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深筋膜条移植替代屈肌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43只兔进行腰背筋膜条移植替代鞘内屈趾肌腱,正常鞘内屈趾肌腱为对照组.移植物术后35周时形态酷似对照组;新生血管在术后10周最多,以后减少并接近对照;胶原纤维随时间延长渐由不规则交叉排列变为平行规则排列;胶原原纤维术后10周时多数直径为60nm左右,35周时则绝大多数为粗直径(约160nm),且粗细比例接近对照组.移植物延伸率为15%,24周时强度可满足生理需要.本实验表明,深筋膜条移植后在形态及组织学结构上逐渐向肌腱演变,可以替代屈肌腱.  相似文献   
152.
醋酸强的松龙局部注射治疗腕管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醋酸强的松龙局部注射治疗腕管综合征第二医院骨科邓忠良,陈秉礼,辛力中图分类号R681.7腕管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患[1]。采用腕管内注射类固醇类制剂治疗腕管综合征已是公认的方法[2-6]。但注射时如伤及正中神经则可造成暂时性或永久性损害[...  相似文献   
153.
目的:探讨在重庆市区生活10年以上的汉族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40例绝经后患骨质疏松症的妇女和21名同龄绝经后无骨质疏松症的妇女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结果:骨质疏松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bb、Bb、BB频率分别为82.5%、17.5%及0,无骨质疏松组分别为85.71%、14.29%及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就目前调查例数看,重庆地区汉族妇女骨质疏松与BB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4.
155.
SKy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真空现象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探讨SKy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椎体真空现象的疗效。方法5例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因为椎体真空现象接受后凸成形术治疗.术后调查患者的疼痛缓解、活动能力和手术满意度。结果术后第3天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能力增加,随访期内(1~22个月)6推治疗节段及邻近节段未发生再骨折。结论SKy后凸成形术可有效缓解出现真空现象的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疼痛,提高患苦的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6.
目的 探讨MR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方法 在PubMed、Springer Link、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弥散张量成像、脊髓疾病、椎间盘”关键词,查阅2003年1月—2014年12月有关MR-DTI在脊髓疾病应用进展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MR-DTI体现脊髓病变早期组织空间组成和各组织成分之间水交换功能的改变,并能显示神经纤维束的走行方向,反映脊髓束功能的完整性。MR-DTI已逐渐应用于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脊髓损伤时期的判断和腰骶椎神经根病变的诊断以及腰椎间盘退变的早期诊断。DTI应用于脊髓疾病的诊断时,由于存在脊髓体积过小、扫描时间过长、运动伪影等不足,阻碍其在脊髓疾病诊断领域的发展。目前,随着并行成像技术、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等新技术的应用,这些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结论DTI已在脊柱脊髓领域发挥出常规MR检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影像学的进步、新技术的应用及经验的丰富,DTI应用存在的阻碍必将得到解决,DTI在脊髓疾病领域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7.
LIM骨矿化蛋白与脊柱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诱导因子可以促进成骨,提高脊柱融合率。作为此类因子中的细胞内成骨细胞分化调节因子,uM骨矿化蛋白通过招募其他骨诱导因子的局部表达,共同促进成骨细胞分化成熟和异位成骨,在骨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种动物脊柱融合实验证实,其在促进脊柱融合和降低机体风险等方面有更大的优势和良好的临床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8.
邓忠良 《重庆医学》2005,34(4):554-555
目的设计可重复使用的骨水泥注射装置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设计制作一套配合常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的辅助螺旋加压装置.临床经皮椎体成形术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的53例82个椎体随机分为常规一次性注射器结合辅助装置组(A组)35个椎体、专用骨水泥螺旋注射器组(B组)26个椎体、专用骨水泥推注注射器组(C组)21个椎体.结果该装置能很好匹配常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进行骨水泥抽吸和注射.骨水泥注射量A组为(3.9±1.5)ml,B组(4.0±1.4)ml,C组(3.1±1.0)ml.骨水泥外漏发生率A组为25.7%,B组为26.9%,C组为38.0%.结论该装置与常规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有良好匹配,具抽吸和控制性加压注射功能,可重复使用,价格低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9.
椎体成形术骨水泥聚合温度变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骨水泥聚合时温度的变化。方法 模拟人体环境,在37℃水浴环境中,观测5ml骨水泥球(palamed)共5个,测量聚合时中心温度及距表面5mm处温度变化;尸体椎体标本5个(骨质疏松椎体).椎体内注射骨水泥5ml.37℃水浴环境下测量骨水泥中心温度变化。结果 骨水泥球中心温度.最高温度63~65.4℃,50℃以上持续时间66~7.30;距表面5mm处最高温度52.2~56.3℃,50℃以上持续时间28~33s;椎体内骨水泥中心温度最高42~46℃。结论 在摸拟人体环境下,骨水泥聚合对温度与体外实验相比,最高温度较低及50℃以上持续时间短。在椎体成形术中不会出现聚合产热对周围组织造成热损伤。  相似文献   
160.
为研究真皮替代鞘内屈肌腱的可行性,用兔真皮条移植替代鞘内屈趾肌腱,以正常鞘内屈趾肌腱为对照,观察移植物的形态及组织学变化,新生血管情况及生物力学性能,结果显示移植物术后24周时大体形态,新生血管及胶原排列与对照组近似,生理需要强度与且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毛囊及皮脂腺完全退化,移植物10周后延伸率为23%,实验表明真皮能替代鞘内屈肌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