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0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1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7篇 |
外科学 | 54篇 |
综合类 | 58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9篇 |
中国医学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5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21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8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9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腹主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腹主动脉瘤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2012年7月入住我院血管外科经CT诊断为腹主动脉瘤患者(病例组)58例,另选健康体检者63例为对照组。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循环酶法检测Hcy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明显升高(65.5%vs 27.0%,P<0.01),Hcy水平明显升高[(19.02±9.80)μmol/L vs(13.37±4.54)μmol/L,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Hcy较非HHcy发生腹主动脉瘤的风险增加4.12倍(OR=5.12,95%CI:2.332012年7月入住我院血管外科经CT诊断为腹主动脉瘤患者(病例组)58例,另选健康体检者63例为对照组。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采用循环酶法检测Hcy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发生率明显升高(65.5%vs 27.0%,P<0.01),Hcy水平明显升高[(19.02±9.80)μmol/L vs(13.37±4.54)μmol/L,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Hcy较非HHcy发生腹主动脉瘤的风险增加4.12倍(OR=5.12,95%CI:2.3311.27,P=0.00)。调整相关危险因素后,未明显改变相关结果(OR=3.35,95%CI:1.1411.27,P=0.00)。调整相关危险因素后,未明显改变相关结果(OR=3.35,95%CI:1.149.80,P=0.03)。病例组HHcy患者与Hcy水平正常者腹主动脉瘤最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6±1.49)cmvs(5.11±0.98)cm,P=0.18],年龄与腹主动脉瘤最大直径不相关(r=0.09,P=0.48)。结论 HHcy患者发生腹主动脉瘤的风险更大。降低Hcy水平可能有助于减缓腹主动脉瘤的发展。 相似文献
62.
不同病理大鼠腹腔感染模型脾切除前后细胞因子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临床上不同病因脾切除术后机体免疫功能改变和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有不同,细胞因子的异常变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失控的级联反应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则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我们通过建立大鼠不同病理模型观察在腹腔感染时脾切除前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病理状态下脾切除后MODS等并发症的机制。 相似文献
63.
目的:评价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chronic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cTBD)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行TEVAR的25例cTBD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随访结果和影像学资料评估患者临床转归和动脉重塑情况。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术后30 d内无死亡病例,中位随访时间28.9(26.4~35.2)个月,1年生存率100%,2年和3年生存率均为95.2%(95%CI:86.1%~100%);支架覆盖动脉段动脉重塑较好,支架以远动脉段累积动脉扩张发生率30%~45%。结论 TEVAR治疗cTBD的成功率和早、中期生存率高,但支架以远动脉重塑水平差。行TEVAR治疗的cTBD患者,术后需密切影像学随访。 相似文献
64.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小秦艽花抗炎作用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并结合 Swiss Target Prediction等数据库筛选小秦艽花中的化学成分及其作用靶点。通过TTD等数据库筛选炎症相关靶点,使用Cytoscape 3.7.2 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采用 DAVID 数据库对靶点进行GO分析及 KEGG 通路分析。结果:筛选出小秦艽花活性成分23个,预测出27个作用靶点。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小秦艽花主要涉及PTGS2(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等关键蛋白以及response to oxidative stress(氧化应激反应)等生物过程,通过调节TNF-α signaling pathway(肿瘤坏死因子α信号通路)等通路来发挥抗炎作用。结论:小秦艽花的抗炎作用体现了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特点,为深入阐释小秦艽花抗炎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肝硬化腹腔感染时脾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mRNA的表达。方法60只SD大自鼠建立对照、肝硬化两组动物模型,用盲肠结扎加穿刺法(CLP)形成腹腔感染模型,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肝硬化大鼠脾脏组织中TNF-α和IL-6mRNA的表达,并行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1)肝硬化组脾组织中TNF-α、IL-6mRNA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肝硬化大鼠脾组织中TNF-α mRNA的表达在CLP后迅速上升,3h达高峰(P〈0.01),后呈缓慢下降趋势;IL-6mRNA的表达则缓慢上升,12h达高峰(P〈0.01),之后下降。对照组TNF-α mRNA在CLP后迅速上升,IL-6mRNA则缓慢上升,24h仍维持高水平(P〈0.01);(3)肝硬化大鼠CLP后有显著的腹腔感染及心、肺、肝、肾组织病理改变。结论(1)在病理状态下,脾脏的免疫功能受损,脾组织TNF-α mRNA和IL-6 mRNA的表达显著下调;(2)肝硬化大鼠在腹腔感染时抗感染能力下降,更易发生MODS,且与CARS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66.
67.
桥本甲状腺炎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应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58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进行了观察分析,以探讨其对该病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8例患者均经病理或实验室检查证实桥本甲状腺炎.诊断标准:①无痛性甲状腺弥漫性肿大;②实验室检查:血清球蛋白抗体(TMAb)、微粒体抗体(TGAb)增高,早期T3、T4轻度增高,晚期出现甲状腺功能低下改变,T3、T4下降. 相似文献
68.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蒙药复方森登-4有效部位中槲皮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蒙药复方森登-4有效部位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Hypersil ODS 25μm(4.6mm×250μm)。流动相为甲醇-0.7%磷酸溶液(40∶60),检测波长为371nm,流速为1.0mL/min。结果:槲皮素在0.0000976~0.000976mg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0.94%,RSD=1.74%。结论:本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蒙药复方森登-4有效部位中槲皮素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泡沫硬化剂治疗下肢网状静脉曲张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0年1-9月在我院诊断为网状静脉扩张症的患者26例,女性24例,男性2例,平均年龄37(22-52)岁,44患肢,局部直接注射泡沫硬化剂后弹力袜压迫,72h、7d、30d、3个月病房随访。结果 26例患者平均治疗2.1次,末次注射结束后72h观察网状静脉扩张闭合成功率达100%,术后7d、30d观察治疗效果牢固,无复发病例。术后3个月7例(9患肢)局部复发,复发率20.5%,局部泡沫硬化剂处理后至今未复发。100%的患者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泡沫硬化剂治疗网状静脉曲张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0.
目的通过与传统缝合比较,探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采用双Perclose ProGlide交叉缝合修复20F或22F穿刺点的优缺点,为临床穿刺点修复方法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2007年6月-2011年5月,103例115侧采用外径为20F或22F输送鞘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其中采用双Perclose ProGlide交叉缝合修复穿刺点57例64侧(双Perclose组),传统缝合修复46例51侧(传统缝合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双Perclose组不同病种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传统缝合组(P<0.05)。术后双Perclose组5例(5侧)、传统缝合组2例(2侧)出现不同程度腹股沟区皮下瘀血;双Perclose组2例(2侧)皮肤穿刺点处淋巴漏,传统缝合组6例(8侧)切口发生淋巴漏。双Perclose组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7.8%(5/64),传统缝合组为15.7%(8/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6,P=0.19)。双Perclose组技术成功率为96.9%(62/64),传统缝合组为100%(51/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P=0.50)。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双Perclose组随访时间2~19个月,平均15个月;传统缝合组随访时间2~18个月,平均14个月。双Perclose组1例(1侧)术后3个月出现原穿刺点处假性动脉瘤,给予切开缝合;其余患者无缝合动脉狭窄、假性动脉瘤形成等中期并发症发生。双Perclose组中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1/64),传统缝合组为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与传统缝合技术相比,双PercloseProGlide交叉缝合技术修复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20F或22F穿刺点疗效相似,但在控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