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6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32篇
耳鼻咽喉   9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42篇
内科学   140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23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383篇
预防医学   189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180篇
  1篇
中国医学   188篇
肿瘤学   1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抗Ⅹa因子、抗Ⅱa因子的变化及低分子肝素(LMWH)的干预作用。方法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01~2003-09收治的24例ACS患者和10例正常人(作对照)纳入研究对象。采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中的抗Ⅹa因子、抗Ⅱa因子。ACS患者用LMWH抗凝治疗并分别于入院即刻,LMWH注射后4h、注射后24h、注射7d后观察抗Ⅹa因子和抗Ⅱa因子的变化。结果(1)ACS患者血浆抗Ⅹa因子和抗Ⅱa因子明显高于正常者(P<0·01)。(2)抗Ⅹa因子在LMWH注射后4h、24h、7d较注射前明显增加(P<0·01),注射后4h达高峰,以后逐渐下降;抗Ⅱa因子在LMWH注射后4h、24h、7d较注射前明显增加(P<0·01),在注射后24h达高峰。结论ACS患者血浆抗Ⅹa因子升高与ACS的发病机制及LMWH的干预作用有关。LMWH对Ⅹa因子的作用较Ⅱa因子强,且达峰时间短。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安宫牛黄丸联合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静脉泵注阿加曲班注射液,10 mg溶于100 mL生理盐水,持续静脉泵注3 h,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安宫牛黄丸,1丸/次,1次/d。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时间为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大脑平均血流速度和血液学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8(IL-8)]。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P0.05)。治疗后,两组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NHISS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Barthel指数、NHISS评分改善较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升高较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SE水平明显降低,BDNF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血清NSE、BDNF水平改善较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IL-8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TNF-α和IL-8水平均降低较为明显(P0.05)。结论安宫牛黄丸联合阿加曲班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调节血液学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羚羊角颗粒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8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苏州科技城医院收治的癫痫患儿12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62例)和治疗组(62例)。对照组口服左乙拉西坦片,起始剂量10 mg/(kg·d),2次/d,连用1周后以每周增加10 mg/(kg·d)的幅度调整剂量至30 mg/(kg·d),2次/d,维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羚羊角颗粒,4~5岁2.5 g/次,5~10岁3.75 g/次,10~13岁5 g/次,2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癫痫发作情况、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结果、血清金属基质蛋白-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水平以及儿童生活质量量表4.0(Peds QLTM4.0)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9.0%,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均显著降低(P<0.05),持续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且治疗组癫痫发作情况的改善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EEG显示痫性放电人数和总异常人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MP-9、NSE、S-100β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清MMP-9、NSE、S-100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eds QLTM4.0普适型家长代评量表中生理领域和心理社会领域评分及其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PedsQLTM4.0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羚羊角颗粒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能有效稳定患儿病情,改善脑部异常放电,减轻脑组织损伤,提升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4.
【摘要】 原发性肝癌(PH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也居高位。尽管肝癌诊断和治疗技术正在不断完善,肝癌的预后仍不甚理想。原因主要在于肝癌的早期检出率较低,使得根治性措施难以实施。血清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的血清学标志物。本文综合介绍其在肝癌诊断、疗效评价、预后监测等方面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5.
病例1男,55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利5 d,加重伴头痛1 d”于2013年9月13日入院。查体:神志清楚,运动性失语,初测智力、计算力明显下降。颅神经系统未见明显异常。左侧肢体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侧膝腱反射活跃,左侧Babinski征阳性。无颈抵抗。头颅CT示右侧额、顶枕叶散在低密度影,高低信号混杂(图1A);头颅MRI:右侧颞顶叶、临近额叶皮层及皮层下组织内可见囊片状等T1长T2信号影,其内可见脑回状短T1信号(图1B)。初步诊断:颅内病变性质待定。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孕妇血浆胎儿游离DNA进行无创性胎儿染色体非整倍性检测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3年9月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行无创性非整倍性产前基因检测的2433例名孕妇,孕周12-24w,均为单胎,年龄21-41岁。对无创性非整倍性筛查高风险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或脐静脉血穿刺,行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对筛查结果低风险者行电话随访其胎儿出生后情况,统计分析无创性产前非整倍性检测的准确性。结果2433例孕妇中,母体血浆胎儿游离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出42例胎儿染色体非整倍性高风险。其中33例通过羊膜腔穿刺或脐静脉血穿刺对比分析,27例21三体高风险者行有创性产前诊断,26例为47,XN,+21,l例为46,XN。2例18三体高风险者行进一步确诊,其中1例为47,XN,+18,1例为46,XN。2例i3三体高风险孕妇结果均与穿刺结果为46,XN。1例XO高风险孕妇与穿刺结果为45X[25]/46,XX[25]。1例XXY高风险孕妇结果为47,XXY。孕妇血浆中游离胎儿DNA检测结果阴性者2391例,经电话随访有效者2145例,截止至2014年4月30日,已出生的新生儿均未发现唐氏综合征患儿。无创性非整倍体检测对常见染色体非整倍体的检出率100%,灵敏废100%,特异度99.8,假阳性率0.33%,假阴性率为0,阳性预测值87.9%。结论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染色体非整倍性无创性检测具有很高的灵敏性,假阳性率很低,在胎儿染色体非整倍性疾病的产前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7.
目的了解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及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滴度之间的关系及意义,分析其在性病门诊中对各期梅毒检测的意义。方法对在医院门诊确诊的182例各期梅毒患者,同时进行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IgM)和RPR滴度的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的意义。结果检测的182例梅毒患者,其中一期梅毒患者IgM阳性率46.67%(14/30),RPR阳性率73.33%(22/30);二期梅毒患者IgM阳性率30.61%(15/49),RPR阳性率81.63%(40/49);隐性梅毒IgM阳性率2.91%(3/103),RPR阳性率61.17%(63/103)。结论RPR和特异性梅毒抗体IgM检测各有其优缺点,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对防止梅毒的误诊、漏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8.
目的〖KG*2〗观察小剂量阿加曲班治疗不同病因分型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HTH〗方法〖KG*2〗回顾性分析发病48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24例,按愿意接受阿加曲班治疗的患者依据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分型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42例,心源性栓塞型(cardiac embolism,CE)39例,小动脉闭塞型(small artery occlusion,SAO)38例。入院后7 d内每天给予阿加曲班注射液20 mg,同时联合阿斯匹林100 mg等常规治疗。于治疗前与治疗后7 d、14 d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HISS)量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量表评分,比较近期临床疗效;观察住院期间消化道、皮肤黏膜、颅内等部位出血以及病情恶化、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HTH〗结果〖KG*2〗3组治疗后NHISS评分均呈下降趋势,BI指数均呈升高趋势,CE组变化幅度最大,组间、时间点、组间·时间点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LAA组和SAO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HTH〗结论〖KG*2〗TOAST病因分型下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联合应用小剂量阿加曲班治疗均可获益,且不增加出血风险,其中CE类型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49.
50.
目的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新活素)对急性左心衰患者的疗效。方法 68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新活素组(33例)与常规组治疗组(35例)。两组均给予吸氧、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常规抗心衰治疗。新活素组给予新活素1.5μg/kg负荷剂量静脉推注,之后以0.01μg/(kg.min)微量泵入,持续48h。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中N末端钠尿肽前体(NT-proBN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浆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新活素组血浆NT-proBNP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急性左心衰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