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9篇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对比研究人间充质干细胞(AMSCs)在体内和体外的免疫学性质,为心肌的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临床打下基础。方法:将免疫功能正常的SD大鼠、免疫功能缺陷的RUN大鼠共72只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①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 AMSCs移植组(①组);②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 AMSCs移植 免疫抑制剂组(②组);③RUN大鼠心肌梗死模型 AMSCs移植组(③组);④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 人胚胎干细胞(ES)移植组(④组);⑤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 ES移植 免疫抑制剂组(⑤组);⑥RUN大鼠心肌梗死模型 ES移植组(⑥组)。心肌梗死模型通过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1周后再次开胸,在梗死心肌周围多点注射移植物。分别于移植后第2天、第1周、第2周及第6周处死每组的部分大鼠,用荧光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分化及淋巴细胞的浸润情况。同时,移植后第1周对于移植AMSCs的大鼠,分离其外周血中的淋巴细胞,在体外与AMSCs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实验,了解移植后大鼠免疫系统对AMSCs是否具有免疫排斥反应。结果:①、④组注射局部可见大量淋巴细胞的浸润,移植细胞在1周后从体内几乎完全消失;①组的MLC结果显示,AMSCs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②、③、⑤、⑥组注射局部可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移植细胞长期存活,但至移植6周存活细胞有所减少,且未检测到移植细胞向心肌方向的分化;②、③组的MLC结果显示,AMSCs不仅不促使反而抑制淋巴细胞增殖。结论:尽管体外研究证实AMSCs具有低免疫源性和较完善的免疫调节作用,当AMSCs进行异种移植时仍存在免疫排斥反应,同ES进行异种移植所产生的免疫反应相似。另外,存活的移植细胞未发生向心肌方向的分化。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对特发性左后分支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时,同时标测到舒张期电位(diastolic potential,DP)和最早收缩期前P电位(Purkinje potential,PP)作为靶点的消融方法,是否优于以最早PP为消融靶点的方法。方法对18例左后分支室速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根据消融靶点不同分为2组:DP组(同时标测到DP和PP)和PP组(仅标测到最早PP)。以室速不再被诱发作为消融成功终点。比较2种方法的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次数、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结果18例患者中1例不能诱发室速,未行射频消融。17例诱发出临床室速,表现为右束支阻滞形,电轴左偏,其中DP组7例,PP组10例。所有患者均达消融成功终点。DP和PP距体表QRS波的间期分别为(60.17±8.16)ms和(30.64±7.19)ms。2组患者的年龄、室速的周长、手术时间和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PP组相比,DP组X线曝光时间较长[(18.33±1.51)minvs(15.37±2.77)min,P=0.03],消融次数较少[(4.55±2.07)次vs(7.50±1.64)次,P=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不典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nodal reentrant tachycardia, AVNRT)与典型AVNRT在消融时交界性心律伴有室房传导阻滞发生率、消融成功率和复发率等方面有无差异,探讨不典型AVNRT射频消融的疗效.方法 21例AVNRT患者电生理检查结果为不典型AVNRT组(慢慢型14例,快慢型7例),选择同期检查年龄和性别与不典型AVNRT组相匹配的典型AVNRT 21例作为对照.2组患者均采用消融慢径的方法,以消融过程中出现交界性心律,消融后室上速不再被诱发作为消融成功终点.比较2组患者交界性心律伴有室房传导阻滞发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次数、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有无差异.结果 2组患者术中诱发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周长无差异(P>0.05);与典型AVNRT组相比,不典型AVNRT组室上速时H-A间期延长[(155.90±40.86)ms vs (32.62±18.25)ms, P=0.01],A-H间期缩短[(142.76±78.46) ms vs (265.29±43.67) ms, P=0.034].所有患者达消融成功终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消融次数、并发症发生率无差异(P>0.05).典型和非典型AVNRT患者慢径消融过程中均出现交界性心率反应,不典型AVNRT组交界性心律伴有室房传导阻滞发生率显著高于典型AVNRT组(66.7% vs 9.5%, P=0.02),但无继发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2组患者消融术后均无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发生.随访(25.3±11.6)个月,不典型AVNRT组阵发性室上速的复发率高于典型AVNRT组(23.81% vs 4.76%, P<0.05).结论 不典型AVNRT慢径消融安全有效.与典型AVNRT慢径消融相比,不典型AVNRT有效消融时,常出现交界性心律伴室房传导阻滞发生,但不提示房室传导阻滞.不典型AVNRT消融术后复发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病人踝/肱指数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锋鹏  雷寒 《重庆医学》2005,34(2):263-265
目的探讨住院的冠心病人群中周围动脉疾病(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PAD)的发病情况,其可能的相关因素和临床意义.方法对入选的冠心病病人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心血管危险因素,冠脉造影病变情况等.采用DINAMAP测振法获得双侧踝动脉和肱动脉收缩压,算出踝/肱指数, 踝/肱指数<0.9表明合并有周围动脉疾病.结果共有102例入选,其中合并PAD38例,发生率37.2%.心血管危险因素中除年龄外,高血压,糖尿病等均不与CAD合并PAD相关.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和冠脉3支血管病变是CHD合并PAD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CHD病人中PAD的发生率较高,两者合并存在可能反映了较高的动脉粥样硬化负荷.  相似文献   
16.
