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39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西藏高海拔地区藏民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35例藏民患者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使用计算机辅助分析软件分析其冠状动脉特点,比较16例接受介入治疗的藏民患者与平原地区患者在冠脉病变、支架选择方面的差异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西藏高海拔地区藏民患者冠状动脉近端(非狭窄段)内径较粗大,非冠心病组前降支(LAD)近端平均直径大于冠心病组(P<0.05);置入26个冠脉内支架平均直径为(3.25±0.46) mm,支架平均长度为(18.32±4.28)mm.结论:西藏高海拔地区藏民冠状动脉内径较粗大,冠心病患者置入冠脉内支架平均直径较大,长支架少,理论上再狭窄率低,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介入术后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介入治疗前行超声心动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的冠心病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给予辛伐他汀口服;对照组46例,未服降脂药。观察6个月后2组患者的再狭窄发生率、LVEF、炎性指标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水平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再狭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与43.48%,P<0.05),LVEF治疗组明显改善[(32.88±1.35)%与(52.97±2.01)%,P<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31.76±1.56)%与(38.84±2.58)%,P>0.05)]。两组血浆hsCRP水平及白细胞计数均有所降低,但治疗组两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介入术后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应用辛伐他汀降脂治疗,可以降低血管内皮炎性反应,降低介入术后再狭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心肌桥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影像学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6例确诊心肌桥患者的检出率、部位、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超声和治疗情况。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检出率为3.96%,64排螺旋CT检出率29.68%;壁血管狭窄率冠状动脉造影为(48.8±21.2)%,64排螺旋CT为(32.6±13.2)%;前降支心肌桥占92%;单纯心肌桥41例(16.02%),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心病96例(37.50%),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97例(37.89%);心肌桥患者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心悸等;心电图表现以非特异性ST-T改变为主,心脏超声收缩功能正常,部分患者舒张功能下降。结论 64排螺旋CT诊断心肌桥优于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桥患者多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治疗以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应变及应变率评估冠状动脉心肌桥引起局部心肌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患者47例(心肌桥组)与冠状动脉正常者40例(对照组),测量前降支支配区域9个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峰值应变及应变率、舒张早、晚期峰值速度、舒张早、晚期峰值应变及相应的应变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心肌桥组前间隔各节段、前壁基底段及中间段、后间隔中间段收缩期峰值速度及峰值应变率明显减低(P<0.05);前间隔基底段和中间段舒张早期、晚期峰值速度及舒张早期峰值应变率明显减低(P<0.05);前壁基底段、前间隔各节段收缩期峰值应变,前壁、前间隔舒张晚期峰值应变明显减低、侧壁心尖段明显升高(P<0.05)。结论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应变及应变率可定量检测冠状动脉心肌桥引起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4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4-09至2015-04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就诊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0例,依据NYHA(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分为Ⅰ级组、Ⅱ级组、Ⅲ~Ⅳ级组,每组30例,健康对照组(30例)。检测各组尿NGAL及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清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水平,测量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 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并分析各组不同指标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结果 健康对照组,NYHAⅠ级、Ⅱ级、Ⅲ~Ⅳ级组尿NGAL水平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加重(NYHA分级、LVEDD增加、LVEF值下降、NT-proBNP升高)而升高,以NYHAⅢ-Ⅳ级组升高最为明显(P<0.01);与健康对照组比较NYHAⅡ级组尿NGAL水平即有所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cr水平较健康对照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尿NGAL水平升高出现于Scr之前,提示尿NGAL是诊断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肾损害敏感而准确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6.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冠脉)血管内超声虚拟组织学(IVUS-VH)影像,探讨冠脉易损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ACS患者与40例自发性心绞痛(SA)患者通过IVUS-VH成像冠脉斑块的影像学特点及两组患者冠脉斑块的性质及其与临床血脂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ACS组易损斑块总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36.7%(94/256)比14.6%(28/192),P<0.01],且近中段(<20 mm)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远端(>30 mm,均P<0.01);ACS组斑块成分中纤维成分(F)、纤维脂质成分(FF)、坏死成分(NC)、钙化成分(DC)及血管重构指数(RI)与S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ACS组以FF和NC成分为主,SA组以F和DC成分为主.两组血管斑块面积百分比(PAV)、斑块偏心指数(E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易损斑块脂质成分FF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r=0.08,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06,P<0.05).结论 IVUS-VH成像显示ACS患者易损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SA患者,且斑块成分不同,与临床血脂水平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 评价白细胞计数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入院早期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 407例NSTE-ACS患者,入院早期(<48h)行冠脉造影检查并采集症状发作至入院36 h内白细胞计数和心肌钙蛋白I(cTnI)检测结果 ,以白细胞计数>11×109 /L作为阳性结果 ,以≤11×109 /L作为阴性结果 ,据此把所有患者分为白细胞阳性组和白细胞阴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评价两组间基本资料及早期侵入性检查(<48 h)应用情况,统计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407例NSTE-ACS患者中,白细胞阳性77例,白细胞阴性330例,白细胞阳性组与白细胞阴性组在cTnI阳性比例(41.6% vs 22.1%,P<0.05)、冠脉病变SCAI分型Ⅰ型病变(9.1% vs 21.5%,P<0.05)、冠脉病变SCAI分型Ⅳ型病变(29.9% vs 12.4%,P<0.01)、心衰(55.4% vs 38.2%,P<0.01)、院内发生主要心脏事件(7.5% vs 3.8%,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细胞计数对NSTE-ACS患者危险分层具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入院时随机血糖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的心肌灌注的影响及预后价值。方法:对直接PCI治疗的182例资料完整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入院后即刻的随机血糖分为3组:A组血糖<7.8mmol/L,B组血糖7.8~11.0mmol/L,C组血糖≥11.0mmol/L。评估PCI后TIMI血流分级及TMPG心肌灌注分级;发病后1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结果: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中多支血管病变:C、B组(65.8%、63.6%)多于A组∶(49.4%,P<0.05);②PCI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3级:3组无明显差异(89.9%、87.3%、89.5%,P>0.05);③PCI后心肌灌注分级(TMPG)0~1级:C、B组(28.9%、27.3%)高于A组∶(14.6%,P<0.05);④PCI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C、B组[(49.6±7.0)%,(51.4±7.0)%低于A组∶(58.5±7.2)%,P<0.05]。结论:入院随机血糖高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心肌灌注差、心功能差。  相似文献   
49.
目的:对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与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lecture-based learning, 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效果进行对比。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实习的110名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按随机数字法分为PBL教学组(n=55)和LBL教学组(n=55);分别采用PBL与LBL进行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教学结束后通过专业考试及问卷调查,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应用SPSS 15.0进行数据处理,对两组学生专业考试的平均成绩行t检验,对两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行χ2检验,以P&lt;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BL教学组学生的考试平均成绩(87.89±5.39)分优于LBL教学组学生的(82.63±5.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PBL教学组学生在授课方法能“激发学习兴趣、加深理论理解、培养自学能力、锻炼语言表达、培养临床思维”等9个方面的满意度高于LBL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LBL相比,P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能取得较好效果,但在基础知识点的强化、教师能力的培养及病例选择等方面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50.
经右侧肱动脉入路肾动脉支架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68岁。因血压高10余年,发作性胸痛1年入院。既往有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80/105mmHg(1mmHg=0.133kPa),双上肢脉搏对称,左足背动脉弱,右足背动脉正常,腹部、双肾区未闻血管杂音。入院后血化验:胆固醇6.8mmol/L,甘油三酯2.8mmol/L,血糖9.5mmol/L,尿素氮10.5mmol/L,肌酐138μ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