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儿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4篇
眼科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正>2013年10月11日至13日,由亚太体外生命支持组织(Asia-Pacific Chapter of Extracorporeal Life Support Organization,APELSO)授权,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体外循环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ChSECC)主办的首届亚太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学术大会(APELSO 2013)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BICC)隆重召开。16个国家的130余位外宾和650多位国内ECMO同行参加了本次大会。来自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中心、有"ECMO之父"美誉的ECMO开拓者Dr.Robert Bartlett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现任APELSO主席、新加坡国立大  相似文献   
42.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回顾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阜外医院121例患者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的临床经验,并尝试确定院内死亡的预测因子。方法记录121例接受ECMO治疗患者基本资料,ECMO系统建立时的临床特征,并发症及院内死亡率。以逻辑回归计算院内死亡的预测因子。结果82例脱机,69例出院,总存活率57%。经逻辑回归计算,任何ECMO相关并发症、急性肾衰、感染为院内死亡的预测因子。结论ECMO是一种有效的循环呼吸衰竭辅助支持疗法,治疗期间应积极防治ECMO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8kg以上婴幼儿体外循环中人工胶体液代替血浆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9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先天性心脏病首次矫正手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三组,分别应用佳乐施、万汶和血浆预充。胶体总量(预充量+转中用量)最高达20ml/kg。分时点观察胶体渗透压、血红蛋白(Hb)、血小板、白蛋白、总蛋白、尿素氮(BUN)、肌酐(Cr)、超滤量、尿量、胸液量、气管插管时间及ICU停留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佳乐施组和万汶组在Hb、血小板、白蛋白、总蛋白、肾功能(BUN、Cr)、超滤量、各时点的胸液量及尿量、乳酸方面与血浆组无差异(P〉0.05)。佳乐施组、万汶组预充液的胶体渗透压高于血浆组(P〈0.05),三组患儿转前、转中、转后与术后24h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无差异(P〉0.05)。万汶组和佳乐施组在气管插管时间与ICU时间上稍短于血浆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8kg以上患儿可应用万汶或佳乐施代替血浆预充,整个体外循环中胶体用量在20ml/kg以下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 探讨在重度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补充纤维蛋白原代替新鲜冷冻血浆对围术期凝血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大动脉调转术或双动脉根部换位术且血细胞比容>0.54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0)和试验组(疗=20).对照组术后按照传统临床经验补充血制品(新鲜冷冻血浆+PLT),试验组在传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指导补充纤维蛋白原+ PLT,比较2组患儿术后失血情况及同种异体血的使用情况,并观察预后指标的差异.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二组术后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儿经纤维蛋白原补充术后24h内新鲜冷冻血浆用量[(10.6±6.5)mL·kg-1]和围术期总新鲜冷冻血浆用量[(56.6±17.0)mL·kg-1]均明显减少(Pa<0.01),呼吸机带机时间[40.0(25.5 ~75.0)h]、ICU停留时间[137.0(106.7~161.2)h]及住院总天数[21.0(15.3~30.0)d]均明显缩短(Pa<0.01).结论 纤维蛋白原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新鲜冷冻血浆改善重度发绀型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的凝血功能异常,减少同种异体血输注量,起到较好的血液保护作用,并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6.
中国体外生命支持临床汇总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国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的临床结果和经验,对比体外生命支持组织(ELSO)公布的全球ECMO信息,寻找我国ECMO治疗差距,促使其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方法 2002年1月至2010年5月我国六家医疗中心共实施339例临床ECMO治疗,年龄17天-89岁,其中新生儿4例,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55例。汇总分析不同类型ECMO的临床结果,对比不同年龄阶段患者ECMO辅助的脱机率、出院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CMO最短辅助时间11 h,最长辅助553 h。用于单纯呼吸支持65例,心脏支持248例,体外心肺复苏(ECPR)26例。总体脱机率63%,成功出院率26%。不同年龄阶段ECMO辅助期间的并发症发生呈现不同的态势,最多见的并发症为手术切口及插管部位出血、感染、急性肾功能不全、高血糖,氧合器故障等在ECMO期间均属高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及多脏器衰竭(MOF)是被迫终止ECMO的主要原因。结论我国ECMO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在我国ECMO用于心脏支持多于呼吸支持。合适的ECMO建立时机,完善的ECMO建立流程,积极防治并发症是ECMO成功的关键;多学科、多部门间的密切团队合作是ECMO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47.