目的:窦性心率震荡(HRT)是新出现的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预测指标,本研究探讨HRT和心率变异(HRV)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平均心率,β受体阻滞剂等因素对它们的影响.方法:采用24h动态心电图对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进行监测,同时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分析HRV和HRT各项指标参数.用非参数相关分析方法分析HRV和HRT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它们与平均心率,β受体阻滞剂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TS与SDNN、PNN50、RMSSD、HF均呈正相关,其中与HF的相关性最强(r=0.644,P<0.001),TO与SDNN、HF、LF均呈负相关,但与LF相关性较强(r=-0.543,P<0.001).SDNN与24h平均心率、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合并高血压、LVEF等都有较弱的相关性,TS和TO与这些因素之间无相关性.结论:TS主要与心脏迷走神经的张力有关,TO很可能与迷走和交感神经共同调节有关,与HRV相比,HRT指标(TS和TO)受平均心率、β受体阻滞剂和左室射血功能等因素的影响较小,这可能是一些研究中发现HRT对SCD高危患者预测价值高于HRV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来源于胎儿肝脏的间充质干细胞(FMSCs)移植到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的存活及分化情况.方法:从平均胎龄为9周的胎儿肝脏中分离培养出FMSCs,将该细胞移植到大鼠梗死心脏模型中,分别于移植后第7及第14天时取出心脏,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移植细胞的存活及心肌分化情况.结果:FMSCs具有稳定的抗原表达谱,阳性表达CD29、CD44、CD166、CD105、SH3、SH4,不表达造血干细胞表面标志抗原如CD14、CD34、CD45.荧光原位杂交显示,将细胞移植到大鼠心肌梗死模型中7天后,有较多细胞在心肌组织中存活;但至移植后第14天,移植细胞从心肌组织中消失.免疫组化染色未发现存活的植入细胞发生向心肌方向的分化.结论:本实验成功分离培养出了FMSCs,将其移植到梗死心肌模型中能短暂存活,但不发生向心肌方向的分化.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性,41岁,农民.因"反复心悸15年,复发伴头昏乏力4 d"于2007年1月4日入院.病程中无黑朦、昏厥、胸痛及气短症状.查体:血压95/60 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40~150次/min,律不齐,心音不等,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了解与胎儿心肌细胞共同培养对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向心肌方向分化的影响.方法 通过酶消化法从流产胎儿中分离培养出胎儿心肌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将后者用丝裂霉素处理后制备成滋养层;收集辅助生育中心施行试管婴儿后所剩余的健康胚胎,取内细胞团接种在滋养层上分离培养出人ESCs.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zation,FISH)方法来检测上述两种细胞的XY染色体,选用不同性别的胎儿心肌细胞与2~5代人ESCs以1∶2的比例混合,然后以5×104/cm2的密度接种于培养皿中进行共同培养,诱导其向心肌方向的分化.将未与胎儿心肌细胞混合的人ESCs以相同密度接种于培养皿中作为阴性对照.至第5天收集共同培养的细胞,进行双重染色,即 FISH染色及心肌特异性蛋白Desmin或cTnI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在与胎儿心肌细胞共同培养5 d后,40%~50%的人ESCs在心肌细胞的诱导下表达心肌特异性蛋白Desmin或cTnI,而没有进行共同培养的人ESCs不表达上述蛋白.结论 与胎儿心肌细胞的共同培养能诱导人ESCs发生向心肌方向的分化,人ESCs有望成为心肌干细胞移植的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