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5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7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多肽和蛋白类药物不断涌现,并以出色的药用价值受到人们的重视。但由于这类药物自身的缺点,如稳定性差、生物利用度低、体内生物半衰期短、易被酶分解等,使它们在临床治疗的应用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32.
背景:突释问题是限制多肽蛋白类微球广泛应用的一个关键技术问题,已经成为PLGA微球控释系统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对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的突释与控制的研究,对突释的原因、影响突释的因素以及减少突释的方法与措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01/2010-12关于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控释系统研究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多肽;蛋白;微球;突释;控制"或"PLGA;peptide;protein;microspheres;burst release;control"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通过阅读标题和摘要进行初选,排出较陈旧和重复研究文献,保留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4篇。结果与结论:对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多肽蛋白类药物微球突释机制的理解,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微球突释的控制,以扩大多肽蛋白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PLGA的性质、微球的制备方法、微球的制备参数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微球的突释,并且可能是多因素协同作用。通过对上述各种因素加以适当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微球的突释率。通过该方面的机制研究对指导新药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目的 观察不同浓度的6-(4-取代苯甲酰氨基苯基)哒嗪酮类化合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6-(4-取代苯甲酰氨基苯基)哒嗪酮类化合物分别加入人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中,用多功能血小板聚集仪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结果 该新哒嗪酮类化合物对ADP诱导血小板聚集有剂量依赖性抑制作用,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μmol/L)分别为1.04、2.80、3.01、7.32.结论 6-(4-取代苯甲酰氨基苯基)哒嗪酮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  相似文献   
34.
开展创新性医学教育,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是新时期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1].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学素养培养是高校教育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化,使学生通过化学实验系统训练,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目前已经达成共识的是: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2].创新性教学理念和创性教学方法,需要贯穿和体现于医学教学全过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4].  相似文献   
35.
主要阐述了医学化学教学内容现代化的必要性、具体内容及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6.
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目标,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这条主线,对医学化学课程的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37.
基础化学是本校医学检验本科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基础化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认识、理解、研究生命现象本质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是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重要平台之一。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由“接受性”向“创新性”转变,充分激活课堂教学、激活学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医学检验本科的基础化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研讨式教学法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8.
近年来,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TDOS)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医药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和开发内容。TDDS具有以下特点:全身作用的药物经皮给药可以克服药物的肝脏首过效应,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有效解决药物在体内易失活导致生物利用度低及半衰期短等问题;而对于局部作用的药物,经皮给药则可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增强疗效,降低全身的药物不良反应;能长期维持稳定的给药速率和血药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39.
右丙亚胺对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心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先英  刘毅敏  张涛 《癌症》2001,20(4):439-440
自二十世纪60年代阿霉素(Doxorubicin,又名Adriamycin,ADM)、柔红霉素(Daunoribicin,又名Daunomycin,DNR)、阿克拉霉素(AclacinomycinA,ACM)等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相继问世以来,因其抗瘤谱广、抗瘤活性强,成为在肿瘤化疗中获得很高评价的一类药物。然而,该类药物除具有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脱发等毒性外,长期使用还可发生剂量依赖性的心脏毒副作用。病理表现轻者为心电图异常、心律失常、心肌受损,重者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1]。临床研究表明,柔红霉素心脏毒性发生率为4%~12%,阿克拉霉素为6%~17%,阿霉素更高,当其累积剂量超过600mg/m2时,心脏毒性发生率为41%[2~4]。由于此类药物心脏毒性发生率与累积剂量明显相关,因而成为提高疗效的主要障碍。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VitC、VitE、右丙亚胺、谷胱甘肽以及某些酚类化合物中,在减轻蒽环类抗肿瘤抗生素所致心脏毒性方面,右丙亚胺是最有前途的药物之一[5]。  相似文献   
40.
医用有机化学全程实验教学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医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医学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开设综合性全程医用有机化学实验作了一些尝试,从全程实验内容的选择、全程实验的实施,以及在全程实验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