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8篇 |
免费 | 85篇 |
国内免费 | 7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6篇 |
儿科学 | 6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114篇 |
口腔科学 | 13篇 |
临床医学 | 167篇 |
内科学 | 72篇 |
皮肤病学 | 27篇 |
神经病学 | 19篇 |
特种医学 | 32篇 |
外科学 | 84篇 |
综合类 | 429篇 |
预防医学 | 205篇 |
眼科学 | 7篇 |
药学 | 172篇 |
中国医学 | 259篇 |
肿瘤学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28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54篇 |
2013年 | 49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71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69篇 |
2008年 | 71篇 |
2007年 | 72篇 |
2006年 | 76篇 |
2005年 | 89篇 |
2004年 | 85篇 |
2003年 | 74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47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26篇 |
1992年 | 35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6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02.
目的:建立凝血试验移动平均数质控法。方法:用移动平均数代替算术平均数,选择凝血验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激酶时间和纤维蛋白原3个项目,比较两种质控方法,同时用标准血浆作为质控。结果:当用适当的移动平滑系数时,移动平均数质控法既能排除病人标本非随机必的干扰,又能很好地反映试验前因素的影响。结论 ;移动平均数空法可用于凝血试验的实验室质控。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基于细胞基质分析新建人二倍体细胞MRC-5主细胞库,并通过主细胞库变更前后所制的水痘减毒活疫苗(水痘疫苗)可比性研究,分析新建主细胞库对水痘疫苗质量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对新建MRC-5主细胞库、工作细胞库和生产终末代细胞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和企业质量标准进行抽样检定,并传代至超高代次细胞进行传代稳定性研究,对比细胞生长与细胞计数。用新建主细胞库连续试生产3批水痘疫苗并进行工艺验证,分析疫苗原液及成品的质量结果,并考察水痘病毒基因序列和产品稳定性。结果 新建主细胞库、工作细胞库及其他各代次细胞在传代过程中生长良好,细胞计数正常,检定结果均符合质量标准。试生产的水痘疫苗工艺合格,变更前后生产的疫苗水痘病毒基因序列无差异;病毒滴度均为4.0 lg噬斑形成单位(plaque-forming unit,PFU)/0.5 ml,热稳定性试验结果均为3.4 lgPFU/0.5 ml,水分含量均不高于1.5%,符合企业注册标准;质量稳定性趋势基本一致。结论 建立的人二倍体细胞MRC-5主细胞库各项检定结果合格。用新细胞库试生产的水痘疫苗质量和稳定性与变更前的一致。 相似文献
104.
茵陈蒿汤临床疗效确切,自东汉《伤寒论》至今广为流传记载,是一首被历代医家推崇的清热、利湿、退黄经典名方,收录于202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茵陈蒿汤相关古籍文献数据共801条,筛选出有效数据36条,涉及中医古籍36部。从茵陈蒿汤的方源方名、组成、功效、方义分析、药物基原、剂量、制法用法、主治及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笔者建议茵陈蒿汤现代用量及用法为茵陈82.8 g、栀子12.6 g、大黄27.2 g,煎服方法为茵陈先加水2 400 mL煮至约1 200 mL,再加入栀子和大黄煮取600 mL,去除药渣,每次温服200 mL,每日服用3次。茵陈蒿汤的功效为清热利湿退黄,主治病症以湿热发黄为主。方中茵陈蒿为君,主利湿退黄;栀子为臣,主清泄三焦利小便;大黄为佐,主泄热退黄。该方现代应用遍布肝胆系统、皮肤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具体在黄疸、黄疸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更有优势。通过对茵陈蒿汤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5.
106.
