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分析与评价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希氏束起搏植入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华中阜外医院拟在三维标测系统下行永久希氏束起搏的患者30例,平均年龄59.2岁,其中男性17例。对希氏束起搏手术相关研究指标进行分析,包括希氏束起搏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时间,导线参数,术前、术后QRS波宽度等。结果根据希氏束导线的植入部位,将患者分为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20例(仅夺获希氏束)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10例(夺获希氏束和希氏旁心室组织)。采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希氏束起搏手术时间平均为113 min。术中X线曝光时间: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为(6.20±4.02)min,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为(5.30±4.59)min,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其中有4例患者为完全零射线手术。术中测试参数: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阻抗平均为(666.50±81.00)Ω,感知平均为(3.30±0.63)mV,阈值平均为(1.80±0.50)V;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阻抗平均为(598.00±112.33)Ω,感知平均为(7.40±0.99)mV,阈值平均(1.21±0.41)V,两组在阻抗、感知、阈值方面比较P值分别为0.065、<0.050、0.003,提示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和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在感知、阈值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希氏束起搏组具有更低的感知以及更高的阈值。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希氏束导线的参数相对稳定。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导希氏束起搏植入可实现几乎"零X线曝光量",植入参数理想,效果稳定,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2.
患者女,38岁.因二氧化碳中毒昏迷,头枕于火盆约10min致头部烧伤,面积约23 cm × 18 cm,Ⅲ度.伤后在当地医院行焦痂切除颅骨钻孔术,术后15 d钻孔处未见肉芽生长,确诊为颅骨全层烧伤(图1a),转入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全军烧伤研究所治疗.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慢性压力超负荷兔左心室肌中层细胞动作电位的变化。方法新西兰兔32只,随机分为缩窄组和假手术组,采用肾上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兔左心室压力超负荷模型。术后8周胶原酶两步消化法分离获取左心室中层单个心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中层细胞膜电容、动作电位(AP)。结果术后8周,与假手术组比较,缩窄组中层细胞膜电容增加34.0%(P<0.05),APD90延长30.6%(BCL=2s,P<0.05),APD呈现更明显的频率依赖性,且更易发生早期后除极(EAD,BCL=2s)。结论慢性压力超负荷兔左心室肌中层细胞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可能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4.
自制双腔胃镜治疗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制双腔胃镜制作方法、特点及急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 在电子胃镜外附加冲洗管制成能在冲洗、吸引同时进行治疗的双腔胃镜。将 34例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双腔胃镜组及单腔胃镜组。并将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疗效无显著差异 (p>0 .0 5 ) ,但双腔胃镜组的止血时间、出血量明显低于单腔胃镜组 (p<0 .0 1,p <0 .0 0 1)。结纶 双腔胃镜急诊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止血快 ,疗效好 ,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75.
临床上15%~18%的胆囊结石合并有胆总管结石[1].传统观念认为,胆总管结石是胆总管探查的绝对手术指征.腹腔镜的问世和十二指肠镜技术的进步,给胆囊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带来进步.现将本院自2003年11月至2008年10月采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联合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31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6.
目的报道三尖瓣环非间隔部位起源的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体表心电图特点及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方法 5例房速均被证实起源于三尖瓣环下侧壁部位并行射频消融治疗。影像学消融靶点位于三尖瓣环,局部电图可见A波和V波,且A∶V<2,V波的振幅>0.5mV。结果 5例房速均射频消融成功,部位位于三尖瓣环下侧壁,靶点局部A波激动时间领先体表心电图P波起点(48±16)ms,AV比值(0.5±0.4)。三尖瓣环下侧壁起源的房速P波特点:I、avL、aVR导联P波正向,Ⅱ、Ⅲ、aVF导联P波负向,V1~V6导联P波负向。结论三尖瓣环非间隔部位是右房房速的一个重要起源点,其体表心电图有明确特征。  相似文献   
77.
阿斯匹林、噻氯匹啶与缺血性心脏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 ,血小板凝聚、血栓形成在缺血性心脏病(IHD)综合征病理生理上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证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表面的内皮损伤和功能失调 ,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下 ,斑块的溃疡破裂 ,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生成 ,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 Syndromes,ACS)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 [1-2 ]。激活的血小板为内源性凝血途径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合适的“固相表面”;,释放的 PAI- 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 1) ,可拮抗 t 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的溶血栓作用 ,PF4(血小板第 4因子 )可中和分布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糖胺聚糖 (GAG…  相似文献   
78.
病毒株的选择:从34株肾综合症出血热(HFRS)病毒中选择出三株对小乳鼠毒高(log LD56 ≥ 10-8.5),在鸡胚细胞中繁殖好(log TCLD56>10-10)的疫苗株:41D,A16,R63。  相似文献   
79.
目的探讨常春藤皂苷元(Hederagenin)对人胶质瘤(Glioma)细胞株U251MG凋亡的影响和机制。方法应用不同剂量的Hederagenin作用于人胶质瘤细胞株U251MG 48 h后应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性。U251MG细胞分为实验组(给与80 μg/ml Hederagenin干预)及对照组[给与无血清的杜尔伯科改良伊格尔(DMEM)培养液],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U251MG细胞凋亡及迁移侵袭相关蛋白的变化。多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两组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MTT结果显示, 实验组U251MG细胞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随药物剂量增加效应更加明显(F=288.946, P<0.01)。流式细胞术(FCM)结果显示, Hederagenin作用于U251MG细胞48 h后实验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1.07±4.85)%比(5.12±1.52)%, t=7.687, P<0.01], 实验组细胞的迁移率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80.
母乳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与母乳性黄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母乳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活性在母乳性黄疸(BMJ)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对14例BMJ患儿停母乳,改配方乳喂养3 d,后继续哺煮沸后母乳(灭活乳)3 d。于哺配方奶前、哺配方奶3 d末、哺灭活乳3 d末,分别采集不同乳类和粪便,测定-βGD活性,同时测定血清胆红素浓度。结果1.母乳-βGD活性为(87.60±44.67)U/mL,配方乳为(2.99±2.67)U/mL,灭活乳为(2.76±2.03)U/mL;母乳-βGD活性与配方乳和灭活乳比较均有非常显著差异(P均<0.001);配方乳β-GD活性与灭活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于哺配方乳前、哺配方乳3 d末、哺灭活乳3 d末,测定粪便-βGD活性分别为(310.12±131.98)、(326.86±138.26)和(337.91±143.21)U/g,组间无显著差异(F=0.033 P>0.05)。3.继续哺灭活乳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持续下降,无1例出现反弹。结论1.母乳-βGD不是肠道内-βGD的主要来源,可能与BMJ发生关系不大。2.母乳中的一些加热可灭活因子可能与BMJ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