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8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12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探讨临时起搏器在长QT综合征并发尖端扭转性室速中的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6月-2008年6月收治的59例长QT综合征并发尖端扭转性室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植入临时起搏器前后QTc及心脏事件(晕厥或非致命性心脏骤停)发作情况.结果:临时起搏器植入后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次数和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1),QT间期及QTc间期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临时起搏治疗可以有效地减少长QT综合征并发尖端扭转性室速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且操作简便,并发症少,起效迅速,效果稳定,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2.
【摘要】目的 观察射频消融手术(RFCA)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aroxysmal superventricular tachycardia,PSVT)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临床纳入2008年1月~2014年1月因PSVT入住我院心内科并行RFCA的患者55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54.1±9.3)岁,入院时PSVT平均病程(20.1±15.9)个月。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对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分比较,并按年龄和性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一般健康状况(GH)、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躯体疼痛(BP)、精力(VT)以及精神健康(MH)等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GH,57.9±14.3比35.8±15.7; PF,92.0±22.6比71.5±17.6; RP, 55.7±34.6比29.4±20.3;RE,75.5±37.3比27.7±25.4;SF,79.6±15.4比61.9±20.7;BP,74.9±10.6比62.7±6.5;VT,75.6±17.5比52.2±24.4;MH,89.6±21.4比71.2±30.9;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根据年龄进行对比,青年组(<45岁)GH、RP、VT评分明显高于中老年组(≥45岁),差异有显著性(P<0.05);根据性别进行对比,女性组GH、RE评分明显高于男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通过RFCA,能够显著改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且青年及女性改善程度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的影响及别嘌醇的作用。方法入选15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治疗情况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和别嘌醇组。3组均采用氨氯地平降压治疗,阿司匹林组在氨氯地平治疗基础上加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d,别嘌醇组在氨氯地平和阿司匹林组基础上再加用别嘌醇100mg/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月及6月后测量各组患者的血压和血尿酸的变化。结果治疗3月后,与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组和别嘌醇组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6月后,阿司匹林组血尿酸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468.2±31.4)比(371.6±26.1)μmol/L,P<0.05],别嘌醇组血尿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可引起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增高。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当中应用前景.方法 将未应用循证护理方法的2001年1月~2010年7月在我院我内三科收治的13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应用了循证护理方法的2001年1月~2010年7月在我院我内三科收治的13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研究分析护理效果差异.结果 通过对两组病例从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的满意度、平均住院天数的角度进行回顾分析对照,抢救成功率从71.2%上升到了92.4%,并发症发生率从52.5%下降到了29.3%,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从60.4%上升到了93.9%,平均住院天数从抢25±2下降到了14±2天,这些结果表明,应用了循证护理方法的病例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循证护理方法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后,护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心室间隔部起搏QRS波时限变化.[方法]选择2002年6月~2009年6月在我院心内科植入起搏器患者44例,按起搏部位不同分为RVA组和RVS组各22例.比较两组起搏前后心电图QRS波时限变化.[结果]两组起搏后QRS波时限均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VS组起搏后QRS波时限明显短于RV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心室间隔部起搏(RVS)起搏QRS波时限明显缩短,更符合正常生理状态,方法简便、安全、可行.探寻符合生理学的理想起搏部位和方式,减少和避免RVA起搏,促进心室激动的同步化必将成为未来生理性起搏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36.
国外几个大规模的循证医学实验研究如MosT研究、cToPP研究和uKPace研究结果都一致认为总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在DDD组和VVI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究其原因,非生理性起搏是其主要危害,生理性起搏是指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改变起搏方式、起搏部位等获得各心腔之间最好的同步性、最佳的心输出量、最理想的电生理稳定性,使起搏节律和血流动力学达到最接近心脏的正常生理状态。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选择右心室内接近正常传导系统的起搏位点,右室间隔部起搏是其研究的亮点。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经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和云南省圣约翰心脏病医院2008年7月~2010年1月收治的68例采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2006年7月~ 2008年1月采用传统手术治疗6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并发症、输血量及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死亡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38.
目的对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分别进行地尔硫草、硝酸甘油及联合用药,观察药物对于预防桡动脉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6例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地尔硫革组、硝酸甘油组、联合用药组,三组患者分别注射地尔硫革5mg、硝酸甘油200~g、地尔硫革5mg和硝酸甘油200txg,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住手术过程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情况,药物注射前后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的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对比不同药物对于预防桡动脉痉挛的临床效果。结果地尔硫草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为5.63%,硝酸甘油组为5.49%,而联合用药组仅为1.23%,组间比较联合用药组患者的桡动脉痉挛发生率较地尔硫草组、硝酸甘油组显著降低,而地尔硫革组、硝酸甘油组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联合用药组用药前后患者的血压、心率间差异无显著性;联合用药组、硝酸甘油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与地尔硫革组相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结论在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联合使用地尔硫革和硝酸甘油能够更好地预防桡动脉痉挛,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牛,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39.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4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安装起搏器前后的舒张早期、晚期峰值速度Ea与Aa,Ea/Aa值,LVEF值。结果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S组患者术后心功能逐渐改善,术后Ea及Ea/Aa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RVS组LVEF、Ea及Ea/Aa均明显高于RV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患者同期左心室功能、同步性与血流动力好于RVA起搏者。与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心功能的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0.
目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室电极植入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6例需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按照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安装起搏器前后的心电图QRS波群、射血分数(EF)、二尖辩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的比值(E/A).结果: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QRS波群无显著性差异.术后,两组患者的QRS波群宽度都有所增加,但RVA组患者心电图Ⅱ导联的QRS波宽度明显宽于RVS组患者心电图的QRS波宽度(P<0.05).术前,RVA组患者和RVS组患者的EF、E/A比值无显著性差异.术后,RVA组患者的EF、E/A均明显降低(P<0.05),RVS组的EF、E/A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与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室间隔起搏更有利于保持患者双心室的同步性和心功能的稳定,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