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5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41.
目的了解缺血性卒中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08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因缺血性卒中行脑血管造影及肾动脉造影患者596例。任1支肾动脉狭窄≥50%诊断为ARAS。分析ARAS患病率,同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狭窄(ICAS)203例(34.1%),其中狭窄≥50%者108例(18.1%);颅外动脉狭窄(ECAS)250例(41.9%),其中狭窄≥50%者149例(25.0%);颅内、外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6,P〈0.05)。ARAS患者77例(12.9%),ECAS(350%)组中ARAS患病率(30.2%,45/149)高于ICAS(≥50%)组(18.5%,20/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2,P〈0.05)。单因素分析筛选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P〈0.05,OR=2.48)及ECAS(/〉50%)(P〈0.05,OR=5.37)是AR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RAS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相对较常见,年龄≥60岁及ECAS(≥50%)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行肾动脉评估,尽早发现ARAS。  相似文献   
42.
【摘要】 虽然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防治体系在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已经成功运行,但在多数医疗单位内仍处于建设阶段,院内VTE防治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该研究从以下7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①谁来进行VTE风险评估;②如何灵活地使用评分量表;③如何确定患者动态评估的频率;④如何定位“信息化”;⑤如何对VTE患者进行管理;⑥哪个科室牵头开展院内VTE防治工作;⑦如何进行质量的持续改进。最终应根据各个医疗单位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制定切实可行的院内VTE防治体系,并在运行过程中做好质量控制工作,做好院内VTE防治体系的持续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的双源CT灌注成像(CTPI)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30例HCC患者行CT灌注扫描,获得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灌注流量(BF)、血管通透性(P)、patlak血容量(pBV)等灌注参数,以评价HCC的CT灌注特点.结果 (1)HCC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在动脉期迅速上升至峰值,而后维持平衡或较快下降;(2)30例肿瘤组织在ALP、HPI、BF、P、pBV图上均表现为高灌注,其中的10例ALP图呈均匀高灌注,20例呈不均匀高灌注,坏死区无血流灌注;(3)肿瘤组织ALP、HPI、BF、pBV明显高于瘤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PVP明显低于瘤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4)边缘模糊的瘤灶周围肝组织ALP、BF高于边缘清晰的瘤灶周围肝组织(P<0.05);(5)CT灌注图像测得HCC病灶面积较原始图像所测得的面积大.结论 双源CTPI能很好的反映HCC的血流灌注特点,对HCC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4.
下腔静脉(IVC)滤器(IVCF)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其总体取出率仍较低,体内长期留置IVCF易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IVCF变形、张开不全、倾斜、移位、断裂及IVC穿孔、狭窄、闭塞;其中少数并发症可引发严重临床后果,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如IVCF移位至心脏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虽然IVCF相关并发症影像学表现多样,但各种并发症仍具有一定特征性。熟练掌握IVCF相关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从而及时诊断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IVCF常见并发症的影像学表现与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生物 3D 打印丹酚酸 B(salvianolic acid B,SAB)-海藻酸钠-明胶皮肤支架对糖尿病大鼠创面的治疗作用。方法:按照SAB占海藻酸钠与明胶总重的百分比制成含0%、0.5%、1.0%、1.5%SAB的生物墨水,采用生物3D打印技术制备不同规格的皮肤支架。扫描电镜观察微观结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SAB体外累积释放浓度。皮肤支架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大鼠创面,分为空白对照组、凡士林纱布组以及皮肤支架组(0%SAB、0.5%SAB、1.0%SAB、1.5%SAB组)。于第7、14天观察创面愈合、渗出情况,同时取创面组织进行HE、Masson、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染色,并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 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及丙二醛(malondial- dehyde,MDA)水平。结果:扫描电镜下,4组皮肤支架均呈网孔状立体结构,孔隙分布均匀。SAB累积释放量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各组创面均愈合良好,1.0%SAB 组创面修复优于其他各组。第 7 天时,1.0%SAB 组 ROS 水平均低于其他各组(P < 0.05);第14天时,1.0% SAB组ROS水平低于除1.5% SAB组外的其他各组(P < 0.01),1.0% SAB组和1.5% SAB组ROS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第7天时,1.0%SAB组SOD、GSH-PX及CAT水平均高于其他各组(P < 0.05),MDA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凡士林纱布组及0%SAB组(P < 0.05);第14天时,1.0%SAB组SOD、GSH-PX及CAT水平高于空白对照组、凡士林纱布组和0% SAB组(P < 0.05),MDA水平低于空白对照组、凡士林纱布组(P < 0.05)。HE染色显示,各组创面皮肤均修复较好,1.0%SAB组新生组织较多。Masson染色显示,第7、14天时,0.5%、1.0%、1.5%SAB组创面胶原蛋白沉积多于其他各组(P < 0.05)。结论:1.0%SAB-海藻酸钠-明胶皮肤支架在第7、14天时不仅可以抑制ROS的产生,并上调各种抗氧化酶的表达,抑制创面组织内氧化应激反应,还可以促进胶原沉积,最终促进糖尿病大鼠的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46.
