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1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73篇
耳鼻咽喉   4篇
妇产科学   26篇
基础医学   157篇
临床医学   136篇
内科学   54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科学   180篇
综合类   246篇
预防医学   61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87篇
中国医学   25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对南方医院近10年交通事故造成下颌骨骨折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回顾性调查南方医院交通事故致下颌骨骨折患者247例,分析其人员年龄、性别、致伤原因、骨折部位、伴发伤、治疗及预后等指标。结果在交通事故造成的下颌骨骨折中,20~40岁男性占72.9%;与摩托车相关的占77%;单发骨折66%,有合并损伤的占79.3%;未配用安全设备的占87.9%;采用坚强内固定术占73.4%;96.8%患者一期愈合;治疗费用3000元~5000元占78%。结论青壮年男性为交通事故致下颌骨骨折的高发人群。预防和控制车祸的发生必须加强交通安全宣传。颏部位为骨折首发区;撞击力较小、速度低时下颌骨薄弱区为易骨折部位;撞击力较大、速度较高时易发生粉碎性骨折或多发性骨折,并伴有颅脑损伤等严重并发症。配备安全设备是预防骨折的重要手段。坚强内固定为主要治疗措施,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ⅠB1~ⅡA2期[按2018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标准]宫颈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相关影响因素,建立个体化预测局部晚期宫颈癌术后辅助治疗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行手术治疗的ⅠB1~ⅡA2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714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因素l...  相似文献   
43.
目的比较前庭性偏头痛(VM)和健康受试者的眼震视图(VNG)表现,明确VNG检查在V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新乡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VM患者55例和体检中心健康受试者45例,所有患者及健康受试者在条件允许下行VNG检查,包括视动性试验(扫视试验、平稳跟踪试验、视动性试验)、前庭功能试验(温度试验、摇头眼震)、自发性眼震、诱发性眼震检查(静态位置性试验).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之间VNG结果的差异.结果VM组与健康受试者组之间人口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扫视试验:VM组有17例(30.9%)异常,健康受试者组异常例数3例(6.7%;χ^2=9.091,P<0.05);平稳跟踪实验:VM组异常20例(36.4%),健康受试者组异常5例(11.1%;χ^2=8.418,P<0.05);视动性眼震检查:VM组异常例数24例(43.6%),健康受试者组异常例数6例(13.3%;χ^2=10.823,P<0.05);温度试验:VM组有13例(23.6%)异常,健康受试者组中异常2例(3.6%;χ^2=7.150,P<0.05);摇头眼震:VM组有11例(20.0%)异常,健康受试者组异常2例(3.6%;χ^2=5.295,P<0.05);自发性眼震检查:VM组中异常10例(18.2%),健康受试者组异常4例(8.9%;χ^2=1.775,P>0.05);静态位置性眼震检查:VM组共有22例(40.0%)异常,健康受试者组中共有7例异常(16.5%;χ^2=7.183,P<0.05).结论VM组的总VNG检查异常率高于健康受试者组,说明VNG检查有助于VM的诊断,且其表现提示VM患者中枢及外周均有损害的迹象.  相似文献   
44.
背景:自1968年Kimura首次描述了峡部裂的直接修复以来,直接修复峡部崩裂已成为青年患者合乎逻辑的术式,并发展了多种内固定形式以增加修复的成功率。 目的:观察腰椎弓崩裂直接修复后采用改良Scott法固定的生物力学效应,并评价应用于青年患者的临床疗效。 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设计,对比观察,于2003-10/2004-02在南方医科大学生物力学重点实验室完成。 材料和对象:选用8具新鲜健康小牛L2~L6标本,由光明乳业南汇屠宰场提供;另选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及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采用改良Scott法治疗的青年性腰椎弓崩裂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16~31岁。 方法:①生物力学实验:8具新鲜小牛标本,于L4椎弓峡部制作椎弓崩裂模型,在Spine2000测试仪上按正常组、椎弓崩裂组、改良Scott组、钩螺钉固定组和Buck螺钉组顺序分别测量腰椎不同运动状态下的稳定性。②临床试验:对12例单纯腰椎弓崩裂患者接受自体骨直接修复峡部裂后施行改良Scott法内固定,根据术后X射线结果评价修复效果,并根据MacNab’s标准进行临床评价。 主要观察指标:根据术后X射线、CT结果评价修复效果(融合率),并根据MacNab标准进行临床评价(包括疼痛、对工作的胜任能力)。 结果:改良Scott法及另两种内固定方式均能显著增加固定强度,并有效恢复腰椎稳定性。12例患者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13个月。术后未见椎弓根螺钉及钢丝松动、断裂,X射线峡部融合率为100%;患者下腰痛或放射痛等症状显著缓解,按MacNab’s标准,优8例,良3例,一般1例,优良率为92%。 结论:改良Scott法是一种符合正常生理解剖的治疗青年性腰椎弓崩裂的方法,在减少融合节段的同时能有效恢复腰椎稳定,临床应用简便、安全、有效,但需掌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45.
