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29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目的 探讨电子交叉配血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及推广价值.方法 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健康献血者进行抗体筛查,采用微孔板(96孔)进行血型鉴定(包括ABO血型、Rh血型全套),并分类建立献血者数据库.根据受血者ABO和Rh血型鉴定以及特异性抗体鉴定结果,按照电子交叉配血的原理选用ABO和Rh血型完全相同的库存悬浮红细胞备用,并以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试验验证.结果 抗筛阴性的、抗筛特异性阳性(仅限Rh血型系统抗体)的临床配血标本可根据患者血型信息(包括ABO血型、Rh血型全套)查找与猷血者血型信息相符的血拟发放;电子交叉配血与血清学交叉配血相比,两者结果相合率为100%,且电子交叉配血时间明显缩短.结论 电子交叉配血的建立和实施是可行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与血型血清学相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2.
在临床输血中,输注ABO不相合的红细胞(RBC )会导致严重的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临床上主要采用 ABO同型RBC输注;ABO 非同型 RBC和血浆输注在临床很少采用。紧急情况下可以供者RBC与患者血浆血型相合或大量血浆输注时与患者RBC血型相合,而不管患者体内抗A或抗B的存在。血小板输注时 ABO相合的重要性一直是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1]。我国要求按照血小板ABO同型输注,对于单采血小板,可不考虑血型,优先考虑是否与受血者RBC血型相合[2]。美国等国家血小板常规输注无需考虑ABO血型,这具有两方面的优点:第一是可供性,ABO同型血小板并不是总能常规保障充足供应,或在紧急情况下患者 ABO血型未知;第二是避免血小板浪费,因为血小板仅5d保存期,常无法满足ABO同型发放方式。但另一方面,ABO非同型血小板输注可能导致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急性溶血、发热、同种异体免疫反应、炎症和降低有效性[1]。本文综述ABO血型对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评价。  相似文献   
183.
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前后的全血在不同保存时间内的质量影响。方法取400mL全血45例,分为3组,第1组未过滤去白(对照组),第2组6h内过滤去白(实验1组),第3组24h内过滤去白(实验2组),随后将每组全血用无菌接驳机分成4份,并存放在(4±2)℃冰箱,在保存第1、7、14、21天各取一份进行体外质量评估,检测血细胞计数及生化指标含量。结果三组全血随着保存天数的延长,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氢离子浓度(pH)、刚性指数的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计数(PLT)、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浆葡萄糖(GLU)、Na+随着保存天数的延长而显著下降,氧分压(PO2)、乳酸(Lac)、游离血红蛋白(FHb)、K+随着保存天数的延长则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血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其质量也随之下降,全血应当尽早输注。  相似文献   
184.
徐婷  喻荷莲  罗阳  李兵  赵树铭  蒋天伦 《重庆医学》2015,(26):3672-3674
目的:分析重庆市某三甲医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为艾滋病防控相关决策提供证据。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重庆市某三甲医院 HIV 感染情况进行整理,统计 HIV 感染率并分析人群特征。结果2007~2013年度,重庆市某三甲医院 HIV 感染者新增1114例,各年增长速度分别为53.7%、55.9%、49.7%、38.9%、35.2%、23.8%和22.4%;新增 HIV 感染者男女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婚姻状况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已婚者居多(78.5%);各年龄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49岁年龄组的比例在各年都最高;文化程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文化程度 HIV 感染者的比例髙(60.5%),但高文化程度 HIV 感染者构成比有增加的趋势。传播途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传播(包括同性和异性)感染比例大(88.6%),且有逐年上升趋势。结论2007~2013年重庆市三甲医院 HIV 感染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应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重点关注文化程度较低的青年男性人群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5.
