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89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51.
目的: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卵白蛋白(Ovum Albumin,OVA)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方法:将60只雌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分别按不同方法处理后分离各组小鼠的腹腔肥大细胞,中性红染色后计算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率。结果:正常对照组、OVA变应性鼻炎组、穴位敷贴组、激素对照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阴性对照组小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分别为(15±6)%、(53±11)%、(37±13)%、(31±15)%、(47±14)%。OVA变应性鼻炎小鼠的腹腔肥大细胞有明显的脱颗粒现象:与OVA变应性鼻炎小鼠相比,穴位敷贴组及激素对照组小鼠的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显著减轻;PBS对照组小鼠的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没有明显变化。结论:推测穴位敷贴抗过敏机制为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致炎介质产生。  相似文献   
52.
对静息态fcMRI、功能连接、默认状态网络等相关概念和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对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脑功能成像机制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了基于fcMRI、DMN研究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机制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3.
针刺影响脑功能成像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脑功能成像主要包括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能够在生理状态下、无创地研究人脑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本文回顾了针刺对脑功能成像影响的研究,包括生理状态(安静、运动、局部神经阻滞)、病理状态(痴呆、中风、脑瘫、摇头丸服食等)下的针刺效应,以及穴位、针刺频率、针刺手法对脑功能成像的影响,分析了针刺效应与脑功能成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4.
目的:研究经穴的体表范围及探讨研究的方法。方法:整理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经穴体表范围的方法和数据。结果:测定穴体表范围的方法大多是根据经穴特异性,有经穴形态结构特异性、生物理化特异性、病理反映特异性等。结论:经穴的体表范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目前的方法仍然十分局限且存在很多问题。提出利用经穴针刺效应特异性测定范围,建立测定经穴体表范围的模式,促进针灸的临床和科研。  相似文献   
55.
目的:从《灵枢经》原文角度,阐明迎随补泻的原始内涵。方法:通过对《灵枢经》中关于迎随补泻及营卫循行诸篇章的分析归纳。结论:迎随补泻是指根据时间节律经气的盛衰而行针刺,而非根据针尖与经脉的逆顺朝向。  相似文献   
56.
总结赖新生教授运用通元疗法辨证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经验。认为带状疱疹发病多因人体正虚,风热毒挟损;或肝郁化火,火毒蕴积;或风寒壅遏。其病位在肝、肺,久则及肾。临床常表现为三种类型,即风热毒夹杂,以风热为主;风热毒夹杂,以毒为甚;风寒阻滞。自拟针刺处方泻热调肝方、中药内服处方柴杖解毒汤、外洗处方蓝根洗剂,运用"通元疗法",结合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从元神论治,针药结合以使五脏安,阴阳调。  相似文献   
57.
目的:根据《灵枢·终始》,扩展探讨《内经》时期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通过研读《灵枢·终始》,参考《黄帝内经》其余篇章及后世名医著作,探讨《黄帝内经》时期的中医临床思维。结果:该篇虽篇幅较短,但引出了《内经》的基本思想,记载了非常经典的中医临证思维,包括天人思维、脉诊和针刺思维、用药思维等,结合《内经》其余篇章及后世名医著作,更加深刻的体现这些思维对中医临床之重要性。结论:《黄帝内经》记载的天人思维、脉诊和针刺思维及用药思维,对现代中医临床,将有非常深刻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8.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癫痫病的选穴规律及核心穴对。方法:电子检索CNKI、CBM、VIP、Wan Fang Data。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针灸治疗癫痫病的文献,建立针灸处方数据库,利用Access 2010、clementine18. 0、Stata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针灸治疗癫痫病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五腧穴为大椎、百会、丰隆、腰奇、鸠尾,频率最高的经脉为督脉、膀胱经、胃经、任脉,常用的特定穴为交会穴、络穴、背俞穴。关联规则结果显示支持度最高的为大椎-心俞-丰隆,通过聚类分析可得到14个聚类群。这些关联群和聚类群可以视作核心穴对。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可总结分析针灸治疗癫痫病的取穴规律和核心穴对,为临床和科研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9.
总结赖新生教授针药结合治疗癫痫的经验,从痫证的病因、病机及针药论治分别阐述,并介绍"通元针法"治疗痫证的理论依据及使用方法。赖教授临证强调谨守病机,注重辨证,治病求本;认为风痰瘀虚为主要病机,指出癫痫发作期及间歇期均可使用针灸,但慎用电针;调神为治痫至要,针药并施,通督归元,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60.
张素娟  吴沛龙  赖新生 《新中医》2017,49(8):209-211
正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瘾疹、赤白游风、鬼风疙瘩、风癗等,临床表现以皮肤出现淡红色或苍白色瘙痒性疹块,高出皮面,时隐时现,消退后不留痕迹为特征。早在《内经》就有关于本病的论述,《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少阳有余,病皮痹隐疹。"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风团和红斑[1]。赖新生教授是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