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68篇
  免费   2380篇
  国内免费   1362篇
耳鼻咽喉   256篇
儿科学   426篇
妇产科学   381篇
基础医学   1539篇
口腔科学   241篇
临床医学   7277篇
内科学   3069篇
皮肤病学   393篇
神经病学   1000篇
特种医学   1314篇
外国民族医学   32篇
外科学   1904篇
综合类   11609篇
预防医学   4662篇
眼科学   440篇
药学   4573篇
  63篇
中国医学   4271篇
肿瘤学   1160篇
  2024年   305篇
  2023年   1159篇
  2022年   1299篇
  2021年   1075篇
  2020年   985篇
  2019年   1094篇
  2018年   1146篇
  2017年   780篇
  2016年   914篇
  2015年   959篇
  2014年   2295篇
  2013年   1970篇
  2012年   2264篇
  2011年   2339篇
  2010年   2306篇
  2009年   2205篇
  2008年   2011篇
  2007年   2237篇
  2006年   2056篇
  2005年   2072篇
  2004年   1652篇
  2003年   1488篇
  2002年   1201篇
  2001年   1171篇
  2000年   978篇
  1999年   785篇
  1998年   662篇
  1997年   665篇
  1996年   609篇
  1995年   554篇
  1994年   474篇
  1993年   393篇
  1992年   351篇
  1991年   345篇
  1990年   245篇
  1989年   228篇
  1988年   205篇
  1987年   175篇
  1986年   153篇
  1985年   149篇
  1984年   116篇
  1983年   126篇
  1982年   107篇
  1981年   84篇
  1980年   57篇
  1979年   26篇
  1978年   33篇
  1965年   24篇
  1964年   12篇
  1959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GIEBEL系统在胫骨高位截骨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GIEBEL内固定系统固定的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膝内翻畸形的效果。[方法]对19例31膝,平均53.5岁的膝内翻患者进行评价。术前内翻畸形平均12.29°;膝关节症状以内侧间室疼痛为主。不伴有其他关节间室病变。对患膝进行精确的胫骨高位截骨术后应用GIEBEL系统内固定截骨端。手术前后拍摄双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测量内翻角、机械轴线和解剖轴线。记录内外侧关节间隙距离的差值以及关节活动度。同时进行Lysholm评分。术后对患者进行主观满意度调查。[结果]对19例患者平均随访22个月。术后1例腓总神经一过性麻痹,2例切口脂肪液化延迟愈合。截骨处至术后12~16周均骨性愈合。测量矫正角度平均12.32°。3例患者残留膝前疼痛和关节绞锁症状。在随访期间膝内外侧间隙无明显退变加重。手术效果优良率为89.5%。84.2%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除膝关节活动度外,Lysholm评分、内外关节间隙差以及内翻角度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结论]GIEBEL系统可有效地固定胫骨高位截骨术截骨端,对轻中度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固定强度大,骨愈合率高。  相似文献   
82.
小鼠吗啡依赖纳洛酮催促戒断跳跃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的小鼠吗啡依赖纳洛酮催促戒断跳跃反应模型。方法小鼠连续皮下注射吗啡,以纳洛酮催促戒断跳跃反应为指标,调整吗啡给予天数(5,6,7,10d)、吗啡累积剂量(360,560,640,945,1100,1105,1200mg/kg)、每日给予吗啡的频数[一天二次(bid),一天三次(tid)]、纳洛酮催促紧前给予吗啡与否、以及纳洛酮剂量(10,20mg/kg),建立四个造模方案包括八个子方案。结果方案A、B2、C2吗啡组小鼠跳跃反应率未达100%;方案B1、C1、D2、D3、D4吗啡组小鼠跳跃次数变异系数较大。方案D1采用小鼠连续皮下注射倍增剂量的吗啡,tid×6d,每日每次剂量分别为5,10,20,40,80,160mg/kg;第7天皮下注射吗啡160mg/kg,3h后腹腔注射纳洛酮10mg/kg,吗啡组小鼠可产生显著的跳跃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变异系数小(CV为0.22),该方案吗啡依赖小鼠跳跃反应次数适度,离散度小。结论选用方案D1可建立稳定的小鼠戒断跳跃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83.
研究造血微环境(HME)的生理功能及其在各种血液癌中的病理改变,对认识直液病的发病机理,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利用骨髓基质细胞(FCFU)体外培养、造血干细胞培养、细胞染色体分析、电镜观察和羟基脲自杀试验方法,结合临床对HME的某些生理功能及其在一些血液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作了广泛的讨。1、首先在国内建立了人。  相似文献   
84.
恒芳 《家庭中医药》2007,14(1):67-67
今年按十二生肖排序为丁亥“猪年”,在此介绍几味“猪”字号的中药,以飨读者。[第一段]  相似文献   
85.
