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前,抗病毒药物中疗效惟一确切的是干扰素,但其稳定应答率较低,仅为15%~25%。因此,如何预测干扰素在治疗丙型肝炎中的疗效,以中止无效治疗;如何提高干扰素的疗效等问题已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有关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血吸虫病延迟诊断的情况,探讨减少误诊的途径。方法收集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延迟诊断为血吸虫病病例,分析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结果符合条件的病例共22例,学生占60%;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腹痛、腹泻、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少数有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入院诊断为肺部感染、伤寒、败血症、结核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肿瘤等。结论血吸虫病发生在疫区,诊断依靠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特异性辅助检查。易感人群除农民外,也有接触疫水的学生。  相似文献   
13.
应用Webquest改革传染病见习课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将Webquest引入传染病见习课教学,提高传染病见习课教学质量.方法 对学生进行Webquest问卷调查;建立了多媒体示教室及传染病教学网站;由教师及学生共同建立Webquest模块;学生利用Webquest学习传染病学.结果 学生们通过Webquest对热点传染病的进展进行跟踪及综述分析,构建了传染病学电子书,制作了大量传染病教学课件,学生表演录制了标准化病人的传染病教学小品.提高了学生学习传染病课程的兴趣,改善了传染病见习课教学质量.结论 Webquest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染病见习课病种单一、缺乏病种病源的问题,为提高传染病见习课教学质量开辟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七年制传染病教学改革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作者以在校学生的身份在学生中调查发现,中南大学湘雅第二临床学院传染病学目前的教学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已不能满足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学生对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普遍持欢迎态度。为此,作者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思考,提出了“整合教学内容,引入教学新法”的建议,为传染病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大鼠肝动脉插管给药途径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建立一种直接向肝脏给药的血管途径,减少药物经过体循环所致的多种器官功能的影响,以便获取药物对肝脏影响的直接证据。方法 手术显微镜下肝固有动脉插管并留置体外备用。结果 SD大鼠15只,10只存活且术后恢复良好,死亡原因为血管损伤、肝脏损伤、肝素过量、麻醉意外。死亡原因在操作技术熟练后可以避免。结论 大鼠肝固有动脉插管并留置体外备用的方法简单、容易掌握、成功率高,这种给药途径尤其适用于研究药物对肝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丙肝病毒感染是一种全身性的感染,其嗜肝性已被肯定。关于在宿主的其他组织及细胞中存在的状态,正为广大丙肝研究者密切关注。本文作者曾经报道过Ib型丙肝病毒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感染状态及其对干扰素应答的影响,又进一步在慢性丙肝患者的PBMC中用RT-PCR方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HCV感染存在的状态,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不同肝病患者铜代谢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s disease,WD)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WD如何与其他肝病鉴别,是临床医生经常遇见的难题。尽管肝豆状变性的文献浩如烟海,然而国外大宗的系统的关于不同肝病患者铜代谢资料并不多见。为此,我们近年对不同肝病患者铜代谢异常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湖南地区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分布情况,分析干扰素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混合引物PCR法检测49例湖南地区输血后丙型肝炎基因型。根据ETR和SR-12生物应答和病毒应答率指标研究影响干扰素疗效的主要因素。结果:49例病人可分型46例,全部为Ⅱ(1b)型,未发现其他基因型。3例病人未能分型。对完成疗程的26例基因Ⅱ型丙肝患给予正规疗程干扰素治疗,结果显示感染时间是影响干扰素疗效的主要因素。感染时间在一年以上,ETR生化应答率和病毒应答率分别是85.7%(12/14)和78.6%(11/14),SR-12生化应答率和病毒应答率为64.3%(9/14)和57.1%(8/14),这些指标均显高于感染时间大于一年的病人(41.6%、33.3%、16.7%和8.33%)。结论:湖南地区输血后丙型肝炎HCV基因型主要为Ⅱ(1b)型。感染时间的长短是影响干扰素应答的主要因素,早期抗病毒治疗对基因Ⅱ型HCV感染仍能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自从1989年丙肝病毒(HCV)cDNA被克隆以来,在建立敏感、稳定的HCV感染细胞模型方面亦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目前仍缺乏自然感染状态的小动物模型及稳定的HCV感染的细胞株,我们采用HCV阳性血清连续感染法感染HepG2细胞,试图建立稳定的HCV复制细胞系。感染血清来自一位慢性丙肝患者,抗HCV及HCVRNA均阳性,抗HAV、抗HDV、HDAg、乙肝全套、抗HEV检测均为阴性。靶细胞HepG2购自湖南医科大学细胞培养中心。将05mlHCVRNA阳性血清与5mlRPMI1640完全培养基加入刚传代的HepG2细胞培养瓶…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HCV)非结构蛋白5A(NS5A)对p53抑制甲胎蛋白(AFP)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质粒转染技术及微粒体酶免疫法观察p53蛋白对Huh7肝癌细胞AFP表达的抑制作用及HCV NS5A对其抑制作用的影响;蛋白印迹实验观察HCV NS5A对p53蛋白表达的影响;谷胱甘肽转移酶沉淀实验鉴定HCV NS5A与p53蛋白能否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结果转染pRc/CMV空质粒的Huh7细胞上清液AFP浓度为(14 322±2412)ng/ml,转染pCNS5A质粒的Huh7细胞上清液的AFP 浓度为(13 843±3218)ng/ml,两组问t=1.42,P>0.05;转染pC53-NS3质粒的Huh7细胞上清液的AFP 浓度为(10 241±1326)ng/ml,与上述两组比较,t值分别为2.41及2.38,P值均<0.05;pCNS5A和pC53- NS3共转染者AFP浓度为(14 582±1238)ng/ml,与pC53-NS3单独转染组比较,t=3.12,P<0.01; pCNS5A和pC53-NS3共转染者和pC53-NS3单独转染者Huh7细胞p53蛋白表达无变化。在谷胱甘肽转移酶沉淀实验中,加入谷胱甘肽-p53融合蛋白后出现HCV NS5A蛋白条带,而仅加入谷光甘肽者则未出现此条带。结论p53蛋白能抑制Huh7细胞AFP的表达,HCV NS5A能减轻p53蛋白对AFP表达的抑制作用。HCV NS5A不影响p53蛋白的表达但能与p53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是使p53功能失活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