【摘要】 C臂CT广泛应用于钇- 90(90Y)微球放射栓塞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手术过程中,具有以下作用:①有效提高对肿瘤病灶和肿瘤供血动脉的识别率;②有效地提高对高风险动脉和高风险吻合的识别率,从而降低异位栓塞的风险;③计算靶肝体积,协助计算90Y的使用剂量。在术前选择性动脉造影、预防性栓塞和90Y微球放射栓塞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过程中,C臂CT可以作为其他影像学检查的有效辅助工具,进一步提高90Y微球放射栓塞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科研提升的人才困境和应对策略。方法:以“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为例,分析该院科研提升过程中存在的人才困境,制定实施应对策略。结果:针对存在问题,通过“外引”和“内培”相结合的途径获得了一批人才,并制定配套的政策使这些人才“安心、全心”的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定的人才梯队。结论:只有“引得进、培得出、留得住、用得好”人才,才能为提升地市级三甲综合医院的科研水平提供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48.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生物3D打印技术制备的芍药苷-海藻酸钠(SA)-明胶皮肤支架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方法 通过生物3D打印技术制备质量百分比分别为0、1、3、5、10%的芍药苷-SA-明胶皮肤支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表面形态结构,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芍药苷累积释放浓度。将大鼠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其共培养3 d,行Live/Dead染色,观察支架表面细胞存活和生长状态,检测1、2、3 d时细胞增殖、羟脯氨酸和白细胞介素(IL)-6表达水平。 结果 SEM显示5组皮肤支架均呈多孔网状立体结构,孔隙均匀。3%组皮肤支架表面较其他4组光滑。药物累积释放量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增加,10 %皮肤支架组在各时点的释放均高于其他4组。Live/Dead染色显示细胞在5组皮肤支架表面均能较好地黏附,生长良好,SEM显示3%组皮肤支架活细胞数多于其他4组。3%组皮肤支架的细胞增殖率、羟脯氨酸分泌水平显著高于其他4组(均P<0.05),IL-6表达水平显著低于0和1%组(P<0.01),但高于10%组(P<0.01)。 结论 3%芍药苷-SA-明胶皮肤支架实现了生物效应与细胞毒性的平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胶原蛋白分泌效应,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发生,有望为糖尿病足溃疡创面修复提供一种可降解的生物皮肤支架。  相似文献   
49.
急性肠缺血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疾病,如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等,经有效治疗并恢复血流后,容易出现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线粒体自噬在肠IRI的病理过程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线粒体自噬是一把“双刃剑”,其发挥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肠IRI的程度,在轻度肠IRI的病理改变中,发挥着减轻IRI的作用,而在严重肠IRI的病理改变中,发挥着加重IRI的作用。线粒体自噬在肠IRI中的调控机制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包括PINK1/Parkin信号通路、BNIP3/NIX 信号通路、FUNDC1信号通路、Beclin1信号通路。随着研究的深入,线粒体自噬在肠IRI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越来越清晰,为肠IRI的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0.
【摘要】 肝移植术后非闭塞性肝动脉低灌注(NHAHP)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通常发生于肝移植术后的30 d内;NHAHP会导致移植肝缺血、损伤,甚至失功能。NHAHP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有以下多种机制共同参与:脾动脉盗血、门静脉高灌注、及其所致的肝动脉血流反应性降低、肝动脉血流阻力指数增加等。NHAHP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均缺乏特异性。虽然DSA是诊断NHAHP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检查,只用于需要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彩色多谱勒血流图联合超声造影是目前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脾动脉主干栓塞是治疗NHAHP的首选方法,其安全有效,能够迅速改善NHAH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