术后镇痛10年后的质量控制探讨:1168例回顾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术后镇痛的现状,探讨术后镇痛的质量控制问题。方法 回顾近3个月1168例术后镇痛所采用的镇痛方法和预防术后恶心呕吐的方法,了解镇痛效果和副作用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镇痛效果和副作用发生率的有关因素,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 90%采用了连续硬膜外镇痛法,配方主要是小剂量吗啡复合低浓度布比卡因或罗比卡因,静脉镇痛主要采用吗啡复合氯诺昔康。预防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方法有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或阿扎司琼),氟哌啶,地塞米松等,单用或复合应用。连续硬膜外镇痛需要补救镇痛者约5%,静脉镇痛补救镇痛者约10%。PONV总体发生率低,妇科开腹手术低至20%,女性非妇科手术低至10%,剖宫产术低至1%,使用氟哌啶使妇科手术PONV降低约50%。1例高龄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至82%,经停药、吸氧等处理好转。硬膜外导管脱落0.5%。瘙痒、头晕等并发症小于5%。通过补救镇痛,及时处理并发症,患者满意度在90%以上。结论 硬膜外镇痛方法效果优于静脉镇痛方法,适度镇痛,减少镇痛药量,增加安全性,重视PONV的预防,及时处理镇痛不足和副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是术后镇痛质量控制的可行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86.
M erkel细胞癌(M CC)是一种侵袭性神经内分泌皮肤肿瘤,具有高的复发率和转移率。治疗这种恶性肿瘤的策略有限,一旦扩散,则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前的研究证实原发性M CCs表达c-kit,因此有用甲磺酸伊马替尼(im atinib m esylate),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M CCs的可能,因为已证明此药治疗表达c-kit肿瘤有希望。该研究对25例原发性M CCs和其中6例的淋巴结转移癌进行了研究。用直接抗K IT受体的抗体对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染色的百分率和浓度用三级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25例原发性肿瘤中21例(84%)K …  相似文献   
87.
影响高原习服的主要因素有个体因素、精神因素、营养因素、体力负荷、海拔高度、登高速度及生活习惯等[1].这主要是从个体角度来讲的,也是高原医学以个体研究为主时期的硕果.但从群体预防的角度出发,研究此问题则应借助于流行病学方法加以解决.高原医学的任务最终全然是从促进个体习服走向促进群体习服.而对群体习服尤其是象青藏铁路修建者这样前所未有的巨大并具有迁流性的初入人群,影响其高原习服水平的因素是什么呢?弄清这个问题其极为重大现实和未来意义是显见的.  相似文献   
88.
背景:新生儿甲营养不良罕见,有一指出现肿块时尤其让人担心,因为其提示肿瘤的可能。目的:该研究目的是报道3例新生儿有1指发生先天假性杵状改变,其甲下血管瘤引起红色改变。方法:依据体检和超声波检查诊断。结果:临床表现和体外压迫表明是血管瘤。超声波证实了甲下血管瘤的诊断。随访发现皮损自行消退。结论:位于近端甲皱褶下的血管瘤非常罕见,因甲下软组织的毛细血管增生引起甲假性杵状改变,其与甲红色改变有关,压迫后红色常消退。位于近端甲皱褶的新生儿血管瘤罕见,作者认为其无增大为大肿块而破坏和压迫组织的危险。甲下血管瘤致指甲先天…  相似文献   
89.
复发性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的挽救性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复发后的临床表现、与复发有关的因素、再手术的意义及缺损组织的修复。方法 排除原发性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仅收集治疗后复发并且有再手术意义的病例。应用乘积极限法估计生存率,Stata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运算。结果 1993~2002年共有25例患者符合要求。男19例,女6例,年龄13~66岁,平均46.1岁。所有患者均有至少1次手术或放射治疗史。末次治疗至复发的时间2周~46个月,中位时间18个月,80%的患者肿瘤复发出现于末次治疗后2年内。术后随访1~65个月。再手术中无死亡病例。5例健在无肿瘤复发;局部复发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1例,经过1刀或手术治疗后2例健在、1例带瘤生存;死于局部复发13例,死于肺转移1例,死于无关疾病1例,失访2例。1年生存率62.5%,2年生存率43.7%,3年生存率29.1%,中位生存时间18个月。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次,中枢性尿崩症1例次,皮瓣部分坏死1例次。手术修补脑脊液漏l例。结论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局部复发多发生于末次治疗后2年之内,主要症状是头痛及局部隆起。肿瘤的类型和分化程度与复发密切相关。合理、及时的综合治疗有助于减少复发。运用有效修复手段的再手术可改善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并发症主要是脑脊液漏,多数可通过保守方法治愈。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运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IZCR-RFLP)和聚合酶链反应一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进行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属种鉴定的可行性。[方法]选择细菌23S rDNA基因作为鉴别细菌属的靶基因,通过设计合适的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对13属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和5种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扩增产物的酶切片段进行RFLP分析和SSCF,分析。[结果]运用通用引物可以扩增出13属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的23S rDNA基因Hpa Ⅱ酶切产物的RFLP分析表明,不同种属的致病菌表现出不同的RFLP图谱,利于进行细菌属的鉴定。不同种属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SSCF,图谱变异性更大,不利于进行种属间鉴别。对5种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的23S rDNA基因扩增产物的RFLP和SSCP分析表明,不同血清型大肠杆菌表现出相似的RFLP图谱,SSCP图谱的变异性较大,这有利于进行血清型间鉴别甚至株间的鉴别。[结论]PCR-RFLP和PCR-SSCP具有应用于食源性感染常见致病菌种、属鉴别诊断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