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3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6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8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立普妥)对老年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6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成Ⅰ组(阿托伐他汀10mg)和Ⅱ组(阿托伐他汀20mg),每组各30例。治疗24周后,详细记录两组颈动脉斑块的部位、数目、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生化(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值。结果24周后,Ⅰ组、Ⅱ组TC、LDL—C显著降低,HDL—C升高;颈动脉粥样斑块数量减少,面积缩小,IMT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0mg或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及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减少斑块数量,减小斑块面积、稳定斑块,但半年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2.
目的研究健脑益智胶囊对外伤性脑出血患者脑脊液中IgG(IgG-CSF)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7例符合要求的外伤性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3日组、7日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之上,3日组和7日组分别于受伤后第3日和第7日给予口服或鼻饲健脑益智胶囊。分别于入院后3、7、10、14d观察意识状况,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测定IgG-CSF蛋白含量。结果用药后3日组与对照组比较,第7日、10日、14日IgG-CSF明显降低。7日组与对照组比较:第10d、14d IgG-CSF明显降低。结论健脑益智胶囊早期使用,能降低IgG-CSF的含量,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减轻继发性损伤从而改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3.
目的:探讨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38例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进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所有患者经改良翼点入路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术。结果:显微镜下肿瘤全切24例,近全切14例,无死亡,术后患者不适症状减轻,随访两年,38例中6例复发,无死亡病例。结论:手术切除肿瘤是内侧型蝶骨嵴脑膜瘤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改良翼点入路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44.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ep iderm al growth factor,EGF)对一膜表面稳定表达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 receptor,EGFR)细胞系CHO-EGFR-GFP1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台盼蓝染色计数活细胞数观察不同浓度EGF刺激48 h后细胞增殖情况;PI染色一步法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浓度EGF刺激48 h和100 ng/mL EGF刺激不同时间细胞周期改变以及细胞凋亡,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流式细胞术测定GFP(green fluorescent prote in,绿色荧光蛋白)平均荧光强度判定EGFR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低浓度的EGF可促进CHO-EGFR-GFP1细胞增殖,而高浓度EGF刺激则引起CHO-EGFR-GFP1细胞失去黏附、细胞周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以及抑制细胞增殖;高浓度EGF以一种剂量依赖性方式同时上调EGFR的表达和引起细胞凋亡。结论不同浓度EGF对CHO-EGFR-GFP1细胞生长特性影响不同,高浓度EGF刺激引起肿瘤细胞失去黏附可能是导致肿瘤细胞容易脱落、发生转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5.
白花蛇舌草及其提取物在体内外实验中均体现出显著的抗脑胶质瘤作用,其有效成分主要为萜类、黄酮类、蒽醌类。白花蛇舌草及其有效成分抗脑胶质瘤的潜在机制主要包括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抑制血管生成、阻断信号传导通路、增加化疗药物敏感性、调控炎症及肿瘤微环境、调节人体免疫功能等。虽然对于白花蛇舌草治疗脑胶质瘤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其药效物质基础、相关靶点通路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验证。通过系统梳理白花蛇舌草及其有效成分抗脑胶质瘤的药理作用机制,以期为抗脑胶质瘤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6.
健脑益智胶囊治疗重型脑挫裂伤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健脑益智胶囊对于重型脑挫裂伤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重型脑挫裂伤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3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伤后第3d开始加用健脑益智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GCS评分和第7dCT变化,第28d生活能力评分,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存活患者68例,治疗组较对照组第14dGCS评分明显提高,患者意识障碍改善情况明显好转;第7dCT检查脑水肿程度轻度者明显增多,重度者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者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8d生活质量评分,轻度功能障碍者明显增多,中度功能障碍者明显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功能障碍和死亡者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脑益智胶囊具有减轻脑水肿,促进血肿吸收,改善微循环,保护神经细胞等作用,对于重型脑挫裂伤患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7.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大黄对脑水肿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数据库(TCMSP)获取大黄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在Uniprot数据库寻找大黄靶基因,并与GeneCards、OMIM及TTD等数据库筛选得到的脑水肿疾病靶点,通过建立药物靶基因与疾病靶点venn图寻找共有基因靶点;运用Bisogent对共有基因靶点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运用拓扑方法分析关键靶点及药物-成分-靶点网络中的关键成分。通过Metascape对共有基因靶点进行GO分析及KEGG分析,构建靶点-疾病-通路关联图,揭示高频药物治疗脑水肿的潜在作用机制。结果 通过TCMSP获得大黄30种活性成分,113个靶点;脑水肿疾病靶点1 691个,二者共同靶点共45个,其中较为关键的活性成分包括2-羟基丙酸、芦荟大黄素、β-谷甾醇、L-羟基丁酸、泽兰黄醇等;关键靶点包括HSP90AA1、APP、ESR1、CUL3、HSP90AB1、XPO1、EGFR等。涉及的传导途径主要包括癌症蛋白多糖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等。结论 研究表明大黄治疗脑水肿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抑...  相似文献   
148.
动态血压监测评价卡托普利和贝那普利降压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圣君  赵晓平 《四川医学》2005,26(12):1448-1449
卡托普利和贝那普利都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国外研究表明,两药可有效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但对两种药物的降压谷/峰比值进行比较很少报道。本研究对两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应用卡托普利和贝那普利治疗8周并比较其收缩压及舒张压降压的谷/峰比值。  相似文献   
149.
目的分析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TBI)患者大骨瓣减压(decompressivecraniectomy,DC)术后的预后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21例DC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1个月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分为预后不良组(n=72)和预后良好组(n=49),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瞳孔变化、术前中线移位、术前基底池形态、术前血糖等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间受伤至手术时间、入院时GCS评分、瞳孔变化、术前中线移位、术前基地池形态和术前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因素,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别为入院时GCS评分、瞳孔变化、术前中线移位、术前基地池形态、受伤至手术时间和术前血糖。结论sTBI患者DC术后的预后与入院时GCS评分、术前中线移位、术前基地池形态、瞳孔变化、受伤至手术时间和术前血糖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5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10mg,qd及20mg,qd治疗60~80岁且伴颈动脉内膜中层(IMT)增厚或斑块形成的老年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140例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qd或20mg,qd治疗,连续用药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检测血脂、血清肌酐(cr)、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及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IMT厚度或斑块大小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6个月后,2组LDL-C和TC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IMT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内动脉I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10mg,qd或20mg,qd对60~80岁且伴IMT增厚或斑块形成的老年患者的降脂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好;但对IMT的作用在颈动脉各部位的改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