超低双侧额下入中切除巨大鞍区肿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一种改良双侧额下入路切除巨大鞍区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采用超低双侧额下入路(超低组)及传统单侧额下入路(传统组0切除巨大鞍区肿瘤40例,将手术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超低组大型肿瘤(2cm≤直径<4cm)10例,全切除9例,次全切1例;传统组7例,全切5例,次全切2例。超低组巨型肿瘤(4cm≤直径)15例,全切4例。次全切11例;传统组8例,次全切5例,部分全切3例,无1例全切。超低组的术后症状改善,并发症发生,肿瘤复发等的方面均优于传统入路组。结论 超低双侧额下入路显露充分,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对于适合额下入路的巨型鞍区肿瘤的治疗优于传统的单侧额下入路。  相似文献   
46.
目的:建立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寰枢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方法:1例寰枢椎不稳标本行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采用螺旋CT扫描,通过工作站将扫描获得的图像导入计算机中,利用ANSYS8.0软件建立寰枢椎不稳三维有限元模型。给予模型加载不同边界条件,模拟寰枢椎的不同运动,分析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在不同运动状态下应力主要集中在枢椎椎弓根螺钉的根部。前屈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350×109Pa,前屈角度为0.7°;后伸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427×109Pa,后伸角度为1.2°;侧弯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为0.295×109Pa,侧弯角度为0.3°;旋转运动时,椎弓根螺钉根部的应力0.635×109Pa,旋转角度为0.8°。结论:寰枢椎不稳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具有良好的术后即时稳定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48例老年胆总管结石致急性AOSC患者行急诊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或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取石术;均予鼻胆管引流或胆管内支架引流。结果术后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均明显改善。29例一次取石成功;19例改善症状后二次取石成功或3~6个月结石自行消失。结论内镜手术治疗老年胆总管结石致AOSC效果确切,安全、操作方便、创伤小。  相似文献   
48.
可吸收线与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可吸收线张力带和钢丝张力带治疗髌骨横断骨折的稳定性。方法:在成人新鲜尸体的膝关节上,模拟髌骨横断骨折。分别采用可吸收线张力带和钢丝张力带固定,以MTS试验机拉伸和疲劳循环载荷来测试固定的稳定性。结果:即时和疲劳后在0~300N拉力状态下的骨折线分离情况是即时钢丝张力带比可吸收线张力带强(P<0.05),疲劳后则相反;超过300N则两者无显著性。即时和疲劳后在残余变形方面两组自身比都增强,即时和疲劳后可吸收组均比钢丝组强(P<0.05);即时在骨折端分离刚度两组无差异,疲劳后可吸收线比钢丝弱(P<0.05),自身对比时,钢丝组有差异,而可吸收线无差异(P>0.05)。结论:(1)在0~300N以内可吸收线张力带比钢丝张力带抗疲劳性能强;(2)300~500N钢丝张力带与可吸收线张力带效果相当;(3)可吸收线张力带比钢丝张力带固定具有更好的弹性。  相似文献   
49.
脊柱融合内固定致邻近节段退变的生物力学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了解融合内固定对腰椎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9具新鲜腰1~骶椎尸体标本分别近、远端固定,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上施以8Nm纯力偶矩模拟人体行屈伸、左右侧弯及旋转活动,观察L3~4、L4~5、L5~Sl节段运动范围(ROM);随后进行各种模拟手术并安装内固定,依次测定CD内固定(CD)、CD加椎体间植骨(CD-骨块)、CD加TFC(CD—TFC)状态下各节段ROM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各融合术式均可使固定节段达到即刻稳定性,L4~5节段ROM值明显减小;②L3~4节段在屈伸、侧弯和旋转时有明显位移增加,L5S1节段在旋转时ROM值明显增加,屈伸和侧弯时ROM值改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位移增加、运动模式改变,易继发不稳和退变。  相似文献   
50.
背景:生物可降解内固定材料已应用于临床,但目前仅用于非承重骨的内固定。研究一种具有较高的初始力学强度和早期降解速度缓慢,并能用于承重骨内固定的器材是临床所需要的。目的:对自行研究的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骨折内固定棒进行初始机械力学强度测试和动物体内降解观察。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中心,南方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2-09/2003-10在南方医科大学完成。选择54只成年SD大鼠。方法:①利用MTS-858MiniBionix型生物力学测试机分别对20根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棒的剪切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进行测试,了解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骨科内固定棒的初始机械力学性能。②108个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试件随机植入54只SD大鼠双侧脊旁皮下组织中,分别于术后1,2,4,8,12,16,20,24,28周取出(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测量重量损失,了解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在SD大鼠体内的降解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骨折内固定棒的力学强度。②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骨折内固定棒动物体内降解情况。结果:54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骨折内固定棒具有良好的初始机械力学强度,其剪切强度为241MPa,弯曲强度为358MPa,弯曲模量为13GPa。②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在SD大鼠体内可以良好的降解,早期降解较慢,而晚期降解较快。结论:人发角蛋白复合聚乳酸骨科内固定棒具有良好的初始力学强度,且在体内可以良好的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