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98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4篇
中国医学   449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01.
中药制剂学是研究原料制成适宜剂型以供临床应用的科学,其研究范围与传统的化学制剂药物存在显著差别。中药由于成分复杂多样,成分性质不明确、不统一,其制剂前处理过程是影响中药制剂成药性及药物安全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中药制剂的内涵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应包括传统上的剂型设计过程,还包含物质基础组分结构优化过程;组分提取、分离、精制纯化过程;中药组分性质表征过程;以及为了选择适宜剂型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药效和对制剂进行评价所进行的药物药理毒理等研究过程。因此,该文根据现代创新中药制剂的要求,基于中药的整体和系统性,重点阐述现代中药制剂的拓展性和外延性特点,包括基于组分结构理论探究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组分的分离精制纯化、组分结构优化与网络药理与调控、代表性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并以此为依据构建多单元释药系统以及中药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该文科学阐述现代创新中药制剂的科学内涵和系统性,为研发现代创新中药制剂提供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2.
对10个不同厂家的丹参注射液指纹图谱进行相似性分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丹参注射液中丹参素、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咖啡酸、异阿魏酸、紫草酸、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丹酚酸C 10种酚酸类成分,并利用F检验考察10个厂家丹参注射液酚酸类成分相互间的显著性差异程度。结果表明10个厂家丹参注射液的指纹图谱相似度均在0.9以上,不同厂家10种酚酸类成分的质量分数差异较大,通过显著性差异分析丹参注射液酚酸组分中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及其配比,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市场上丹参注射液疗效参差不齐,其结构配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3.
口服中药多糖调节肿瘤免疫应答研究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免疫疗法是当前最重大的科学进展之一,从"阴阳平衡"的角度来治疗疾病的中医理论与恢复机体免疫功能的肿瘤免疫疗法异曲同工。研究表明应用"阴阳平衡"的思路指导中药多糖免疫抗肿瘤可以更好的为肿瘤治疗服务,但是目前中药多糖抗肿瘤免疫应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缺少对免疫抑制因素的探索。同时,中药多糖在组成、结构方面的分析检测复杂性加大了研究其口服吸收代谢以及体内作用机制的难度。因此该文在对中药多糖的构效关系、吸收代谢过程、肿瘤免疫分子机制等诸多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中药多糖调节肿瘤免疫应答的发展思路,为更好的开发肿瘤免疫治疗的新型口服中药多糖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4.
刘丹  田燕  张振海  贾晓斌 《中草药》2016,47(21):3798-3804
目的基于组分生物药剂学性质制备银杏内酯组分(GC)自微乳释药系统(SMDDS)(GC-SMDDS),并对组分中各成分释药行为进行相似度分析。方法采用平衡溶解度方法筛选油相、乳化剂与助乳化剂;以外观、自微乳粒径、Zeta电位、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比例、混合表面活性剂与油相比例为考察因素,采用伪三元相图法筛选GC-SMDDS的处方工艺。对自微乳的载药量、粒径分布、Zeta电位、稳定性等进行评价,并借助溶出相似因子、曲线线性回归斜率分析,对组分中成分释药速度与程度进行相似度分析。结果 GC-SMDDS最优处方为聚山梨酯80(T80)与聚乙二醇(PEG)200质量比为4∶1,T80和PEG200的总质量与辛酸癸酸甘油三酯的质量比为9∶1,载药量为100 mg/g,粒径小于40 nm。GC-SMDDS于48 h内在常温、高温及低温状态下稳定性良好,通过相似度分析可知该自微乳系统能自行调节使得各成分之间的释药量相似度达到96.9%,最终基本达到同步释药。结论 GC-SMDDS不仅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还能自主调节各成分的释药行为,使得组分释药保持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5.
章丽  赵冰洁  袁嘉瑞  汪春飞  赵迪  封亮  贾晓斌 《中草药》2016,47(15):2676-2683
目的观察牡丹皮、赤芍与白芍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影响,揭示三者在功效方面的异同,并探讨牡丹皮、赤芍与白芍活血功效的机制。方法大鼠sc盐酸肾上腺素结合冰水浸泡制作急性血瘀模型,以丹参注射液为阳性对照,观察牡丹皮、赤芍与白芍对血液流变学、凝血功能指标、血小板系统、血清中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α)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牡丹皮能够延长急性血瘀模型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P0.05),显著抑制血小板黏附(P0.01),且上调血小板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与Ser1177位磷酸化的e NOS(p-e NOS)蛋白表达水平(P0.01、0.001),减少血清中TXB2(P0.05)及增加6-keto-PGF1α的量(P0.01);赤芍能够显著改善不同切变率下血瘀模型大鼠的全血黏度,延长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PT、TT(P0.05、0.01),降低血小板黏附率(P0.05),减少血清中TXB2的量(P0.01)、增加6-keto-PGF1α的量(P0.01),上调血小板e NOS、p-e NOS蛋白表达水平(P0.05);白芍则对血瘀模型大鼠的全血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但能够显著延长APTT、TT(P0.05),降低血小板黏附率(P0.05),增加血清中6-keto-PGF1α的量(P0.05),同时显著增加血小板e NOS、p-e NOS蛋白表达水平(P0.05)。结论牡丹皮、赤芍和白芍均具有不同程度改善血液流变性、凝血系统、抑制血小板黏附率、增加血小板e NOS、p-e NOS蛋白表达水平,但牡丹皮、赤芍较白芍活血化瘀作用强。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为了改善中药软胶囊保质期内的崩解迟缓现象,对囊壳材料明胶进行改性优化及性能评估。方法 以乙二胺四乙酸二酐(EDTAD)为酰化剂对明胶进行酰化改性,以复配明胶制备胶皮,并以崩解时限为评价指标比较酰化明胶胶皮与纯明胶胶皮的性能、复配明胶胶皮和纯酰化明胶胶皮的性能;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之上,以酰化取代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响应曲面法对工艺进行优化。利用红外光谱(infrared spectrum,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酰化明胶的结构特征;并分析了胶皮的力学性能。结果 IR和SEM结果表明,分子侧链上的氨基与EDTAD发生了乙酰化反应,当m EDTAD/m明胶=1∶15、温度为43℃、pH为9.3时,其取代度为65.4%。采用复配明胶制备胶皮,当m明胶/m酰化明胶=10∶1时,崩解时限为18.36 min,机械性能良好。结论 通过优化得到的酰化胶皮较好的改善了软胶囊囊壳的崩解迟缓现象。  相似文献   
107.
