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78篇
预防医学   13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124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01.
于海艳  贾波 《中医药学刊》2014,(8):1986-1990
目的:研究蒲辅周治疗内科病的用药特点,探索四川地区的医家用药是否具有地域性特点。方法:整理《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的复方118首,用Excel和Access建立数据库,应用《中药复方分析系统》软件研究其用药特点。结果:使用药物涉及20类,使用频次为30次及以上依次为补虚、利湿、行气、解表、清热、化痰、化湿、安神、消食、平肝潜阳、祛风湿、活血化瘀、温里、收敛固涩药;单味药物使用频次15次及以上依次为甘草、茯苓、陈皮、法半夏、白术、大枣、生姜、厚朴、枳实、茵陈、通草、白芍、化橘红、酸枣仁、蒺藜、党参、薏苡仁、神曲、远志、杏仁;药对居前10位多为上述药物的排列组合,其中使用频次10次及以上依次(不含甘草)为茯苓与陈皮、茯苓与白术、茵陈与通草、法半夏与陈皮、茯苓与法半夏、薏苡仁与茵陈、远志与酸枣仁、法半夏与化橘红、法半夏与白术、陈皮与白术、生姜与大枣、党参与白术、薏苡仁与通草。结论:1蒲老治内科病以顾护胃气为本;强调"天人相应"观,用药注重地域与体质,擅用除湿化痰之品;配行气与消食药以协祛湿之效;伍补益药使祛湿不伤正。2除湿化痰药(化湿药、利湿药、祛风湿药、化痰药)之比约为2∶4∶1∶2,显示蒲老治疗湿邪为患首选利湿之品,其目的是给邪以出路,合"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旨。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观察脾虚型克罗恩病(CD)大鼠结肠粘膜中血管活性肠肽(VIP)及其受体(VIPR1)表达的变化,以及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破气耗气加饥饱失常之复因脾虚造模法结合Morris 方法复制脾虚型CD 动物模型,白术茯苓汤不同配比灌胃给药,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VIP及VIPR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结肠VIP 及其受体VIPR1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B5组(白术∶茯苓=12∶15)、B6组(白术∶茯苓=15∶12)、B7组(白术∶茯苓=18∶9)结肠组织VIP及其受体VIPR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白术茯苓汤B5组、B6组、B7组剂量配比能下调脾虚型克罗恩病结肠组织VIP及其受体VIPR1 蛋白表达,从而防止致炎因子的分泌,减轻结肠的炎症反应,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疗伤寒及中暑的用药特点.方法:整理该书卷二复方65首,用Excel和Access建立数据库,应用《中药复方分析系统》软件研究其用药特点.结果:使用药物涉及17类,使用频次为10次以上依次为解表、化湿、补虚、化痰、温里、行气、利湿、清热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单味药物使用频次15次以上依次为陈皮、半夏、麻黄、苍术、白术、厚朴、桂枝;药对居前10位多为上述药物的排列组合,其中使用频次8次以上依次为陈皮与厚补、半夏与厚朴、陈皮与桔梗、陈皮与白芷、麻黄与桂枝、陈皮与苍术.结论:解表药、除湿药(化湿、渗湿)、清热药是《局方》治伤寒及中暑复方消除病因之基本配伍;化痰药、行气药、活血化瘀药是其兼治伤寒及中暑病变特点之主要配伍;补虚药、温里药则是《局方》治伤寒顾及正气的之重要配伍.  相似文献   
104.
黄芪与人参配伍若干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胜  贾波 《国医论坛》2004,19(3):19-20
黄芪、人参皆有补气健脾之功,临床上二者常配伍应用。对这组药对的认识,历代医家有不少论述。《本经逢源》谓黄芪“同人参则益气”,《本草品汇精要》则谓黄芪“合人参、甘草,退劳役发热”。笔者从文献整理出发,对二者配伍应用时存在的某些问题作如下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204例医案之病种、临床表现、辨证施治等相关资料的规范、分析,总结小青龙汤现代应用范围、方证及药物剂量之变化特点。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204例医案,对医案中的症状、病机等进行规范后,用Excel建立数据表,录入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交通大学联合开发的"中药复方分析"软件,总结小青龙汤在病种、病机、证候等方面的特点。结果:临床应用中,常见中医病名:咳嗽、哮病、喘证;西医病名: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基本病机为寒饮停肺。常见症状为咳嗽、胸闷、气喘、痰白稀、食欲不振、痰量多,舌淡苔白腻,脉浮紧或弦滑。原方药物多用半夏、细辛、干姜、桂枝、五味子,多加味茯苓、杏仁、苏子。  相似文献   
106.
目的:研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大量缺乏功效说明古方的功效倾向性。方法:以组方药物的各种属性为基础,构建方剂功效属性距离矩阵,通过功效属性距离矩阵计算元组矢量的属性权重,利用平均值法、最陡峭下降法、拉格朗日中值法、信息量法从药物归纳方剂的功效。结果:为量化结果比较,利用"准确率"标准评价上述4种方法对《局方》方剂进行属性约减的准确性。通过实验得到上述4种方法的属性约减准确率分别为:61.5%(平均值法),79.2%(最陡峭下降法),68.2%(拉格朗日中值法),70.8%(信息量法)。结论:平均值法结果繁杂,最陡峭下降法结果简约,拉格朗日中值法具有较好的折中性,信息量法结果受阈值影响可变动。几种方法可相互参照,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比较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与输尿管镜碎石术(URL)三种手术方式,在治疗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最大径>1.5 cm)中的实际效果,探求更合理化的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2020年1月期间,198例输尿管上段嵌顿性结石的患者,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8.
陈潮祖教授是我国方剂学泰斗,在其代表著《中医治法与方剂》所提出的三焦理论,丰富和完善了三焦的概念及内涵。文章简要梳理了三焦学说的发生、发展源流,进而重新探讨了陈潮祖教授所论三焦之实质。认为"三焦"的生理功能为行津气,着重梳理了"三焦"与心系血络、肝系筋膜功用间的关系。通过相关验案验方,认为治疗三焦病变,立法主旨应在疏利气机、化气行津,以恢复津气流通为要。  相似文献   
109.
通过揭示"免煎中药饮片"与传统中医相违背的方面,提出将中医传统配伍理论应用到其中,同时结合现代实验研究,将这种现代化的中药免煎饮片推向合理化,普遍化。  相似文献   
110.
阴虚夹湿证是指既有脏腑阴虚,又有湿邪内停的一类证候。阴虚夹湿证复杂多变,阴虚患者感受湿邪,或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致内生湿邪,而湿邪又导致和加重阴虚,都是其病因病机。根据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可将阴虚夹湿证分为许多类型。因此辨证时除了要分辨是否为阴虚夹湿证外,还需确定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故辨证时应注意四诊合参,全面采集病史及询问病状,问诊时应详细,并注重舌脉。阴虚夹湿之证在治疗时需注意滋阴不碍湿,祛湿不伤阴,并根据阴虚和湿邪各自的病位而采用不同的滋阴药和祛湿药的方法和药物。除了养阴和祛湿的药物,还应根据情况酌加行气活血和补气健脾之品,以助气化。治疗过程中还应根据阴虚与湿邪比重而确定和调整滋阴药和祛湿药的用量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