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6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肝细胞癌病人外周血AFP-mRNA含量与肝外转移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涛  邓少丽  顾红光 《重庆医学》2005,34(11):1653-1654
目的定量检测肝细胞癌(HCC)病人外周血AFP-mRNA,并探讨其拷贝数与有无肝外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以FQ-PCR方法检测肝癌有肝外转移组(10例)和无肝外转移组(15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FP-mRNA。结果有肝外转移组拷贝数(4.7×105±36.2)copies/μg RNA无肝外转移组(3.9×102±25.4)copies/μg RNA,二者之间有明显差异。结论AFP-mRNA拷贝数作为判断有无肝外转移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2.
黄恒柳  邓少丽  陈伟  夏季 《重庆医药》2009,38(14):1705-1707,1709
目的分析5-氟尿嘧啶(5-Fu)代谢相关酶二氢嘧啶脱氢酶(DPYD)、胸苷酸合成酶(TS)和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FR)的基因多态性位点在重庆地区肿瘤患者中的分布特点,为临床提供预测5-Fu疗效及不良反应的遗传学依据。方法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分别检测重庆地区60例肿瘤患者DPYDIVSI4+1位点、TS3'-UTR位点以及MTHFRC667T和A1298C的基因型。结果(1)60例肿瘤患者中DPYDIVSI4+1位点均为G/G基因型,未检测出可引起5-Fu相关毒性的G/C和C/C基因型;(2)TS3’-UTR+6/+6bp、+6/-6bp、-/-6bp基因型分布概率分别是1.6%(1/60)、61.7%(37/60)和36.7%(22/60);(3)MTHFR的C667T位点C/C、C/T、T/T基因型分布概率分别是33.3%(20/60)、61.7%(37/60)和5%(3/60);A1298G位点A/A、A/C、C/C基因型分布概率分别是63.3%(38/60)、36.7%(22/60),C/C基因型0.1%。结论重庆地区肿瘤患者DPYDIVSI4+1位点以G/G基因型为主,提示5-Fu对该地区肿瘤患者的毒性较弱;TS3'-UTR、MTHFR的C667T和A1298G位点基因多态性分布与国内其他地区相似,结果提示5-Fu对重庆地区患者有效性中等。肿瘤患者最好采用联合化疗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3.
陈萍  刘丁  邓少丽 《重庆医学》2006,35(23):2127-212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某院2001年1月~2004年12月发生的院内获得性肺炎287例肿瘤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1:1病例对照研究。结果肿瘤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NP)感染病死率为14.3%。发生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为免疫抑制治疗、手术、住院时间、抗茵药物应用时间、呼吸道插管。结论肿瘤患者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引起临床重视,尽可能控制该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4.
目的获得B limp-1纯化蛋白,制备多克隆抗体,为研究浆细胞发育的调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PCR方法从B limp-1质粒中克隆B limp-1编码前350个氨基酸的基因片段,构建B limp-1与6个H is的融合蛋白原核表达质粒,进行原核表达与蛋白纯化后,免疫动物,制备B limp-1多抗。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其效价,W estern检验抗体特异性及在骨髓瘤细胞株中的表达。结果构建了表达B limp-1前350个氨基酸的原核表达质粒PQE-B limp-1,经过大肠杆菌表达、镍亲和层析柱纯化,得到分子量约46×103的融合蛋白,免疫家兔后得到多抗血清。ELISA显示抗体效价达1/20 000。W esternb lot结果显示此多克隆抗体与B limp-1蛋白特异性结合,并在骨髓瘤细胞中表达。结论本研究获得B limp-1纯化蛋白,制备了B limp-1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B limp-1的作用机制及与血液疾病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5.
目的 调查中国汉族肾脏移植人群mdr1基因C3435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口服FK506后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不同引物进行PCR扩增了17例中国汉族人群的基因组,判断人群的C3435T基因型,结合其口服FK506 12 h后血药浓度,判断二者是否存在关联.结果 口服相同剂量的FK506以后,基因类型为T/T的患者血药浓度最高,C/T次之,C/C最低,三者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mdr1基因的C3435T与口服FK506后的血药浓度密切相关,检测汉族肾脏移植患者mdr1基因的C3435T,对指导临床上FK506的使用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56.
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荧光定量PCR与抗酸染色、结核抗体检测结核分枝杆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评价荧光定量PCR检测临床标本中结核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确诊的结核病患者和21例非结核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痰标本应用荧光定量PCR法和痰涂片抗酸染色法检测,并分离患者外周血血清检测结核抗体,对3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抗酸染色法检测结核杆菌阳性率为22.9%,特异性为100%;血清结核抗体检测阳性率为77.1%特异性为85.7%;荧光定量PCR检测阳性率为52.1%,特异性为100%。结论荧光定量PCR是一种快速、防污染、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的结核分枝杆菌辅助诊断方法,在临床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7.
长期以来,医生在医疗过程中都缺乏对患者进行临床检验指标的含义解释这一重要环节,这不仅有碍于医患沟通,更可能引发不必要的医患矛盾导致严重医疗事故。因此,临床检验实验室和临床医生应树立向患者解释检验指标的含义这一医疗理念,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58.
目的 研究SOCS1基因的2个标签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tag 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s,Tag SNP) rs243327、rs33932899与凉山彝族人群肺结核发生风险的遗传关联性.方法 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共采集188例彝族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和229例彝族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全血样本.运用直接测序法对rs243327、rs33932899进行基因分型,应用哈-温平衡检验所选样本的群体代表性,采用卡方检验比较肺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评价SOCS1基因SNP与肺结核发生风险的关联性.结果 rs243327、rs33932899在肺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中的基因型分布均符合哈-温平衡.在rs243327位点处肺结核组CC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CC vs CT:OR=1.611,95% CI=1.058-2.453,P=0.026;CC vs CT+TT:OR=1.651,95%CI=1.107-2.461,P=0.014),提示rs243327位点CC基因型可能增加凉山彝族人群肺结核的发生风险,可能是凉山彝族人群肺结核的易感基因型;C等位基因频率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CysT:OR=1.516,95%CI=1.089-2.109,P=0.013),提示C等位基因可能是凉山彝族人群肺结核的易感等位基因.在rs33932899位点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在肺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GG vs CG:OR=1.148,95%CI=0.762-1.731,P=0.436;GG vs CC:OR =2.184,95%CI=0.874-5.454,P=0.088;GG/CG +CC:OR=1.229,95%CI=0.875-1.928,P=0.193;GvsC:OR=1.290,95%CI=0.932-1.785,P=0.124),提示rs33932899位点可能与凉山彝族人群肺结核的发生风险无相关性.结论 SOCS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凉山彝族人群肺结核的发生发展存在遗传关联.  相似文献   
59.
60.
李军  王浚霁  陈伟  黎敏  邓少丽  陈鸣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7):1804-1805,1807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GKT25MSet动态真菌检测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53例,阳性率66.3%;真菌培养法38例阳性,阳性率为47.5%,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法阳性率明显高于真菌培养法(χ2=31.3313,P0.05)。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88.85±25.26)pg/mL,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含量为(28.69±12.95)pg/mL,20例健康对照组两法均为阴性,统计学处理表明侵袭性真菌感染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4.011,P0.05),而且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阳性组血浆(1,3)-β-D葡聚糖浓度亦明显高于侵袭性真菌感染培养阴性组(t=2.349,P0.05)。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较传统的真菌培养法简便、快速、阳性率高,可用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早期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