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8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90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2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观察外关穴皮部浅刺与常规针刺对脑部各区域的激活情况,探讨不同层次针刺对特定脑区激活的异同。方法:对8例青年志愿者先行外关穴(右侧)皮部浅刺,2周后再行常规针刺,分别进行fMRI脑部扫描。统计在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状态下,脑部各感兴趣区(regions of interest,ROIs)的激活点数、激活例数、激活强度,并对激活的相同脑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外关穴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均可引起脑部多个区域的激活,两种针刺对脑区的激活例数、激活点数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常规针刺对右侧小脑的激活强度高于皮部浅刺(P〈0.05)。结论:皮部浅刺和常规针刺都能不同程度地激活脑部功能区,常规针刺能够相对特异地激活小脑,初步表明该特异激活与针刺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102.
103.
针刺百会穴前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不同脑区的脑葡萄糖代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运用正电子发射型汁算机断层显像技术,观察百会穴针刺前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对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的变化。方法:收治2004-05/10广州星光老人之家二院和广州千禧颐老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病程1-9年;均为右利手。随机分为常规体针治疗组5例和百会治疗组5例。5次/周,共治疗4周:10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8例,出血性脑血管病2例:有1次脑卒中史9例,有2次脑卒中史1例;右侧偏瘫7例,左侧偏瘫3例一所有患者均接受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法观察脑区感兴趣区[分别设为双侧额叶(眶回)、双侧顶叶、双侧颞叶(海马及海马旁问)、双侧枕叶、双侧丘脑、双侧扣带回、双侧尾状核、双侧豆状核和双侧小脑]的葡萄糖代谢水平,并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结果:1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常规针刺组治疗前后脑部感兴趣Ⅸ葡萄糖代谢变化:患脑豆状核治疗后明显高于治疗前[(2.49&;#177;0.99,1.85&;#177;0.53),t=2.90,P(0.051。健脑治疗后颞叶明显高于治疗前[(1.59&;#177;0.63,1.28&;#177;0.36),t=2.88,P〈0.051。②百会组治疗前后脑部感兴趣区葡萄糖代谢变化:患脑额叶、豆状核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2.78&;#177;0.27,2.80&;#177;0.40;2.21&;#177;0.34,2.25&;#177;0.35),t=3.01,3.25,P〈0.051.健脑颞叶、豆状核治疗后显著高于治疗前[(1.69&;#177;0,43,2.79&;#177;0.38;1.32&;#177;0.36,2.22&;#177;0.47),t=2.93,3.16,P〈0.05]。结论:①常规针刺组能显著提高患脑豆状核和健腑颢叶的葡萄糖代谢水平。②百会穴治疗组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患脑额叶、健脑颞叶及双侧豆状核区的葡萄糖代谢有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04.
电针与氢化麦角碱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脑乙酰胆碱酯酶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探讨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的学习记忆行为及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影响。方法 将制成肾性高血压(RHR)后再造脑反复缺血拟VD的大鼠3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药物组(用氢化麦角碱,DHET)各10只,共治疗28d。治疗后均以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行为情况,并检测脑AchE含量。结果 电针组、药物组水迷宫潜伏期明显短于模型组(P<0.05~P<0.005),电针组短于药物组(P<0.05~P<0.005)。在海马、纹状体,电针组和药物组的AchE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而电针组又高于药物组(P<0.05)。结论 电针能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脑AchE含量并使之重新分布,其作用优于DHET。  相似文献   
105.
针刺"得气"分类与捕获的研究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新生  童钟 《中医杂志》2008,49(5):392-394
探讨了针刺"得气"的现象,结合临床实践认为,以往将"针感"等同于"得气"是习惯上的认识误区,二者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同时对临床"得气"现象以深、浅层次进行分类,并基于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以脑功能研究的技术手段"捕获"特异性脑活动以揭示"得气"本质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电针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神经免疫学机制。方法:将100例PA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选取蝶腭神经节、印堂、迎香、上迎香为主穴进行电针治疗,对照组于饭后口服西替利嗪片,10mg/次,每日3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其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VIP和SP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对VIP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P<0.05)。结论:电针蝶腭神经节为主的方法能显著降低PAR患者升高的鼻神经肽,推测电针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PAR可能是通过调节鼻神经肽类物质,控制鼻神经源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7.
传统毫针刺法的五大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新生 《新中医》2007,39(2):91-92
毫针刺法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一是体现针刺原理,正如《内经》所云:“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二是体现针刺法则,《神应经》曰:“孰不知补泻之法……随气血所行而治之,不合其理,孰为其治?”最后是体现临床疗效,经云:“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诀云:“效之信,若风之吹风,昭乎若具苍天,刺之道毕矣。”笔者在临床上一般采用针刺基本五大环节,实行补泻以达到毫针刺法疗效之目的,现简要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观察电针督脉经穴“大椎”、“百会”对大鼠缺血区脑组织神经细胞凋亡及NGLF的影响。方法 :用凝闭一侧大脑中动脉的脑缺血大鼠为动物模型 ,采用TUNEL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染色S P法进行观察。结果 :缺血 +电针组中 ,大脑皮层梗塞区内TUNEL染色阳性细胞较缺血组显著减少 (P <0 0 1 ) ,NGFR免疫阳性表达在细胞数量上及强度上也均较缺血组及假手术组明显增强 (P <0 0 1 )。结论 :电针能抑制脑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的凋亡 ,可增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NGFR的表达 ,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9.
电针对SD大鼠MCAO模型神经功能缺损及脑梗塞体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电针对永久性脑缺血模型大鼠不同缺血时间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塞体积的影响。方法:采用热凝闭法建立SD大鼠MCAO模型,电针“百会”、“大椎”穴,采用N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TTC染色检测脑梗塞体积。结果:MCAO可造成大鼠神经功能缺损和脑梗塞,但上述情况可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而有不同程度的白愈趋势,电针可使不同缺血时相的各种损害减轻。结论:电针具有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缩小脑梗塞体积的作用;研究还提示: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进行早期干预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0.
中国环境养生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Zhe  赖新生 《现代康复》2001,5(11):22-23
环境养生作为中医养生学的一部分。指导人类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保护人体健康。其在康复医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疗养方面。该重点从“自然环境与健康”,“居住环境与健康”以及“室内环境与健康”3方面探讨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提出改善环境质量的一些基本方法,指导人们选择和创造适宜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