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MSCT对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手术证实的3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术前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工作站行MPR、MIP图像重建,分析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38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CT诊断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灶被手术病理证实正确诊断的有32例,另外6例被病理证实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病灶,其中3例CT误诊为肾癌,后期的3例被正确诊断。总诊断准确率达92.1%(35/38)。32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呈等、低、高低混杂密度的,其中31例显示有脂肪密度,多期增强扫描该31例皮质期肿块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但低于肾皮髓质强化,脂肪、坏死囊变、出血区无强化,分泌期肿块持续强化;1例整个病灶显示为高密度出血灶,多期增强扫描无明显异常强化;6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多期增强扫描显示皮质期明显强化,分泌期强化减弱。MIP显示其中31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肿内迂曲、增粗的血管,其中1例无明显增粗迂曲血管影;6例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内显示细小血管。结论:多层螺旋CT及多期增强扫描能对术前正确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重要价值,但对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诊断尚需结合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甚至需要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02.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高脂血症55例观察田文辉,翟继民,姜春杰,陈贵臣,赵中伟(胜利石油管理局滨海医院内科,东营市257200)关键词高胆固醇血症;激光照射疗法;He-Ne激光治疗仪;血管内照射法众所周知,高胆固醇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  相似文献   
103.
多层螺旋CT诊断先天性右肺动脉缺如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者女,53岁,因"咳嗽、咳痰伴呼吸困难1个月"于2007年5月6日入院.患者1年前因口腔感染服用抗生素"希能"后出现过敏反应,至当地医院经抗过敏治疗(具体不详)后出现气急,吸气性呼吸困难.活动后及睡眠时尤为明显,伴夜间憋醒,无法平卧,端坐呼吸,口干,咽喉部胀痛感.  相似文献   
104.
105.
螺旋CT对肠旋转不良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肠旋转不良是肠道先天性发育异常中的一种,发病率约0.2%[1].患者一般在出生6个月内出现严重肠梗阻,并极易伴发肠扭转、腹内疝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很高[1].但该病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最早是Berdon等[2]对肠旋转不良和肠扭转的X线片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经颈静脉或经股动脉途径被用作当前实践中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量的常用方法。该研究旨在证实经前臂静脉途径测量HVPG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针对2020年9月至2020年12月前瞻性地从中国和日本的6所医院招募了经前臂静脉进行HVPG检测肝硬化患者, 并收集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以及HVPG检测数据。入组患者均选择经右侧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入路, 采用HVPG标准化流程进行测压。研究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定量资料采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 定性资料采用频数和率表示。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研究共入组43例患者, 其中41例(95.3%)患者成功接受了经前臂静脉途径HVPG检测。无患者出现任何严重并发症。经前臂静脉途径HVPG检测中位操作时间为18.0min(12.3~38.8min)。研究证实HVPG与Child-Pugh评分(r = 0.47, P = 0.002)、白蛋白-胆红素评分(r = 0.37, P = 0.001)、Lok指数(r = 0.36, P = 0.02)、肝脏硬度(r = 0.58, P = 0...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RFA)联合肝动脉栓塞(TAE)治疗巨大肝血管瘤(直径≥10 cm)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0月—2015年5月期间,经TAE序贯RFA治疗15例患者15个巨大肝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一般资料、RFA治疗策略、消融相关并发症、完全消融率、消融灶直径变化及复发情况等。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RFA联合TAE治疗。TAE后血管瘤的平均直径从(13.0±2.2)cm缩小至(7.1±2.0)cm。RFA治疗后,14个血管瘤(93.3%)获得完全消融。RFA治疗后1个月,消融灶平均直径缩小至(6.1±2.0)cm;6个月后缩小至(4.9±1.6)cm。15例患者中,4例患者发生了6个消融相关并发症;根据Dindo–Clavien分级,均属轻微并发症(I级)。 结论RFA联合TAE治疗巨大肝血管瘤是安全、有效的;TAE可有效阻断血管瘤血供,使瘤体缩小,降低后续RFA治疗的难度,减少消融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肝动脉栓塞化疗术(TACE)治疗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为治疗中晚期肝癌寻求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中晚期肝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TACE治疗;观察组在给予TACE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肝动脉灌注恩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和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有效率为46.67%,观察组的有效率为75.00%,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2组的生存时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TACE治疗可以有效提高中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延长PFS,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9.
姜川  朱锦德  赵中伟  杨上文  范晓希 《浙江医学》2019,41(5):462-463,471
目的比较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抽吸术(PTGBA)治疗中重度急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选取中重度急性胆囊炎患者101例,其中行PTGBD治疗的患者48例(PTGBD组),行PTGBA治疗的患者53例(PTGBA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治疗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PTGBD组与PTGBA组患者穿刺成功率、96h治疗有效率、穿刺直接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0.00%vs94.34%、91.67%vs86.79%、10.42%vs3.77%,均P>0.05)。PTGBD组患者48h治疗有效率、总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PTGBA组(89.58%vs69.81%、18.75%vs3.77%,均P<0.05)。结论PTGBD与PTGBA均是治疗中重度急性胆囊炎安全、有效的方式。PTGBA相对PTGBD更简单、省时,可免去PTGBD留置引流管带来的并发症风险。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管电压为70 kV时不同管电流及采集频次对双源CT颅脑灌注成像(CTP)图像质量、辐射剂量的影响,及其在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临床可疑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90例,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A、B、C组均50例,D组40例,均在发病6 h内行双源CT平扫及70 kV管电压颅脑灌注成像。A组管电流120 mA,B组和C组管电流均为100 mA,D组管电流80 mA。A、B、D组采集频次21次,C组采集频次17次。测量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评价图像质量,记录有效剂量(ED)。各参数组间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4组CTP伪彩图灰质和白质灌注参数(CBF、CBV、MTT及TTP)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图像均可满足诊断要求。A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管腔边缘锐利度、整体图像质量及颈内动脉图像噪声评级高于D组(P<0.05);A组颈内动脉血管管腔边缘锐利度高于B、C组(P<0.05);B、C组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血管管腔边缘锐利度均高于D组(P<0.05)。CT平扫及A、B、C、D组的ED分别为1.10、2.11、1.76、1.42、1.40 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C及D组的ED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降低16.6%(0.35/2.11)、32.7%(0.69/2.11)及33.6%(0.71/2.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低剂量双源CTP阳性率为93.5%(172/184),CT平扫阳性率为52.2%(96/184);对于超急性期腔隙性脑梗死,低剂量双源CTP阳性率为72.1%(31/43),CT平扫阳性率为16.3%(7/43)。结论70 kV管电压CTP,适当减低管电流(100 mA)及采集频次(17次)可降低辐射剂量且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需求。相较于CT平扫,低剂量双源CTP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尤其是腔隙性脑梗死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