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5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酵米面食物中毒—椰毒假单胞菌中毒的机制与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2.
目的从术后感染膝关节中分离出革兰氏阴性杆菌,并对菌种进行系统鉴定。方法以法国梅里埃Vited 32和API 20 NE培养基系列的上机鉴定与经典鉴定方法进行鉴定与比较。结果鉴定出分离菌为产吲哚金色杆菌,但其赖氨酸脱羧酶为阳性,并产生脲酶,与典型种不同。结论分离出的产吲哚金色杆菌可能为一新亚种或生物型。  相似文献   
43.
酵米面与变质银耳中毒是由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此菌产生两种毒素:毒黄素和米酵菌酸。本研究显示以含维生素E的饲料饲喂小白鼠7天,可保护动物使之耐受毒黄素2μg/g体重的腹腔注射,使之不发生中毒,而喂正常饲料的小鼠在此毒素剂量攻击下全部死亡。超氧化物岐化酶与触酶只有当静脉注射时才有治疗毒黄素中毒的效果,还原性谷胱甘肽与维生素C则无效。试验了二巯基丙醇与半胱氨酸对米酵菌酸中毒的疗效,前者明显有效,可使腹腔注射米酵菌酸(1.2μg/g体重)的小鼠绝大部分存活,而未治疗的或用半胱氨酸治疗的小鼠则绝大部分死亡。由此提示,此菌中毒可用二巯基丙醇和维生素E来治疗。  相似文献   
44.
酵米面中毒病原菌的毒黄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酵米面食物中毒在我国东北、广西等地时有发生。我国酵米面中毒的病因已经阐明,为一种产生水溶性黄色素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在分类鉴定中有人认为应归于黄杆菌属,也有人认为应定为假单胞菌属。胡文娟等证明此菌之主要毒素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  相似文献   
45.
从皮肤炎性病变中分离一种具有杆球循环的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种皮肤炎性病变中的细菌及此菌的分类位置。方法 利用形态、生理和生化性状等表型性状进行较全面而系统的细菌鉴定。结果 从病变中分离出单一的革兰阳性菌,此菌具有杆、球循环生活周期,专性需氧,生化反应不活泼,对常用的抗生素多呈抗药。结论 此菌属于罕见的条件致病菌,国内外文献很少涉及。从表型性状分析此菌为国内从未报道的表皮短杆菌。  相似文献   
46.
酵素菌中酵母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对分离自酵素菌的 11株酵母菌 (Yeast)进行分类鉴定。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酵母菌株的细胞形态、大小、结构 ,繁殖方式 :单极芽殖、二极芽殖、多边芽殖或裂殖。能否形成非结合子囊、结合子囊和子囊孢子。菌落类型 :光滑型、粗糙型或粘液型。菌落的大小形态、质地、颜色、透明度、气味。假菌丝生长试验 ,掷孢子试验。碳水化合物的发酵试验 ,碳源、氮源的同化试验。无维生素培养基生长试验 ,放线菌酮抗性试验 ,尿酶、卵磷、土温分解试验。重氮基蓝B试验 ,类淀粉化合物形成试验 ,5 0 %葡萄糖生长试验 ,10 %NaCl生长试验 ,37℃、40℃生长试验等项生理学和生物化学实验 ,对酵母菌的表型性状进行研究。结果  5株酵母菌鉴定为粉状毕赤酵母 ;6株酵母菌鉴定为酿酒酵母。结论 粉状毕赤酵母和酿酒酵母是构成酵素菌菌种的主要活性菌种。对分离自酵素菌的 11株酵母菌 (Yeast)进行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47.
我国东北等地发生的臭米面中毒,其病原菌已被证明,在鉴定中初步定为黄杆菌属。我们根据该菌具有极毛,菌体有脂粒,色素为非脂溶性,不需生长因子,氧化酶阴性及 G C 克分子为70%左右而建议为假单胞菌属,称为酵米面假单胞菌,按其生化性状看接近类鼻疽菌群。胡文娟等  相似文献   
48.
1977年7月,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从通河、巴彦两起臭米面食物中毒的样品中分离出产生黄色素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实验证明,此菌为臭米面食物中毒的病因。分类鉴定结果,定名产毒黄杆菌。1979年10月,改称为酵米面黄杆菌。但是,根据我们对黑龙江省的17株菌的生物学性状的追加实验观察,发现其鞭毛数目和着生位置、  相似文献   
49.
从2例患者的脓汁中分离出2株沙雷氏菌。经生化反应鉴定,其中1株为粘质沙雷氏菌;另一株未能定种,其原因是做的生化反应尚不很全面,另一原因是目前国际上对此属各个种的描述尚不详细,也可能是此株沙雷氏菌是过去未报道的新种。  相似文献   
50.
从肺心病患者痰中分离出1株产紫色水溶性色素的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对形态、培养特性、生化反应、底物用试验及药敏试验等共90个性状的观察和试验作出鉴定。此株细菌尽管在基本性状上与铜绿假单胞菌完全符合,但在某些易变表型性状上确与临床常见菌株有些不同,例如产生紫色素,而不产脓青素,几乎不产荧光色素,不能使硝酸盐脱硝,不能在十二烷三甲基溴化铵培养基上生长等。但此菌的药敏试验则与常见菌株无甚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