2±12.8)岁vs(69.9±11.9)岁,t=4.095,P<0.001;0.6%(1/169)vs 6.1%(9/147),χ2=7.848,P=0.005;70.4%(119/169)vs 13.6%(20/147),χ2=102.975,P<0.001]。预后良好组中直接就诊的患者比例高于预后不良组[66.9%(113/169)vs 55.8%(82/147),χ2=4.086,P=0.043],并且ODT、ORT均短于预后不良组[106(59,214)min vs 184(91,281)min,Z=3.997,P<0.001;308(226,389)min vs 350(267,453)min,Z=2.999,P=0.00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桥接治疗、直接就诊和ODT短是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P均<0.01)。结论 AIS-LVO血管内治疗患者中,转诊患者的预后较直接就诊的患者差。桥接治疗、直接就诊和ODT短预示着AI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9月至2016年9月在我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7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血管病内科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脑血管病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洼田饮水试验(WST)评分变化、肺部感染发生率、胃管拔除率等。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线WST评分和住院天数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WST评分小于对照组[(1.39±0.85)分vs(2.71±1.16)分,F=17.236,P<0.001],WST评分降低值大于对照组[(2.60±0.89)分vs(1.29±0.46)分,F=19.910,P<0.001],肺部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55%(15/73)vs 64.52%(20/31),χ2=18.840,P<0.001],胃管拔除变化率高于对照组[52.05%(38/73)vs 25.81%(8/31),χ2=6.078,P=0.014]。结论 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48.
本文报告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hereditory motor and sensory neuropathy,HMSN)一家三代12例患者及1例无症状者的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体感诱发电位(SEP),肌电图(EMG)及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对比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D)是否存在致病新位点及可能的致病新位点的位置.方法以中国上海地区一个较大的MD家系的31名成员为研究对象,抽取血样后首先进行MD1及MD2位点PCR扩增,并PAGE电泳检测;对该家系的部分成员血样进行MD1位点克隆和测序检测,在MD1和MD2位点未显示异常之后,采用全基因组扫描技术为平台的连锁分析方法,计算LOD值,以判定某些可能与MD连锁的基因位点.结果该家系31名成员的血样MD1及MD2位点未显示寡核苷酸串的异常扩增;并经参数型连锁分析,其MD1及MD2位点两侧微卫星标记的LOD值均小于0.3,在D1S484、D2S486、D5S641、D5S471、D5S436、D6S434、D12S79、D14S70、D14S292位点得到的LOD值分别为1.9393(θ=0.0)、1.2857(θ=0.1)、1.1064(θ=0.1)、1.4488(θ=0.0)、1.1298(θ=0.1)、1.6851(θ=0.0)、1.3882(θ=0.1)、1.1212(θ=0.1)、1.7720(θ=0.0).提示这些标记可能与MD存在连锁关系.结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MD)极可能存在致病新位点,并且致病新位点可能存在于以上微卫星标记处.  相似文献   
50.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键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方法分析了DV45个地方株和8份登革热病人的血清标本,发现DV4地方株NS1基因下游413bp核酸片段的SSCP图谱与标准株H-241均不同,78-56株与78-42株的SSCP图谱、LY株与A6株的SSCP图谱也存在差异,这些毒株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分离的.A6株与BA18株的SSCP图谱、78-56株与LY株的SSCP图谱均存在差异,这些毒株是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离的.通过对8份登革热病人血清标本的分析,发现它们可归属为两种图谱,且均与标准株图谱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