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华支睾吸虫病是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肝胆管系统, 可引起胆结石、 胆囊炎和胆管炎等严重的并发症, 并可致胆管癌。该病在我国流行范围广, 流行区人群感染率高, 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东省是我国发现华支睾吸虫病最早和流行最严重的省份。全国第二次人体重要寄生虫病分布调查结果显示, 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平均感染率为16.42%, 估计全省感染华支睾吸虫人数超过600万。当前, 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防控尚处于起步阶段, 防控工作中还存在疾病流行特征和传播模式不清、 长效防控机制缺乏等问题。本文就广东省华支睾吸虫病流行情况、 防控策略和措施, 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等作一介绍, 并就今后的防治工作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22.
广东省第二次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方法,1997年在广东省8个县进行第二次人体肠道寄生虫分布调查。共查8217人,总感染率为48.11%;男、女感染率分别为48.78%和47.48%。总感染率学龄前儿童最高为52.56%,其次为中小学生50.87%。这次调查共查出38种人体寄生虫,包括线虫12种、吸虫8种、绦虫4种、原虫13种和棘头虫1种,其中比翼线虫、念珠棘头虫和巨片吸虫为我省首次报道。感染1、2、3、4、5和6种虫者分别占感染人数的57.58%、28.53%、10.40%、2.71%、0.63%和0.10%。人群中蛲虫、蛔虫、鞭虫和钩虫的感染率较高,分别为19.46%、19.20%、18.24%和6.56%。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4.08%,感染率最高的年龄组是30~岁组,为9.06%;感染率最高的职业是干部,为16.15%,农民次之,为7.38%。 相似文献
23.
目的 分析广东省输入性疟疾疫情态势,为维持广东省消除疟疾状态制订有效的防控策略。 方法 收集广东省 2011-2019 年疟疾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描述。 结果 2011-2019 年广东共报告输入性疟疾病例 1 524 例,其中恶性疟占 75. 26%(1 147 / 1 524)、间日疟占 14. 30%(218 / 1 524)、三日疟占 5. 91%(90 / 1 524)、卵形疟占 1. 97%(30 /1 524),混合疟 10 例、诺氏疟 1 例和未分型 28 例。 全省 19 个地市有病例报告,报告发病数前三位的地市为广州(51. 84%,790 / 1 524)、深圳 ( 19. 49%,297 / 1 524)、佛山 ( 5. 64%,86 / 1 524),三个地市报告数占全省病例数的76. 97%(1 173 / 1 524)。 病例主要来源于非洲、东南亚等国家,输入病例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尼日利亚(20. 47%,312 / 1 524)、加纳(8. 27%,126 / 1 524)和喀麦隆(6. 50%,99 / 1 524)。 病例男女性别比为 7. 51 ∶ 1;发病人群主要为20~ 49 岁的男性(76. 25%,1 162 / 1 524)。 病例从事职业前三位的为商业服务(25. 98%,396 / 1 524)、劳务输出工人(24. 54%,374 / 1 524)和家务及待业(9. 38%,143 / 1 524),共占总病例数的 59. 91%(913 / 1 524)。 全省报告外籍病例 287 例,主要来自非洲(90. 24%,259 / 287),其中尼日利亚籍占 16. 38%(47 / 287)、安哥拉籍占 6. 97%(20 / 287)、喀麦隆籍占 6. 62% ( 19 / 287);报告虫种前三位为恶性疟 ( 85. 71%,246 / 287)、间日疟 ( 10. 10%,29 / 287) 和三日疟(1. 74%,5 / 287)。 共报告 15 例死亡病例,无输入继发疟疾病例发生。 结论 广东省的疟疾防控措施是敏感有效的,输入性疟疾是目前乃至今后疟疾防控的主要威胁,需适当调整防控策略,继续加强监测和治疗。 相似文献
24.
目的为了解广东省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简称CDC)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室设立、经费投入、设备配置情况,为制订疾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全省各市县区CDC填报统一报表,重点对珠江三角洲与非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市级CDC单位专项经费投入进行分类研究。结果收集了101个上报单位,大部分(占71·3%)CDC没有独立的健康教育部门;健康教育经费严重短缺,非珠江三角洲区域的政府投入人均不足0·01元,珠江三角洲的政府投入人均不足0·1元;大部分CDC相应仪器设备不足,在非珠江三角洲区域情况更为突出。结论有必要根据要求,对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投入,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对健康促进的需要。 相似文献
26.