莫钰林  王龙  杨艳君  贾晓斌  李志勇  封亮 《中草药》2022,53(16):5245-5254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量外来药用资源品种涌入国内,丰富了中药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着和中药配伍应用及如何规范使用等诸多问题。因此赋予外来药物中药药性及其功效,将外来药用资源“中药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对外来药用资源“中药化”的方法体系进行综述,总结历代外来药用资源中药化的认识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分析外来药用资源的研究规律及策略,即“理论推导(象思维+文献研究)→原产地考证→实验研究(网络药理学+代谢组学)→明确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特征→临床实践”反复探索思路,同时充分考虑外来资源毒性和生物安全问题,以促进外来药用资源研究的系统化、标准化、科学化。为新外来资源中药化提供研究思路,推动实现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口感分析可知,口服液不良口感主要来源于中药本身所固有的不良口感和制剂过程中引入的不良口感,导致其口感很难受儿童欢迎。因此,针对儿童这一特殊患群,通过工艺优化和剂型改进技术,制成小儿蒲地蓝消炎糖浆剂来改善不良口感,从而提高儿童服药依从性。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和小儿蒲地蓝消炎糖浆的流浸膏物料性质为基础,通过比较两者的制剂性质(pH、密度、浊度、黏度、色度、粒径)、口感、5种质量标志物含量以及体内的药动学特征,评价小儿蒲地蓝消炎糖浆剂型优化的适宜性。结果表明,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相比,小儿蒲地蓝消炎糖浆的pH、密度、浊度、黏度和色度性质显著改变,不良口感降低26%,主要有效成分菊苣酸转移率升高,黄芩苷的转移率与口服液相差较小;同时通过药代动力学可知,黄芩苷体内吸收总量较高,糖浆中黄芩苷和汉黄芩素的达峰时间Tmax显著延长,紫堇灵的体内滞留时间MRTlast显著延长;小儿蒲地蓝消炎糖浆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在体内的吸收程度相同:黄芩苷>汉黄芩素>紫堇灵。新剂型工艺较原剂型简单,符合大生产需求,安全环保,合理可行,为小儿蒲地蓝消炎糖浆剂型优化的适宜性和科学性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小儿蒲地蓝消炎糖浆进一步安全、合理用药奠定基础,从而扩大儿童临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9.
外来药用资源一直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我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以来就有外来药用资源以不同的用途引进,其中一部分在临床实践中成为了中药并沿用至今;如今,外来药用资源同样为我国医药大健康产业服务,它们被引入应用于食品、化妆品、保健品、饮片、日化产品等大健康产业服务领域,且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交融发展,更多的外来资源将进入大健康领域。该文通过回顾外来药用资源服务古代医药健康行业的历史并概述其当前在大健康产业下的发展状况,总结外来药用资源服务古代医药健康行业的经验以及在目前新外来药用资源发展情况及所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为大健康产业下外来药用资源的发展与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0.
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为例,研究中药口服液体制剂醇沉环节质量标志物的有效传递。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以腺苷、紫堇灵、菊苣酸、黄芩苷和汉黄芩素转移率为指标,考察醇沉前浓缩液密度、加入乙醇体积分数、搅拌速度、浓缩液温度、搅拌时间、醇浓度、醇沉时间、醇沉静置温度、加醇速度及浓缩液pH对醇沉工艺的影响,得出影响醇沉工艺的关键因素。再通过Box-Behnken试验对关键因素进行优化,得到最佳醇沉工艺参数。当醇沉前浓缩液密度为1.12 g·mL-1,浓缩液pH为6.86,醇浓度为50.00%时,黄芩苷和汉黄芩素的转移率分别为91.86%和87.78%;当醇沉前浓缩液密度为1.13 g·mL-1,醇浓度为74.50%,醇沉静置温度为17.0℃时,腺苷、紫堇灵和菊苣酸的转移率分别为85.95%、71.62%和83.19%。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蒲地蓝消炎口服液醇沉工艺确定工艺参数的方法合理可行,同时为中药口服液体制剂中质量标志物的有效传递提供指导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