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6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 探讨经颅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对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神经损伤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80只C57BL/6J野生型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与中和组,采用血管夹夹闭小鼠颈总动脉构建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各组小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测定脑水含量、脑钠离子含量变化,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TUNEL检测...  相似文献   
72.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功能衰竭3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珊珊 《海南医学》2003,14(8):40-41
现将近6年来我院收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30例,就其临床特点、病理变化、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1996.2—2002.3我院收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共419例,并ARF者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15—68岁,平均 32.7±16.4岁,病程5.7~9.8个月,其中22例为首次发作,8例为复发性NS。所有患者均符合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条件,且均已排除继  相似文献   
73.
目的:评价玉屏风颗粒联合常规对症治疗对于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VIP、WANFANG DATA、Sinomed以及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收集玉屏风颗粒对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免疫功能影响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限截止至2016年5月。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8个研究,1845例患者。与对照组(常规对症治疗)相比,治疗组(常规对症治疗+玉屏风颗粒)在提升总有效率、抗体水平和T细胞水平上具有明显优势。结论:玉屏风颗粒联合常规对症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总体疗效优于单纯常规对症治疗。但是由于文献的质量不高,仍需要大样本双盲随机试验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4.
1病例资料女,20岁。因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无月经来潮和副性征发育入院。患者自幼发育即明显低于同龄人,在多家医院就诊,查生长激素水平低、骨龄落后、性激素水平低,长期被诊断为垂体性侏儒症或腺垂体功能  相似文献   
75.
<正>6例子宫圆韧带囊肿患者,年龄34~70岁,平均58岁,临床表现为腹股沟区无痛性、不易还纳包块,病程1~25年,左侧腹股沟区2例,右侧4例。专科检查:所有患者均可在腹股沟区扪及包块,位于耻骨联合的侧上方,皮肤及皮下组织下方,股总动、静脉内侧,大小约4cm×3cm~9cm×8cm之间,边界清,无明显压痛,质中等,可活动,平卧位时肿块变平坦,无明显缩小或消失,挤压后也不能回纳,其中1例较大肿块有囊性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腹股沟区囊性包块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纵切面往往呈梭形或  相似文献   
76.
77.
<正>1病历介绍患者,男,31岁,因车祸伤6h,左上肢、左侧胸部疼痛,不能活动,在当地医院行伤口包扎、输液后急送我院救治。专科体检:左肩部青紫、肿胀,有淤斑,左上臂中段青紫、肿胀,畸形明显,可触及骨擦感,闻及骨擦音,左侧肱动脉、桡动脉搏动消失,左上肢疼痛刺激无反应,左手指返红实验正常,左手皮肤温暖。  相似文献   
78.
间质细胞源性细胞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是骨髓间质细胞系产生的一种CXC类趋化蛋白,其不仅对免疫细胞具有趋化吸引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CNS)也起到重要的作用。CXCR4为SDF-1的特异性受体。SDF-1/CXCR4在发育中和成熟的CNS中均有表达,并通过促进神经前体细胞增殖、分化和移行,调节GABA能神经元、协助神经环路形成而对成年神经发生发挥作用。缺血性脑卒中时,SDF-1水平升高,并通过CXCR4促进新生神经细胞向受损区域迁移和定位,介导损伤后的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79.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板蓝根多糖 (Indigowoad Root Polysaccharide, IRP) 对SD系无初乳仔鼠十二指肠IgG+和SIgA+细胞表达的影响。方法40窝0 d仔鼠随机分为A~E组:(A)初乳组,(B)常乳组,(C)常乳 + 高IRP组, (D)常乳 + 中IRP组,(E)常乳 + 低IRP组。各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生理盐水,低、中、高剂量的IRP,于0、7、14、21、28 d随机取6只进行取材,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通过Moticam 2306图像处理系统对各实验组仔鼠十二指肠中IgG+和SIgA+细胞及分泌物的分布和面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gG+和SIgA+细胞首先出现于腺体周围固有层,然后在绒毛固有层、上皮细胞之间和肌层也有分布。IgG+和SIgA+细胞数量随日龄增大而增加,且C、D、E组的IgG+和SIgA+细胞数量在7~28 d高于B组。在7~14 d、14~21 d、21~28 d发挥最佳效果的组别依次为E、D、C组。结论IRP可以促进无初乳仔鼠十二指肠黏膜IgG+和SIgA+细胞的表达。随着日龄增大,发挥最佳免疫效应的IRP浓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80.
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侧支动脉的形成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剖宫产瘢痕妊娠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时发现侧支动脉形成的概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进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资料,并根据有无侧支动脉的形成将患者分成有侧支动脉组(34例)及无侧支动脉组(对照组,110例)。记录可能引起侧支动脉形成的各项参数,分别用t检验、χ2检验及Fisher精确检验法进行单因素分析,对P<0.20的参数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计算其相对危险度(RR)及95%可信区间(95%CI)。结果:有侧支动脉形成的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的发病率为23.4%。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胎盘前置(RR=78.556,95%CI:2.869~2 150.651,P=0.010)、盆腔炎症(RR=6.633,95% CI:1.595~27.592,P=0.009)、人流手术史(RR=18.381,95%CI:1.683~200.752,P=0.017)及子宫肌瘤或腺肌症(RR=12.580,95%CI:1.004~157.550, P=0.050)与剖宫产瘢痕妊娠侧支动脉的形成密切相关。结论:前置胎盘、盆腔炎症、人流手术史以及子宫肌瘤或腺肌症是剖宫产瘢痕妊娠患者侧支动脉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