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微血管基底膜损伤与明胶酶系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制备SD雄性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56只青年大鼠分为青年假手术组、青年模型组,56只老龄大鼠分为老龄假手术组、老龄模型组,其中青年与老龄模型组又分缺血3h和再灌注6、12、24h,3、6天时间点。观察脑微血管结构基底膜病理形态变化和明胶酶系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老龄假手术组大鼠脑皮质微血管结构基本正常,老龄模型组与同时间点青年模型组比较病理损伤较重。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RNA表达递增,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mRNA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1(TIMP-1)mRNA表达呈先增强后降低趋势。与青年模型组相同时间点比较,老龄模型组MMP-2、MMP-9mRNA表达水平增强;TIMP-1mRNA仅在再灌注24h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随着增龄,大鼠脑微血管基底膜损伤改变与MMPmRNA、TIMPmRNA的变化有关。老龄大鼠较青年大鼠病理损伤严重。  相似文献   
62.
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式简化的单中心临床经验。方法 2020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始有计划地对经股动脉途径TAVR(TF-TAVR)的术式进行进一步简化, 开展超声引导主入路穿刺, 桡动脉副入路、无导尿, 左心室导丝起搏等策略。本研究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10月之前3个月(2020年7—9月, 常规组)和之后3个月(2020年10—12月, 简化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相关数据、术后30 d随访结果,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93例, 常规组42例, 简化组51例。简化组中计划应用超声引导入路穿刺51例, 成功应用51例(100%);计划应用桡动脉副入路49例, 成功应用45例(92%);计划无导尿48例, 最终无导尿35例(73%);计划左心室导丝起搏12例, 最终成功应用11例(92%)。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器械成功率、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术后瓣膜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简化组的平均手术时间[(62.5±17.9)min 比(78.3±16.7)min, P<0.001]、手术室时间[(133.7±25.1)min 比(159.2±...  相似文献   
63.
目的 研究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纤溶酶原激活系词节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I/R模型,将老龄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脉通组、尼莫地平组,后三组又分为脑缺血3h和I/R6、12、24h、3、6d组。采用电镜、免疫组化和酶谱分析等法,观察各组脑徽血管结构、纤溶酶原激活系的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脑徽血管病理损伤明显,t-PA(I3h-I/R6d)、u-PA(I/R12h-6d)、PAI-1(yR6h-3d)表达水平显著增强。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组徽血管病理损伤明显改善,t-PA(I/R6h-3d)、u-PA(I/R12h-3d)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和PAI-1(I/R12h-3d)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强。各组PAI-l的酶谱分析比较,其量的变化与免疫表达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脑脉通对老龄大鼠脑VR徽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对纤溶酶原激活系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探讨乳头状弹力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3例乳头状弹力纤维瘤进行HE、免疫组化及弹力纤维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见肿瘤呈细乳头状,表面被覆单层扁平或立方内皮细胞,上皮形态规则.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31和CD34均(+),弹力纤维染色示乳头中心较多弹力纤维.结论 心脏乳头状弹力纤维瘤十分罕见,临床缺乏特征性症状和体征,手术切除标本后送病理组织学检查可确诊.  相似文献   
65.
 目的 探讨MMP-2(72KD)、MMP-9(KD)的活性与肝细胞癌(HCC)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利用酶谱和计算机软件检测并分析了32例肝细胞癌组织中MMP-2、MMP-9活性。结果 肝细胞癌72KD的水平(28.89±7.28)高于癌旁组(19.41±5.52),P<0.05;肝癌组62KD+72KD(55.46±11.64)与癌旁组(28.06±7.72)比较时,P<0.05。同时发现62KD恶性组(26.57±9.3)明显高于癌旁组(8.65±1.98),P<0.05;转移组62KD(34.72+13.52)明显高于非转移组(18±41)62KD/62KD+72KD;恶性组(0.47)明显高于癌旁组(0.31),P<0.01;转移组(0.53)明显高于非转移组(0.41),P<0.01。另外,肝细胞癌中92KD的水平(27.95±11.93)明显高于癌旁组(7.46±2.53),P均<0.01;转移组(35.59±13.67)高于非转移组(20.31±10.18)P<0.01。结论 结果提示MMP-2、MMP-9的水平及活性与肝细胞癌的浸润和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6.