应用输血新技术提高输血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武存  赵树铭 《重庆医学》2007,36(24):2471-2472
输血是临床各科,尤其是外科日常应用的重要救治技术之一。血液含有多种细胞、蛋白以及凝血因子等,输血应用得当,疗效显著;然而输血也存在一定风险,有些输血不良反应或血源性疾病,危及受血者生命。因此,,临床医师和供血机构医务人员,应十分重视输血的安全性,为患者权衡利弊,应用和提供最适宜的输血方法,输最必需的血液成分,获取最好疗效,最大限度地规避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186.
目的调查重庆地区献血者中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I型(HTLV-I)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ELISA、HTLV-I抗体明胶颗粒凝集反应试剂盒和蛋白印迹技术对1 462名无偿献血者进行了HTLV-I检测.结果在1 462份样品中,经明胶颗粒凝集反应检测的有1 282份;ELISA检测的样品有180份,出现阳性结果1例,对该例阳性样品用明胶颗粒凝集反应和蛋白印迹法检测为阴性.结论 1 462例重庆地区献血者中未见HTLV-I感染.  相似文献   
18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信息科学和计算机技术已深入到社会各项工作之中。在医疗行业中 ,计算机管理已成为医院优化管理的有效手段 ,提高了工作质量与效率 ,网络工程则是提高计算机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我校在两年前正式启用了“军字一号”网络工程 ,其中“采供血管理子系统”使我校采供血机构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 建立和完善了军队采供血网络系统  “军字一号”网络工程在军队医疗系统中的建设和使用 ,使我校医疗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了加强和完善军队采供血机构的建设 ,我们在全军医疗系统中率先安装和使用了“军字一号”工程“…  相似文献   
188.
目的探讨经硅酸钠修饰后用作抗体微矩阵载体的玻璃基片对血型抗体的吸附能力。方法用硅酸钠溶液在玻片上形成一层膜,再酸化以形成硅酸,然后用红细胞血型抗体包被后,以可与其发生特异性抗原抗体免疫反应的对应红细胞作反应指示剂,检测经硅酸钠处理后的玻片对血型抗体的吸附能力,以及血型抗体的免疫活性。结果红细胞血型抗体可以牢固的结合在硅酸钠处理过的玻片上,并且可以与其对应的红细胞抗原发生免疫学反应。结论经硅酸钠处理的玻片对血型抗体有很高的结合效力,同时抗体仍保持很高的免疫活性,因而可充当蛋白质抗体微矩阵基片。  相似文献   
189.
医学检验中应加强"输血医学"的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血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用于临床是Landsteiner发现红细胞ABO血型系统开始的,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由于医学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成为医学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专科,通常称之为输血医学(TransfusionMedicine)。这门学科是集中运用医学和技术手段研究血液及其成分(包括生物技术制品)如何完全有效地输给患者,使患者受益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到血液学、免疫学、传染病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移植生物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病毒学及生物工程学等有关学科;同时,献血者的征集、献血动机、采集血液…  相似文献   
190.
目的探讨全血分离白膜静置2h后,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白膜袋及静置室温过夜保存白膜袋,对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及血小板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24份400mL新鲜全血进行容量检测和血常规计数,随机选取其中53份当日分离白膜静置2h后置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为实验组,剩余71份当日分离白膜后静置室温过夜保存为对照组,两组白膜于次日制备浓缩血小板。然后对两组浓缩血小板进行p H、葡萄糖、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相对变化率(HSR)的测定。结果白膜振荡过夜保存和静止过夜保存后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23±2.21)×10~(10)和(7.17±2.08)×10~(1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血小板回收率则是实验组为68.69%±19.21%,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回收率62.07%±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H值分别为7.23±0.08和7.12±0.14,GLU(mmol/L)分别为20.57±1.26和19.32±1.4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65%±3.02%和88.82%±3.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浓缩血小板HSR为81.50%±8.57%,明显高于对照组浓缩血小板74.3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式放置白膜袋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但血小板回收率和体外功能检测指标HSR显示白膜静置后振荡过夜方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可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