目的 阐明粗大体肺侧支解剖形态与组织病理学的潜在关系,提出选择性粗大体肺侧支单源化治疗的新手术理念并报告其疗效;报告随访期间的造影及肺灌注显像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实施单源化治疗即肺动脉融合术(UF)的10例患儿术前造影、术后组织病理学报告及手术结果,报告2例患儿术后...  相似文献   
48.
目的分析新的节约用血策略对低体重(≤8kg)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实现无血体外循环或减少围术期血液制品用量的可行性及对患儿早期预后的评价。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2年1月共有76名低体重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n=38)采用体外循环经典预充血策略,即2个单位悬浮少白红细胞(PRBC)和100ml新鲜冰冻血浆(FFP)完成心脏畸形矫治术;实验组(n=38)低体重患儿实施体外循环无血预充技术并结合新节约用血策略,术中根据患儿血红蛋白浓度的变化再适量补充悬浮红细胞。收集两组患儿围术期的重要监测指标及血液制品(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的用量、术后24h胸液量及患儿术后早期恢复的评价指标。结果实验组患儿平均每例输入PRBC和FFP的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中有12例患儿实施无血体外循环手术,且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另外26例患儿(P〈0.05),另外26例术中每例各加入1单位悬浮红细胞,每例患儿血浆用量为零;两组患儿24h胸液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合理实施新节约用血策略可显著减少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血液制品用量,未对患儿术后早期带来不良影响;术前红细胞比容大于0.36者,较易实现无血体外循环管理。  相似文献   
49.
目的通过观察大脑局部脑氧饱和度(ScO2)及血浆中内皮素-1(ET-1)的改变,判定小儿体外循环(ECC)期间搏动灌注与非搏动灌注对脑氧供和组织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 40例行一期根治手术的典型法洛四联症患儿随机分为搏动灌注组(PP组,n=20)和非搏动灌注组(NP组,n=20)。PP组患儿在心脏阻断期间用Jostra HL20型人工心肺机行改良滚压泵搏动灌注,NP组ECC全程均采用传统滚压泵平流灌注。每位患儿的ScO2从麻醉诱导后一直持续监测到返回ICU 6 h。采集不同时点的血液标本测定血浆内皮素-1(ET-1)浓度及血浆游离血红蛋白(PFH)水平,通过血流动力学的持续观察对比搏动ECC的效果。结果在PP组通过有创血压监测即可观察到有效的搏动灌注效果,PP组在心脏阻断期间的脉压差(ΔP)明显高于NP组(P〈0.01)。PP组ScO2在心脏停跳阶段高于NP组,且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患儿返回ICU 2 h。ET-1水平在ECC结束时PP组低于NP组(P〈0.01),且持续到ICU 8 h。PFH浓度在心肌阻断开放时、ECC结束时及ICU 2 h PP组均高于NP组(P〈0.05)。结论大脑局部ScO2对ECC期间脑氧的变化非常敏感。搏动ECC可以通过提高脑氧供并改善组织微循环来实现其趋于正常生理的灌注特性,但是在紫绀型患儿中搏动灌注有增加血液破坏的风险。  相似文献   
50.
婴儿期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近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婴儿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的近期疗效,总结外科治疗经验,分析围手术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 2001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有145例1岁以内患儿因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接受矫治术,其中男性94例,女性51例;首次手术的平均年龄为(7±3)个月,平均体质量为(6.3±1.6)kg.肺静脉的引流方式心上型77例(53.1%),心内型47例(32.4%),心下型9例(6.2%),混合型12例(8.3%).术前超声评价21例有明确肺静脉梗阻(心上型12例,心内型3例,心下型3例,混合型3例).结果 全组病例均行根治术治疗(合并复杂畸形不能行双心窜矫治已剔除).围手术期死亡17例,病死率为11.7%.因2006年1月后手术技术和术后策略的综合改进,以此时间点为界分为两组(此前为A组,此后为B组),病死率从A组的19.0%降至B组的6.2%(P=0.020).回归分析显示病死率相关危险因素为组别、是否有肺静脉发育不良致梗阻以及房间隔交通的大小.手术技术以及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的综合改进是近3年围手术期终点结果满意的原因.全组无围手术期因肺静脉梗阻再次手术病例.结论 手术技术的改进和围手术期的积极综合治疗可降低完全性肺静脉畸形引流矫治术围手术期病死率.术前肺静脉发育不良致梗阻仍是影响患儿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