目的:从Flk-1因子表达变化揭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血管再生机制。方法:SD雄性青年和老龄大鼠,随机分为青年假手术组、青年模型组、老龄假手术组、老龄模型组,模型组分为I 3h、I/R 1d、3d、6d、12d时间点。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等技术测定脑微血管密度(MVD)、微血管场面积、Flk-1蛋白及mRNA表达。结果:老龄假手术组MVD较青年假手术增高(P<0.01),老龄模型组I/R 1d、3d、6d、12d MVD、血管场面积较青年模型组降低(P<0.05,P<0.01)。青年模型组MVD于I 3h开始增加,I/R 6d达峰值,持续至I/R 12d;老龄模型组MVD自I 3h持续下降至I/R 12d。青年模型组I/R 1d血管场面积明显增加,I/R 1d~6d逐渐下降,至I/R 12d又明显增高;老龄模型组血管场面积于I/R 1d达峰值,后逐步下降。老龄假手术组Flk-1表达较青年假手术组增强(P<0.01),老龄模型组I 3h Flk-1表达较青年模型组增强(P<0.01),I/R 3d、6d、12d Flk-1表达较青年模型组减弱(P<0.01)。老龄模型组Flk-1表达逐步增强至I/R 1d达峰值,此后表达迅速减弱。青年模型组Flk-1表达峰值出现较老龄模型组延迟,I/R 3d表达最强,至I/R 12d表达仍能维持一个较高水平。老龄模型组I/R 3d、6d、12d Flk-1 mRNA表达水平较青年模型组降低(P<0.01)。青年和老龄模型组Flk-1 mRNA均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呈现出表达逐步增强的趋势,均于I/R 1d达到峰值。老龄大鼠Flk-1 mRNA表达于I/R 1d后迅速减弱,而青年大鼠至I/R 12d仍可维持一个相对高的表达水平。结论:老年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微血管生成能力明显减弱,其机制可能与促血管生长因子Flk-1的蛋白及其mRNA表达减弱有关。Flk-1表达在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增龄因素可能是导致Flk-1因子表达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7.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BBB)改变,并从对纤溶酶系统调节的影响方面探讨大黄苷元、BMSCs移植及其联合保护微血管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扩增BMSCs;大鼠随机分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术后3h再灌注24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入脑,大黄苷元灌胃用药;观察脑微血管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BMSCs移植后d7(早期)、d14(中期)和d28(后期)IgG和LN、tPA和PAI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微血管残缺、破损,脑组织IgG和tPA表达增强,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LN和PAI表达减弱,其中PAI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减弱趋势。与模型组比较,大黄苷元组d7、移植组d14和d28、联合组各时间点大鼠微血管结构改善明显;大黄苷元组各时间点的IgG和tPA表达均减弱,LN增强,d14的PAI表达增强;移植组d14和d28的IgG和tPA表达减弱,LN增强;联合组各时间点IgG和d14的tPA表达减弱,d7的LN和各时间点PAI表达增强。联合组d7的微血管结构较移植组完整,其d28的tPA表达分别较大黄苷元和移植组降低,d14和d28的LN、d7和d28的PAI-1均较大黄苷元和移植组增强。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微血管基底膜层连蛋白降解明显,BBB通透性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BMSCs移植后早期保护微血管受损的作用不明显,此后随移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大黄苷元可使BMSCs移植早期的作用提前及中、后期作用增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PAI-1表达以调节纤溶酶平衡,进而减轻微血管基底膜胶原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68.
目的:通过建立人星形细胞瘤细胞原代培养的方法,观察不同级别星形细胞瘤细胞的生长状态及形态学特点。方法:应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对不同级别的新鲜星形细胞瘤手术标本进行肿瘤细胞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通过调整培养参数,观察肿瘤细胞的生长情况,并从形态学及细胞免疫组化染色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Ⅱ级及以上的星形细胞瘤均成功进行原代细胞培养,Ⅲ及Ⅳ级星形细胞瘤还成功获得传代培养,并表达免疫组化GFAP,不表达Ⅳ胶原。结论:星形细胞瘤细胞的原代培养可以用胰酶消化法成功培养,培养显示,不同级别的星形细胞瘤其生长活性不同,与其恶性生物学行为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脑脉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I/R)明胶酶系调节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I/R模型,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脉通组、尼莫地平组,后3组又分为脑缺血3h和I/R6、12、24h,3、6d亚组。采用免疫组化和酶谱分析等方法,观察各组微血管结构、明胶酶及其抑制物的变化。结果脑脉通可降低模型组(I/R 24h~6d)MMP-2、MMP-9(I/R 12h~3d)的蛋白表达,提高模型组(I/ R 12h~6d),TIMP-1的蛋白表达。另外,各组MMP-2与MMP-9的酶谱分析比较,其量的变化与免疫表达规律基本一致。结论脑脉通对大鼠脑I/R微血管基底膜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对明胶酶系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84例非小细胞肺癌中nm23-H1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意义及预后的联系。方法:用免疫组化LSAB方法检测肺癌石蜡组织中nm23-H1的表达;结果:59.6%的腺癌和54.1%的鳞癌有nm23-H1的表达;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nm23-H1表达的阳性率为21.9%,而无淋巴结转移的肺癌中其表达率高达78.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nm23-H1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其可能抑制淋巴结的转移过程,是观察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