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315篇 |
免费 | 3328篇 |
国内免费 | 88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85篇 |
儿科学 | 853篇 |
妇产科学 | 319篇 |
基础医学 | 3873篇 |
口腔科学 | 753篇 |
临床医学 | 11573篇 |
内科学 | 5922篇 |
皮肤病学 | 635篇 |
神经病学 | 2253篇 |
特种医学 | 482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19篇 |
外科学 | 3763篇 |
综合类 | 32628篇 |
预防医学 | 11176篇 |
眼科学 | 1067篇 |
药学 | 11585篇 |
41篇 | |
中国医学 | 6193篇 |
肿瘤学 | 31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63篇 |
2023年 | 690篇 |
2022年 | 721篇 |
2021年 | 1077篇 |
2020年 | 762篇 |
2019年 | 490篇 |
2018年 | 803篇 |
2017年 | 905篇 |
2016年 | 778篇 |
2015年 | 670篇 |
2014年 | 16723篇 |
2013年 | 1266篇 |
2012年 | 573篇 |
2011年 | 382篇 |
2010年 | 254篇 |
2009年 | 163篇 |
2008年 | 34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4490篇 |
2002年 | 23651篇 |
2001年 | 27070篇 |
2000年 | 4285篇 |
1999年 | 2583篇 |
1998年 | 1963篇 |
1997年 | 1779篇 |
1996年 | 1360篇 |
1995年 | 1658篇 |
1994年 | 986篇 |
1993年 | 1303篇 |
1992年 | 808篇 |
1991年 | 619篇 |
1990年 | 817篇 |
1989年 | 645篇 |
1988年 | 90篇 |
1987年 | 66篇 |
1986年 | 95篇 |
1985年 | 74篇 |
1984年 | 42篇 |
1983年 | 55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1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目的:探讨用针刀治疗疝修补术后切口疼痛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5月,山西省一○九医院对193例疝手术后切口疼痛的患者分别应用药物治疗、局部阻滞及针刀治疗,观察其疼痛治疗结果。结果三组患者比较,针刀治疗慢性疼痛效果明显优于药物治疗及局部阻滞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65、6.081,P=0.016、0.014)。结论应用针刀治疗疝修补术后切口疼痛明显有效,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 探讨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形成早期b-FGF、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以50Gy^60Coγ射线单次局部照射建立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动物模型,以手术方法建立单纯皮肤伤口动物模型,采用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伤口及溃疡组织内b-FGF、VEGP及其受体的表达。结果 创伤组织后5-10d,肉芽组织内b-FGF、VEGF表达呈强阳性;照射后21-28d,放射性溃疡肉芽组织内b-FGF、VEGF表达呈阳性,但较创伤后5-10d明显减弱。结论 辐射诱导的b-FGF、VEGF表达减弱与急性放射性皮肤溃疡愈合延迟有关。 相似文献
84.
临床核酸检验实验室的基本质量控制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年来 ,随着人类和病原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 ,越来越多的碱基序列被高精度地确定 ,为采用核酸技术进行人类遗传病和传染性疾病的检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国内外能进行基因诊断的遗传病已逾百种[1,2 ] ,美国最近修订的性病诊断标准也已将核酸指标列为确诊依据之一[3] 。核酸检测的临床应用在理论上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方便快速及应用范围广等特点[4] ,无疑将是世界范围内临床诊断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在我国 ,临床核酸检测大约起始于 80年代中晚期 ,当时检测的主要是少数遗传性疾病 ,如镰形细胞贫血症、地中海贫血等。 90年代初 … 相似文献
85.
86.
87.
大段同种异体骨骨折修复的过程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观察大段同种异体骨骨折修复过程和特征。方法 采用新西兰大白兔32只切除股骨干和骨膜2cm,植入深低温保存的中间被截断的同种异体骨,用直径3mm髓内针固定,术后2、4、8、16周分别行X线摄片、组织学、四环素荧光标记检查。结果 异体骨骨折修复是建立在异体骨活化基础上,术后2、4周骨折端不形成骨连接,8、16周两骨折端及周围均被纤维组织、软骨细胞、编织骨填充,从而构成内、外骨痂连接、但显低于异体骨与宿主骨的结合部(P<0.05)。结论 异体骨骨折修复与异体骨的活化密切相关,术后异体骨周围电磁场刺激等,促进了异体骨活化,有利于骨折修复。 相似文献
88.
89.
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与护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术后患者疼痛是疾病本身和手术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复杂的生理反应。随着护理科学的发展 ,增进病人舒适程度正成为整体护理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 ,疼痛一直被认为是术后影响舒适的主要原因[1 ] ,因此护士应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 ,有效参与镇痛 ,帮助患者安全地渡过围手术期 ,减少并发症 ,早日康复。1 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1 .1 口述分组评分法 (VRSs) VRSs由一系列描述疼痛的形容词组成 ,最轻的疼痛为 0分 ,以后每级增加 1分 ,所以每个形容词都有相应的评分。病人总的疼痛程度就是最适合该病人使用的疼痛形容词所代表的数字。四点口述分…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