惠州市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惠州市梁化镇进行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共检查1011人,其中520人阳性,感染率为51.43%。查出寄生虫30种,包括线虫11种、棘头虫1种、吸虫5种、绦虫1种、原虫127种。其中念珠棘头虫、比翼线虫和巨片形吸虫属省内首次报道。寄生虫分布及流行因素分析表明,寄生虫感染与年龄、性别、职业、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产方式、经济状况、卫生条件等自然、社会因素有一定关系,并对防治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7.
PCR方法检测血液和蚊体内马来丝虫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马来丝虫Hha I基因重复序列,合成马来丝虫特异性引物,用于检测血液中的微丝蚴和蚊体内的幼丝虫。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检出100μd阳性血样中1条微丝蚴;50只蚊中含有一只仅感染1条幼丝虫阳性蚊亦能准确检出。 相似文献
28.
广州管圆线虫病防治与疫情应急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概述1.1病原广州管圆线虫是动物寄生虫,但其幼虫可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炎或脑膜脑炎或脊神经根脑膜脑炎等,所以,它又是人兽共患寄生虫。其终末宿主主要是啮齿类中的各种鼠类。成虫寄生在鼠类右心及肺动脉内。雌虫产卵,卵随血流进入肺部毛细血管,数日后孵化为第一期幼虫,由肺泡内脱出,沿气管上升至咽部被咽下,再经胃、肠随粪便排出体外,在自然界可存活2周,被中间宿主(某些种类的陆生或水生螺、蛞蝓等软体动物)吞食进体内,经2次蜕皮变为第3期幼虫,可长期存在于螺体内,其对鼠类及人类都具有传染力。鱼、虾、蟹、…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分析和总结2004—2013年广东省疟疾流行特点, 为广东省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4—2013年广东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数据, 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结果 2004—2013年广东省共报告疟疾1 253例, 年平均发病率为0.135 1/10万;全省21个地级市、106个县(市、区)均有报告疟疾病例, 主要分布在深圳、广州和东莞, 共报告疟疾653例, 占全省病例数的52.11%(653/1 253);全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 无明显的季节分布;男女性别比为3.76:1;病例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50岁, 占总病例数的占72.39%, 发病以工人、农民和民工为主, 三者占总数的49.72%;2011—2013年广东省报告的413例疟疾病例, 其主要输入来源地区为非洲和亚洲, 分别占总发病数的78.21%和14.77%。结论 2004—2013年广东省疟疾疫情相对稳定, 但是输入性疟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将成为疟疾预防控制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分析广东省首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例(SARS)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追溯传染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统一的个案调查表对广东省SARS首发病例进行调查,同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首发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续发病例情况及各市首发病例之间的联系。结果 2002年11月16日至2003年4月16日,广东省有13个地级市报告发生SARS(依次为佛山、河源、中山、江门、广州、深圳、肇庆、东莞、汕头、惠州、汕尾、湛江、韶关等市)。对13个市的首发病例进行分析:13例首发病例中,厨师和干部各有3例,农民、退休人员、工人各2例、商业人员1例;男女比为1:0.6,年龄在18-84岁之间,30—50岁组占77%(10/13);死亡4例。2000年11月至2003年1月期间,7个市报告的首发病例中,6例为本市感染病例,1例怀疑为从广州输入病例,均无明确同类病例接触史,其中有6例引起二代或三代病例;2003年2月无新发病市;2003年3月一4月16日,6市报告新发病例,2例为本市感染发病,3例感染地为香港、1例感染地为广州,5例有明确的同类病例密切接触史,只有2例引起第二代病例。结论 未发现13例首发病例间存在相互传播的线索。从13个市追溯到的可能传染源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的6个市和香港地区。报告病例早期由于对SARS认识不足,出现二代或三代病例较多。厨师感染3例,提示SARS的感染可能与接触动物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