目的 描述临床分离的热带假丝酵母菌培养不同时间的天冬氨酰蛋白酶活性(蛋白酶活性)、磷脂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并分析不同感染部位分离菌的蛋白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差异。方法 将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热带假丝酵母菌鉴定后分别接种在牛血清蛋白培养基、卵黄琼脂培养基和羊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不同时间(24、48和72 h)后检测蛋白酶活性、磷脂酶活性和溶血活性。结果 热带假丝酵母菌培养24、48和72 h时均具有蛋白酶活性和溶血活性,但未表现出磷脂酶活性;热带假丝酵母菌在48 和72 h时的蛋白酶活性高于其在24 h时的活性,在72 h范围内,溶血活性随培养时间延长持续增长;分离自不同感染部位的热带假丝酵母菌的蛋白酶活性(P=0.368)和溶血活性(P=0.9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我国热带假丝酵母菌临床分离株培养不同时间具有蛋白酶活性和溶血活性,但无磷脂酶活性。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对早逝型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家系患者进行表型评价及分子遗传学诊断。方法:采用病例回顾和体检方法对家系进行调查,对存活并配合的家系成员进行基因检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扩增SCA1、SCA2、SCA3/MJD、SCA6及SCA7致病基因的CAG重复序列,用8%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荧光标记引物进行突变分析。结果:家系5代,目前共有14例发病,现患者仅存活4例,最早发病者信息不详,对其余13例进行表型评价。发病年龄33.5±7.71岁,病程11.6±4.03年,去世年龄46.0±7.16岁,遗传早现和遗传印记现象明显。对核心家系7例进行基因检测,5例为兄妹(包括3名患者),2例为其中2例患者的无症状未婚子女。3例患者SCA3/MJD致病基因ATXN3 CAG重复分别为72/29、74/29和73/29,2例患者子女分别为73/29和75/14,2例正常成员未携带异常重复突变,未发现SCA1、SCA2、SCA3/MJD、SCA6及SCA7基因中CAG突变性扩增。结论:ATXN3基因中CAG三核苷酸重复拷贝数的异常扩增是早逝型SCA3/MJD家系致病原因,CAG重复在传递过程中极不稳定是否导致该家系患者早逝,还有待进一步证实。2例未发病成员携带异常突变基因,预测将来可能发病。 相似文献
108.
杨群英 李发生 王金凤 谢郑介 魏玉霞 王爱月 曹元龙 张光明 张莉 王桂娟 邢宝才 王宏磊 张榕杰 黄梅 时宝庆 王旗 朱明君 裴迎新 崔明煊 邵志良 郭国新 王民路 边建中 王文华 戴晓瑛 陈晓玲 杨洪娟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2,(6)
本文报道了我省开展的食物营养成分测定研究课题,它采用了国际上通用的先进检验方法,共测定了河南省常见食物样品17类155份。其测定项目有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等28项。它的分析结果已为我国新出版的“食物成分表”提供了分析数据;同时也为我省编制“食物成分表”提供可靠的技术资料。并指出了河南省主要食物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水平和各种营养素含量较高或较低的食物。它将为我省的农业、畜牧、种养殖、食品工业、医院、政府经济部门以及人民生活中的应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了解高温热浪期间宁波市居民中暑发生情况、居民对中暑的风险认知及适应性,为开展健康宣教及制定高温热浪灾害应对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4年10--11月在宁波市2个县(市)各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2个居委会(村),每个居委会(村)随机抽取120户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一般情况、中暑情况、中暑风险认知及适应性行为,分析中暑脆弱人群和风险认知情况.结果 共调查14岁及以上居民2 767人,2014年7-9月经医院诊断为中暑的发生率为6.3%(174/2 767),自我诊断中暑的发生率为8.9%(247/2 767).工人、初中文化程度人群的医院诊断中暑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8%和7.7%;吸烟人群和饮酒人群的医院诊断中暑发生率较高,分别为8.5%和9.1%.专业技术人员自我诊断中暑的发生率最高(13.4%);偶尔参加体育锻炼和经常午睡的居民更倾向于自我诊断中暑,发生率分别为10.6%和11.2%.总分为14分的高温热浪风险认知得分中,平均得分为(8.9±3.0)分,认知程度低(≤8分)的人群中暑发生率较高.调查对象在高温热浪期间采取的适应性行为以尽量减少外出(87.2%)、户外乘凉(78.0%)和改变出行方式(66.4%)为主.结论 高温热浪期间宁波市居民中暑发生率较高,需采取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居民高温热浪风险认知水平并及时采取适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