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29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31.
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因子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肝移植手术前后不同时间凝血因子的变化,了解肝移植术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恢复情况. 方法 对本院95例肝移植患者术前1 d,术后1、3、5、7 d不同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平均凝血酶原时间(INR)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分析,PT、APTT、FIB、INR术后1 d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Pr、AFFF、INR术后3、5、7 d与术后1 d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TT术后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术后第1天PT、APTT、INR明显延长,FIB含量低于正常值;胛、FIB、APTT、INR在术后3~7 d逐步恢复接近正常值,说明肝移植术后7 d各种凝血因子可基本恢复到正常值.  相似文献   
132.
B型全血加入不同剂量O型全血后游离血红蛋白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B型全血加入不同剂量O型全血后在37℃与室温条件下游离血红蛋白的变化,随机抽取4℃保存24小时B型全血两人份,分别分装为60 ml,按不同比例加入O型全血9、12、15、18 ml置入100ml塑料血袋内混匀后,分别放置在37℃孵箱和室温条件下,间隔15分钟摇动1次.分别在1、2、4、8和12小时留取标本做游离血红蛋白检查.结果表明B型全血加入不同剂量O型全血,在12小时内游离血红蛋白量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不管是室温还是37℃条件下,1 小时以后均有显著性差异,一袋B型全血在室温与37℃条件下放置1-8小时无明显差别(P>0.05),到12小时P<0.001.另一袋在室温与37℃条件下放置1小时P>0.05,2-8小时P<0.001,有明显差别.结论在B型全血中加入O型全血,放置12小时不会引起游离血红蛋白升高.在室温与37℃存放8小时后接近和超过存放2天的水平170.4 mg/L,这提示血液采集后应尽快置入2-4℃冷藏,减少红细胞的分解代谢、衰老裂解而释放更多的FHb及其它代谢物质对机体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3.
目的评价室温新鲜全血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血浆再制备冷沉淀的质量。方法实验组为24例,新鲜全血(400 mL)置室温于<8 h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后所得的血浆,冰冻保存。对照组1为12例,常规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冰冻保存。对照组2为12例,新鲜冰冻单采血浆,血浆单采完毕分装为200 mL/袋并立即冰冻保存。3组血浆按常规制备冷沉淀,评价其质量:外观、凝血因子FⅧ及Fib的含量;血细胞残留量。结果 3组冷沉淀外观均正常;WBC含量在3组间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1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FⅧ(81.76±34.07)IU较低,Fib(202.63±48.58)mg及Plt(7.81±5.81)×109均较高。与对照组2比较:实验组凝血因子FⅧ含量相当,Fib(202.63±48.58)mg较高、Plt(7.81±5.81)×109较低。结论全血来源的制备浓缩血小板后的冰冻血浆还可以用于冷沉淀的制备,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34.
冰冻和常规保存机采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研究冰冻和常规保存的机采血小板在血液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患者使用常规保存血小板171个治疗量,490例患者使用冰冻保存血小板591个治疗量,比较血小板输注有效率(CCI)和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常规和冰冻存机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57.3%和52.5%;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93.6%和85.1%。未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结论:输注机采血小板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常规保存机采血小板较冰冻保存机采血小板对血液病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5.
链置换扩增(SDA)压电DNA传感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构建链置换扩增(SDA)压电DNA传感器,研究其响应特性,方法:(1)将SDA与压电DNA传感器结合,建SDA压电DNA传感器结合技术。(2)以结构菌IS6110片段为检测对象,研究SDA压电DNA传感器的响应特性,结果:(1)SDA压电DNA传感器的响应信号达到500Hz左右;(2)SDA压电DNA传感器出现频率下降的时间长度(响应时间)与加入的检测核酸的浓度相关;(3)不同浓度检测核酸(靶核酸)导致的频率下降绝对值差别不大。结论:SDA压电DNA传感器能直接检测基因组DNA;其响应时间与检测物(靶核酸)的加入量相关,可以用作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36.
输血医学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在临床医学中如何设置临床输血医师的工作范围和责任,对推动输血医学的发展,满足以患者为中心的临床医疗的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7.
赵树铭 《中国输血杂志》2012,(10):1066-1069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1个重要手段.临床输血最关注的是安全、及时和有效.现有的输血相关病原体检测技术已发展到采用第4代ELISA和核酸技术,使得病原体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性已大为提高,血液的安全性从控制病原体感染的角度已达到极高水平.而输血安全从红细胞血型相容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因为目前临床仅仅要求ABO和Rh(D)相容性输血.如果能扩充到其它血型抗原系统的相容性输血,则更可能减少输血产生同种抗体的几率和提高输血治疗的效果,真正达到个体化输血治疗的目的.临床输血治疗的效果还与是否及时输血密切相关,因此,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精确的血型鉴定与抗体筛查为基础的电子交叉配血更能快速实现临床的紧急输血.  相似文献   
138.
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对24例患者或供者,使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对采集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每例采集2~3次,共58次,出现不良反应14次(24%),其中以枸橼酸盐毒性反应最多(13次),发热反应1次,经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后,不良反应消失.24例均能采集到足量的单个核细胞,顺利完成移植.结论外周血干细胞采集过程中可能出现不良反应,以枸橼酸盐毒性反应最多,处理不当,采集难以顺利进行.为确保采集成功,必须做好采集前准备、控制处理血液总量(终点量值)、全血流速及抗凝剂比例,并注意预防和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39.
目的了解血小板制剂使用情况,探讨进一步做好血小板制剂的保障供应工作.方法统计分析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血小板制剂使用情况.结果血小板使用量共6409袋,血型比例由多到少依次为O 型、A 型、B 型、AB 型,O 型最多,2274袋,占血小板使用总数的35.48%,AB 型最少,679袋,占10.60%.新鲜单采血小板4857袋,占总使用量的75.78%,冰冻单采血小板1552袋,占24.22%.结论应做好不同血型单采血小板储备,保障临床血小板制剂的供给.  相似文献   
140.
1 概述随着对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是生命的基础,细胞健康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疾病康复也做了新的定义:治愈疾病最根本的途径是修复细胞、改善细胞代谢、激活细胞功能.由此可见,疾病康复的标准已经要求达到细胞康复的水平.因此有科学家形象地说:20世纪是药物治疗的年代,21世纪将是细胞治疗的年代.这也将为输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更广更宽的舞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